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

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2-03-11 19:45:00人气:368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文章分别从小城镇建设对三大产业发展的影响入手,对2018年某省302个镇进行抽样分析,随机选取其中50个镇,对其经济发展数据和城镇建设的情况进行量化处理和实证分析,揭示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综合本文研究来看,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互动的,小城镇建设将促进产业集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可提高工业发展水平,继而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将提升小城镇建设进度,促进小城镇各产业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城市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小城镇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依赖性

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小城镇发展潜力和持续发展前景的重要支撑,由于马太效应的存在,使得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小城镇建设也出现较大差异。“强者愈强”的现象使得一些小城镇迅速崛起,如江苏昆山、太仓等县城。同时西部地区小城镇则“空心化”十分严重,资源匮乏、人口短缺成为常态。可以明确的是,小城镇建设明显地依赖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小城镇建设对农业发展的依赖性。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农村人口的转移和集聚是一个重要的过程,由于农业经济是农村地区主要的经济形式,因而小城镇建设的顺利程度也与农业人口是否能脱离农业生产并转移到小城镇有关,这不仅需要小城镇需要有相应的产业吸引力,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能力和经济吸纳能力。农民进城之后失去了以往的经济来源,而同时由于农村人口的流入,城镇中对粮食及蔬菜的需求也将不断增长,这就要求城镇具有相应的食品加工业和流通产业作为支撑,否则农村城镇化将失去依托。小城镇建设对工业发展的依赖性。从世界各国的农村城镇化发展历程来看,工业化助推的城镇化发展大都较为迅速,城镇化发展略弱于工业化水平。根据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的数据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发展中后期的城镇化水平达到0.667,且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产业的集聚导致资本和劳动力资源的富集,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流入。但是发展中国家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速度,导致城市化超过工业化,产生过度城镇化和虚假城镇化的情况。 

2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对工业依赖主要表现在工业发展

为城镇人口提供就业机会方面,小城镇的建设发展过程就是不断产业升级的过程,随着第一产业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影响性的下降,工业产业成为连通农业及服务业的桥梁,农民进入城镇后有事可做才有可能在城镇中定居,否则便会出现农村劳动力的回流现象。通过数据分析可知,小城镇建设水平y大致与乡镇企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比重x(一般用来指代小城镇工业化整体水平)之间存在函数关系。小城镇建设水平与工业化发展之间的拟合效果较为一般,回归效果不显著,说明小城镇建设水平虽然受到工业发展的影响,但由于工业发展水平较低而普遍未能更好促进城镇化,从曲线的波动变化趋势也可发现,在过去的18年间,样本小城镇的整体建设水平呈现波动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小城镇建设对服务业发展的依赖性。服务业的发展壮大与整体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就其行业特点而言,商贸流通业比制造业在吸纳剩余劳动力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相比较大城市的带动作用,小城镇依托周围农村,将农民受众的农产品通过流通渠道转移到城镇中参与更高级别的商贸过程,能够稳定地为农村居民带来收入,因而其促进小城镇产业和资源集聚的效应也将愈发明显。在本研究选择的50个典型小城镇中已经大部分发展起了现代服务业,部分小城镇依托核心城市产业集聚的辐射,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服务贸易基地,并具有成熟和稳定的服务业发展经验。小城镇建设与区域服务业经济发展的线性关系。小城镇建设水平(y)与区域服务业经济发展(X1)具有对数函数关系。在样本数据中,服务业的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水平呈现明显的相关性,拟合度达到96.1%,说明该函数较好地表现了小城镇建设与服务业发展的关联,小城镇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内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小城镇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性小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小城镇的建设符合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分析,是区域经济水平发展、生产力提高和社会文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的外在体现。同时,小城镇建设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提升作用,表现为能够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小城镇建设带动区域金融发展。众所周知,区域金融发展是关乎地区综合发展和经济金融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良好的区域金融格局具有很强大的外部经济效应,包括对金融资源的集聚效应、对金融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对相关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等。同时,区域金融发展也与诸多相关要素有关联,比如企业的创新程度、金融的政策支持程度、劳动力良性发展程度等。而小城镇的建设在规模上虽然无法同大城市的城市化建设媲美,但是在要素集聚和产业发展层面却俨然是核心城市城市化过程的缩影。城镇建设依赖于各种资源的聚集,而以资本为核心的金融资源首当其冲。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推进,不同的金融机构在区域内聚集,使得小城镇呈现出金融发展速率较快、质量较高的现实特性。小城镇建设提高了区域内金融结构的合理性。金融结构是金融组织、工具、金融商品价格和金融业务等的组合,不同形态的金融结构体现着金融发展乃至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反映了金融部门对地区经济构成的影响,一般而言,金融结构越复杂,即金融工具与金融服务的配合和组织越多样化就会使得区域金融市场的功能和格局更加高级,金融功能越强,同时金融发展的水平和层次就越高。通过对样本城镇的分析,目前以农商银行、农产品期货交易所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已经在小城镇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小城镇经济的活力。小城镇建设带动产业及品牌集聚。区域品牌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现象,它的出现和发展提升了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品牌是指在某个行政(地理)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产业产品”,是区域内企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消费者能通过该区域的名称联想到这类产品(李世杰等,2009)。而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产业在空间的集聚而形成的。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不断为品牌的市场扩容提供空间,波特认为“产业群”是区域经济的显著特征,区域品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品牌的建设具有外溢效应,其与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一定的关联,能够提升区域经济建设水平。小城镇建设带来创新人才。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推进以及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企业的创新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创新的要素及其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却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创新仍然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性驱动因素,而深化创新的基础便是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一直以来,人才随着产业向经济发达区域流动的趋势都十分明显。通过城镇化建设的实践,小城镇容纳了更多产业,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由于小城镇在区位和资源富集程度方面还不如核心城市,因而优秀人才在享有便利的产业资源的同时也不必为高房价压力和环境因素烦忧,因此近年来不断有人才向中小城市及城镇回流的情况。人才的集聚为区域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小城镇进一步发展的促进性因素。

3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小城镇人口管理体系建设

从发达国家城市化建设的经验中不难看出,在城镇化过程中,人口是关键的资源,但其同时也具有流动性和较大的管理难度。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应该在明确小城镇建设关键层面的基础上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水平。应该明确的是,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和机构建设需要正确的建设理念和相关工作人员正确的工作态度作为基本指引。需要相关机构落实完善基础政务服务模式,增加针对流动人口管理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建设区域内流动人口综合服务中心,将居住证办理、数据分析、服务咨询、教育培训、政务宣传等不同部门整合到一起,提高管理制度运行效率。同时要加强对人口管理制度运行情况的监督检察机制,提高管理效率。与此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要具有相当的综合能力和业务能力,具备娴熟的政务管理能力与为流动人口服务的技能,拥有较为丰富的实际经验。还应熟悉掌握现代劳动力市场理论和发展状况,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公关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良好的个人信誉,以便更好地为流动人口提供综合服务。

(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资源集约化发展

在优化小城镇的区域优势、深化经济发展之时,要明确其发展的劣势所在,以重工业和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要在今后的发展中与第三产业密切配合,优化产业结构,同时深化与金融业的相互交流,促进地区资源优势的合理分配与流转,实现地区资源优势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推进。同时,小城镇也要改变以往产业发展相对闭塞的状态,积极引导地区优势产业向外发展,如深入学习区域核心城市依据地区区位优势与外部城市或经济体进行合作,将产业集聚潜能发挥到最大限度。对弱势产业进行相应的经济扶持与金融支持,形成地区产业结构的集约化,进而提升地区产业竞争力,带动地区经济与金融发展,为小城镇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建立做出积极贡献。

总结

本文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明确了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即小城镇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依赖性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随着小城镇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集聚、资源富集的情况进一步显现,由此带来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的提高。综合来看,本文研究对于进一步指导和完善小城镇建设,融合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城市化发展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相信随着城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城镇区域经济的发展质量将更好。

作者:余志科 吴江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