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对重庆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11-16 11:42:00人气:413
[提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重庆作为“一带一路”沿线中国西部内陆唯一的直辖市,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本文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对重庆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潜在挑战,在此基础上,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沟通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经济发展;重庆一、引言
自2013年9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入其中,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地区,是内陆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又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长江经济带“Y”字形大通道的重要战略节点,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腹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为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也使重庆在“一带一路”框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下重庆发展问题,众多学者从不同方面展开了系统研究。曾睿(2015)认为重庆这一中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处于战略节点,地位重要性显而易见。刘亚平、宋泽亮(2015)指出重庆拥有丰富的资源,同时重庆作为内陆开放高地,发展优势明显,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明确了重庆作为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这一战略定位,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点,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腹地必将给重庆带来一系列财政或税收政策支持。杨继瑞、李月起、汪锐(2015)指出重庆是丝绸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具有联动东西,带动南北的区位优势。王桂林、黄璐(2016)指出国家已经发起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资金,提供了资金支持;重庆应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改善硬件设施,发展完善交通网络,提升服务水平。倪元元、宋融秋(2016)认为“一带一路”促进了重庆产业发展,不仅能引进高新技术产业,还能将本土产业走出去,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因此,重庆应充分利用独特优势,加强境内外的互通互联,打造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陈明星等(2016)指出“一带一路”的发展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促进与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衔接。综上所述,学者们对于“一带一路”对重庆经济发展的影响,已经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考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在新的发展条件下,“一带一路”倡议对重庆影响如何?重庆如何采取有效举措扬长避短从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本文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探索,以期为重庆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二、“一带一路”倡议对重庆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一)有利于产业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强了重庆与全球的联系,要求重庆必须完善交通、商业服务、科研技术服务等基础设施,更好地促进经贸往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要想出口产品竞争力高,更好地实现“走出去”,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利用创新驱动发展,形成电子、汽车、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转变过去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发展的形式,提高第三产业占比。比如,促进与沿线国家的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合作开展旅游文化与人才的发展、培养,促进双方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壮大。(二)有益于市场拓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五通发展,65个国家的互联互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沿线人口占全世界人口63%,并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完善与发展,沿线各国经济实力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愿意把钱花费在旅游或者其他高档耐用品上,消费潜力呈上升趋势。整体上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拉动了沿线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益于消费潜力的释放和市场开拓。(三)有助于深化改革开放。“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有利于重庆“走出去”,进一步促进内陆开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2017年末,重庆与“一带一路”沿线40个国家发生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业务,同年3月,跨境人民币结算破千亿元。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世界。重庆在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对外经济合作明显增加,2016年实际完成的营业额达到133,546万美元。另外,重庆对外投资也呈上升趋势,2016年对重庆外直接投资额达到242,917万美元,比上年增加70.5%。三、“一带一路”倡议对重庆经济发展的潜在挑战
(一)经济波动的传导与影响风险。“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客观上加强了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部分沿线国家在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之后还没有完全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危机之后全球贸易出口数量和价格有所回升,但增速缓慢。不少国家采用贸易保护主义,保护本国市场。根据商务部统计发现,2016年上半年以美国和印度最为明显的共17个国家对中国发起了65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上升66.7%。虽然在2017年发现全球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全球贸易增长预测上调至3.6%,但因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实力相距较大,各国采取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政局的不稳定,存在贸易水平下降的风险。(二)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发展障碍。在“一带一路”交流日益加深的同时,各国间的国民商事纠纷、涉外诉讼也不断增多,这源于相互间国家文化的不同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沿线国家60多个,由于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也存在差异。比如最基本的语言、餐饮礼仪和服饰也存在差异,相互间的交流有一定困难,容易陷入文化认同困境甚至冲突。如果不了解对方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很容易好心办坏事,合作失败,甚至产生不必要的摩擦。(三)地区安全问题可能妨碍经济健康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由于经济、文化、民族或是宗教信仰不同等原因在政治上产生争议。例如巴以冲突或者是阿富汗由于美国放缓撤军带来的相关影响和近几年来突出的中菲南海争端和中印边界之争等领土争端的历史遗留问题对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合作具有一定威胁。同时,经济、信息、环境安全和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冲击。此外,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信息安全问题日渐突出,重庆在与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同时如何确保双方信息真实可信,如何确保信息不被泄露等,这些都构成发展的潜在挑战。四、“一带一路”倡议下重庆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一带一路”倡议五通发展,对于重庆来说要做到贸易畅通和设施联通首先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庆作为内陆地区要想加强与沿线各国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完善基础设施,做到相互间的交流合作能够畅通无阻。发展完善铁路和航运体系。大宗货物的运输主要靠铁路和航运,完善渝新欧沿线建设及服务,发挥渝新欧效应,通过政府资金补贴和完善沿线其他交通兰渝铁路的开发运营等方式降低成本。充分开发果园港这一我国最大的内河水、铁、公联运枢纽港,实现货物在果园港的空、水、铁、路联运无缝连接,打造一个物流园。重庆虽然已经有3个机场,但以主城江北机场为主,其他两个区县机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相对较弱,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二)积极培养人才,提升人才竞争力。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跨地区、跨院校、跨专业开展“一带一路”主题相关活动进行思想碰撞与合作,使沿线各国各区域共同培养所需人才,其提供坚实而强大的人才支撑。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向全国乃至于全世界大力宣扬重庆人才引进的成功案例和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同时,完善医疗、住房、薪酬、税收机制,提高薪酬水平,做到与东部经济发达区同一水平,避免产生心理落差,让人才愿意留在重庆,为经济发展培养、储备丰富的人力资本。(三)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外贸与投资相结合,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开展和沿线国家的经济交流合作,结合各个国家的具体经济、社会和政治情况开发不同的适合的项目,积极打造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结合国内外成功发展口岸经济的城市或者地区的经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监控,降低物流成本。充分利用内陆唯一的保税港区即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完善该港区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核心功能建设。形成一个功能齐备、要素集聚、产业繁荣、互联互通、环境优良的内陆开放高地,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四)加强文化沟通,促进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作为文明古国,历史上与西方文明大国就已有经贸往来。重庆应当秉承中国友好交流的传统,基于友好往来的历史,继续加强与沿线国家文化领域的交流。近年来,中国文化越来越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掀起一阵又一阵“汉语热”。借助新媒体开拓文化交流的新渠道。传统的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介交流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数字化新媒体技术不断完善,适应了当前经济发展交流需要。重庆可利用数字、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使联系进一步加深,扫除经济发展的文化障碍。主要参考文献:
[1]曾睿.“一带一路”深刻影响欧亚经济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机遇与路径[J].重庆与世界,2015(11).
[2]刘亚平,宋泽亮.“一带一路”机遇下重庆发展优势与战略[J].品牌营销,2015.
[3]杨继瑞,李月起,汪锐.川渝地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J].福建论坛,2015.
[4]王桂林,黄露.重庆市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6(7).
刘莉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