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劳务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我国是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国家,对于民族地区,要针对民族地方特色,采取符合当地特色的经济措施,弥合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确保民族地区经济良性发展。对此,本文以云南民族地区为例,分析民族经济中劳务经济的发展问题。针对当地劳务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促进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发展中强调当地政府的措施,切合云南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实际,不断推动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云南;劳务经济
一、民族经济与民族地区发展重要性分析
一个民族的兴衰取决于民族经济的发展。民族经济本质上具有民族与经济因素的二重性,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将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并且是由它们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国家和经济的一部分,是具有特殊结构的有机现象。作为一个国家、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共同的经济生活是将国家团结成一个整体的基本力量。一个民族的总体经济生活与其社会生产息息相关。由于分工、产品分配和交换关系的发展,人们和地区在经济上是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一个整体。没有共同的经济生活,民族的形成和生存是不可能的。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民族正在发生变化和发展,其发展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一般来说,一个民族自下而上的发展,是开发生产方法的自下而上的过程。经济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基础,对民族生产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二、我国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发展情况云南有许多民族且发展不平衡。在面临劳动力对外输出、迁移的情况下,云南省委、省政府将工作重点放在支持民族自治市、人口少的民族地区。云南民族地区在各个阶段都在发展,也在逐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步伐。目前,云南劳动经济概况与特点是,随着云南农村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减少,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很严峻。随着各级政府的改革和支持,以及服务的不断加深,农村劳动力正在缓慢地向城市和非农业产业的过渡。“八五”期间,该地区劳动力出口5900万人,年均增长11.8万人。在“九五”期间,云南的劳动力输出增长了255万人,平均每年增长51万。在21世纪初,云南农村劳动力的劳务经济方面,劳动力就业转移增加了100万。具体说,2015年,云南民族地区的劳动力转移了143.5万,其中65万是增加的农村劳动力转移。2016年,云南民族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增加了77万,总体规模达到160万。2017年有136万,其中78万属于新增的范围。2018年达到150万,增加为65万。2019年达到153万,其中60万为增加数额。总体上,云南民族地区劳动力的大规模有序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云南民族地区劳动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发展效益分析2017年,云南的劳动力出口超过350万,约占该省民族地区劳动力的15%。其中,该地区劳工的总体外出劳务收入达到26亿元。2018年,云南省民族地区的劳务经济总收入增加到95亿元。2019年度,云南省民族地区的劳务经济总收入增加到190亿元。同时,云南省民族地区的劳务经济发展的同时,该地劳动者的人均工资收入从2015年的1326元增加到2019年的1617.5元,劳动者的人均纯收入约2000元。在云南民族地区中,许多劳工输出的地区,劳动经济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做出了重大贡献。总体上,劳务经济已成为云南省的重要产业,也是当地劳动者的重要收入来源。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云南省共有近700万剩余劳工通过各种渠道迁移。在调动过程中,许多工人继续提高技能和能力,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地方土地资源重组使大规模的土地被利用,在另一个区域工作或劳动力转移成为可能。2017年,云南省整体经济发展仍然以农业为主,但劳工工人人均耕地达到4亩。此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入,直接为劳务经济的发展积累了资本。除了用于改善生计的收入外,很大一部分收入还用于家庭,并投资于当地的农业或非农业产业。随着剩余劳动力自由地流向更大的区域,根据市场规则,经济资源已逐渐达到城乡之间,以及输入与输出地区之间的最佳分配。这带来了互利的经济利益,并有助于民族地区区域发展。
(三)我国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发展特点首先,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发生在云南民族地区内部和附近地区。云南民族地区出口的大部分劳动力在云南省内就业和流动。2019年,云南民族地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就业人口695万人。此外,根据云南省统计局的统计,云南民族地区每年度向省外流出的劳动力数量为80万人左右,同时也有将近90多万人口流入,民族地区附近地区是劳动力的主要流转地域。2018年,云南乡镇工厂的员工总数为400多万人,其中90%以上是该地区的农民工,他们约占总体云南民族地区农民工总数的60%。云南民族地区大部分劳动力流动相对狭窄,许多人在该地区寻找工作,因为他们更适合云南,而且工资更具备吸引力。其次,民族地区劳动力的转移以青年为主。根据2019年的数据统计,云南民族地区的劳动力中,有39%年龄在25岁以下,26岁―35岁的年龄占36%,36岁―45岁占15%,46岁以上占比为10%。其中,该省民族地区劳动力整体的男女比例为53∶47,男性比女性高5%。最后,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的是劳动力中高质量的群体。根据云南省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厅截至2019年的跟踪数据,云南民族地区劳动力雇用的结构分别为31%、55%和13%,对应的教育程度分别为小学及以下、中学、高中及高中以上教育程度。
三、完善我国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一)强化地方政府调控云南民族地区的贸易经济相对薄弱,剩余劳动力的选择范围相对较窄。在发展劳务经济中,各级政府部门和机关的领导和组织角色很重要。同时,劳务经济的发展是一项涉及许多地区、部门和人力资源的系统工程。政府必须进行良好的组织和协调,以整合和发展人力资源。第一,政府应制定云南省民族地区劳务经济发展目标。云南省民族地区的政府,应根据当地人口变化、经济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领域的总体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劳务经济发展目标,并按照目标来制定相应的对策。第二,政府应加强对人力资源和市场体系的宏观调控。人力资源市场的最大特点是,政府不必做出宏观控制决策。政府应规范市场贸易秩序,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市场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相互影响,要建立一个系统的市场并维持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政府必须调查和惩处非法活动,并加倍努力建立标准化的劳务市场秩序。
(二)构建民族地区劳工保障设计在保护云南劳务经济方面,从保障劳工权益角度出发,确保劳务安全权利与劳务保障的落实,建立法律体系。第一,为确立劳动力工资保障制度的法律地位,采取严格措施,确保劳动力工资保障制度的执行,并尽可能防止工资违法行为,尽快制定法律。第二,促进和进一步合理化公司的集体工资协商制度。最低工资保证了劳动力的工资要经过集体谈判。第三,建立一个从决策角度为劳动力提供劳工法律支持的组织。政府应建立劳动力法律援助组织,以指导和组织法院、公共安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会和其他机构的政策。这是保护劳动力劳动保障,推动劳务经济发展的最后一步防御线。
(三)健全民族地区就业服务体系在为发展劳务经济,制定云南民族地区经济政策方案时,需要注意改善和调整当地的就业服务体系。这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劳动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一,决策服务的内容必须与新的劳动力就业趋势保持一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给各级劳务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互联网创建用于求职和求职信息的平台,部分取代了服务机构的招聘能力。雇主必须有合理的准备,通过计算机提供此项服务。第二,政策制定需要创新就业服务实践。计算机和网络在就业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提高就业服务系统的效率,要重视信息资源,建设电子服务系统。目前,云南民族地区就业服务的计算机化水平相对较低,在农村与偏远民族地区,这个问题更加明显。这主要是由于计算机使用率低、网络连接性弱、网络投资不足等原因造成。因此,政府需要增加投资,加强培训并在城乡地区普及计算机。第三,为民族地区就业服务创建一个信息网络平台。同时,应努力在互联网上信息,在招聘和求职方面去中介化,提高城乡地区的就业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建设,刘彤.民族地区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问题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19):25-26.
[2]陈祖海,丁莹.民族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经济,2020,36(09):86-94.
[3]陈丽丽.西北民族地区消费水平差异研究[J].现代商业,2020(22):53-59.
[4]樊军军.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0.
[5]张军谋,周晓唯,谢攀.我国市场化改革中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制度变迁动力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7(02):172-180.
[6]黄健英,于亚男.改革开放40年民族经济学的发展[J].民族研究,2018(06):28-42+123-124.
[7]纪国峰.少数民族经济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存在的形态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01):58-64.
作者:吴虹静 单位:延边大学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