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棉间作退棉后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近年来,棉花收益逐年下降,果棉间作方式正逐步退出,需大力调整林下间作作物,有效缓解农林用地矛盾,科学调整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一、果面间作发展现状
1.棉花
棉花是阿克苏地区传统优势产业,其中果棉间作面积占比较大,近年面积均在667千米2以上。但随着果园树龄的不断增大,树冠扩大逐步成型,进入了盛果期,部分林地已不再适宜继续种植棉花,2012年,阿克苏地区果棉间作面积1353千米2,到2014年已减少至667千米2。
2.林果业
阿克苏地区林果业面积达到3000千米2,其中,种植年限在10年以下1666千米2,如此大面积的幼龄果树为林下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发展思路
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构建新型多元化间作立体套种模式,有利于逐步消除果棉间作地块退棉给农民带来的不良影响,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
1.5年以上林果地,不适宜继续间作棉花,需改种其他作物。
2.10年以上大行距林果地,根据果树遮阴避光情况,可以套种豆类、多年生饲草等耐阴作物。
3.根据市场需求,尝试间作市场稀缺的特色作物,发展多元化林下经济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三、发展基本原则
1.优势互补,和谐共生
科学选择和配置林下作物,避免相克植物混交,林下作物与果树共生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2.遵循规律,持续发展
尊重果树和农作物生长规律,正确处理林上和林下的关系,坚持以林上为主,林下为辅,林上、林下相统一,推动林果业和林下种植(养殖)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适合本地的林下经济模式。
四、发展模式分析与建议
1.果麦模式
在10年以下的大行距果园中,退棉地块以间作种植小麦为主,果麦模式可起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作用,不但可以改良果园中土壤的理化结构,促进果树生长,还可以在目前耕地资源较为紧张的情况下,较好实现“保粮”的目的。果麦间作模式中,枣麦间作模式可长期坚持,因红枣叶片小、树冠扩展速度慢,便于机械化操作,15年以内的枣树都可与小麦间作套种。核桃、苹果、香梨等大冠树种间作小麦的园龄,最长不能超过10年。
2.果菜模式
蔬菜对土地条件要求较严格,要选择在灌水条件较好的果园中间作蔬菜。春季果园间作蔬菜建议采用双膜或拱棚覆盖,帮助提早上市;秋季果园复播蔬菜,建议选择后期需水量小的种类,以免造成秋季果树二次生长。3~7年果园主要以套种果菜类蔬菜为主,7年以上果园主要套种耐阴的叶菜。
3.果瓜模式
西甜瓜市场需求量大,且耐贮藏,对土壤和灌水条件要求不高,是果园理想的间作作物。果瓜间作应选择7年以下的果园,不宜选择密植果园。在西甜瓜种植品种和种植时间上,可根据市场需求和果园条件自行灵活选择。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发展拱棚西甜瓜,与温室育苗、大苗移栽相结合,提早上市时间。
4.果豆模式
豆科作物较耐阴,间作种植对果树树龄范围要求较宽,不仅可以在幼龄林下套种,也可在郁闭的中龄树间种植,是很好的绿肥作物。另外,豆类的用途广泛,且便于贮藏,市场销售前景好。
5.果草模式
大力发展饲草种植规模,为畜牧业提供优质牧草饲料,既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又推动了林果业的增效,从而有效解决农区畜牧业春夏季饲料短缺和10年以上果园耕作困难的问题。
6.果禽模式
在林下种植牧草,果园周边围栏,养殖鸡、鸭、鹅等家禽,树木可遮荫,还是天然氧吧,自然通风降温,有利于家禽良好防疫,并与林木形成生物循环链。在果园发展养殖,省时省料、投资少,禽类粪便还可为果树提供肥料营养,在果园生长的禽产品市场销路好、价格高。
作者:项雪峰 单位:阿克苏地区农村能源环境监测站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