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积极财政政策经济发展论文

积极财政政策经济发展论文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12-01 15:43:00人气:452

一、财政政策内涵分析

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和税收来影响国民经济,使其达到理想状态的宏观经济政策基于政策力度和实施效果的差异,财政政策主要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也称抑制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时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手段是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积极财政政策也称扩张性财政政策也是刺激总需求财政政策。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时使用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手段是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中性的财政政策就是稳健的财政政策,不紧缩也不扩张,是指通过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以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从理论上分析主要包括财政政策的需求效应、供给效应和制度约束三个方面,其中需求效应包括一般的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供给效应则体现于税收和支出对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影响以及企业生产成本的短期和长期性影响上,财政政策的制度约束是指政策时滞、政治因素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财政政策的制度性效应。

二、本次实施积极财政的特点

(一)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之巨大超出意料

2008年中国第一至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这是中国GDP增幅近十年来首次降至个位数,其中2008年第三季度GDP增速跌至9.O%,GDP呈现回落趋势[3]。由于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急剧变化,使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这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2008年11月份,全国财政收入3792.4亿元,比去年同月下降3.1%。其中,中央本级财政收人2040.94亿元,同比下降8.4%。这是数年来从未有过的下滑数字。事实上我国财政收入增长下降是从2008年7月份就开始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显现,甚至还有继续下滑的趋势对此中央政府果断决策,由稳健的财政政策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

(二)2008年始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特点

1.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

中央决定从2008年11月末启动1000个亿资金,提出在2010年末投人40000资金,拉动经济增长。1000亿元投资主要投放到六个领域:一是用于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安排了100亿元;二是用于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排了340亿元,占到了1000亿元的1/3;三是用于加快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安排了250亿元;四是用于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安排了130亿元;五是用于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安排了120亿元;六是用于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安排了60亿元,这些投资都在2008年年底全部下达。本次中央政府增加的投资,首先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灾区恢复重建。支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安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相信我国有能力渡过这次危机,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因为我国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比如,外汇储备现在是19000亿,支付能力应该说是世界最强,2007年中国GDP到了25万亿;中国完全有能力做这些事情。政府在扩大需求方面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基础设施投人,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支持地震灾区尽快恢复重建城乡居民住房,加快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搞好生态恢复和环境整治等。

2.扩大内需的组合拳

本次加大投入是一个组合拳。这次中央提出十大措施,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扩大国内需求,通过扩大需求来保持整个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既有基础设施投资,又有民生投资,比如保障性的安居工程、廉租房。要完善加快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体系的建设,要完善我们基层的医疗卫生体系,可以使农民小病不出乡,使我们城市的每一个人都能有方便就医的机会,改善和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又能解决现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还有将会加大教育上的投资,比如说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初中学校校舍的投资,对乡村文化设施也会加大投人。所以大家的生活质量将会得到一个较大的提高,同时又能解决大家未来一个支出预期。

3.减税让利给企业与个人

本次积极财政政策提出,加快推进税制改革,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①国家决定从2009年1月1日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在销项税额中抵扣。②相应调整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及其征收率,对小规模纳税人上缴的增值税,由现行的6%降到3%。③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大内需。继续执行好2008年下半年先后出台的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及单边征收,降低住房交易税费等政策措施,增加居民消费需求。④研究取消和停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⑤完善并落实出口退税率调整政策,在下半年两次调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自2008年l2月113起,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取消了部分钢材、化工品和粮食的出口关税,降低部分化肥出口关税并调整征税方式,对个别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大力支持出口增长。

4.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财政补助规模

促进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乡低收人群体收人,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粮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补贴标准,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支持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工作。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实施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逐步提高并落实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促进企业全面落实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制度。

5.增收节支以及加大投入资金的监管

①增收节支。在当前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的背景下,以减税和增支为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势必加大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对此,要抓好增收节支工作,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坚决制止和严厉打击偷骗税等违法活动。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对各项税收和非税收入,努力做到依法征管、应收尽收。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严格控制“人、车、会和网络、招待”等支出增长,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坚决制止各种铺张浪费。②对投入的资金加大监管。2008年11月已经投出1000亿资金,加强监管增加检查力量势在必行。加大检查力度,切实搞好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工作。对中央新增投资稽察的重点,包括工作落实,审批投向,项目进度,资金使用,建设程序,工程质量等,以确保财政资金取得良好效果。

三、对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预测

在当今世界金融动荡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降至2%以下,我国依然保持9%的经济增长率。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始终有强劲的增长惯性。本次积极财政政策是在上次经验的基础上出台的,并且在政策的系统性和着力点方面,比之前更宽泛,力度也更大。并且这次政策的重点比上一次更丰富,开始就把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民生事项等通盘做了考虑,且我们的市场条件比那个时候更有所完善和发展,因此,可以预见我国此次积极财政政策将会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经济在未来两年内将会稳定发展,并产生以下积极效应: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将会有效地推动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从而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②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对廉租住房建设的支持将有力解决民生问题,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唇民在住房方面的压力将大大减轻。③关于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各项政策和工作安排将会加快灾后重建工程,有助干受灾地区的经济恢复和灾区人民正常生活的恢复。④通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具体措施,不仅有利于提升贫困群体的收入水平,从而启动内需,刺激消费,扶根本上引导国民经济逐渐步入内需推动的内源型良性循环轨道,而且还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从而逐步实现社会平衡发展。⑤通过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将不仅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而且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优化。

四、结论

根据目前国际经济发展现实情况看,世界金融危机难以在短期内恢复,济下行周期还将持续,经济运行仍面临多挑战,但我国内部需求的潜力巨大,融体系总体稳健,只要我们及时果断采正确的政策措施,把握机遇,调整适当,加快推进改革,明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国民经济仍可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