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转型滞后的成因与发展选择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2-14 14:51:00人气:372
[摘要]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滞后问题已成为中国发展的症结所在,制约着中国经济的整体性发展转型。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在人口、经济、教育、文化、治理机制等环节出现了脱节现象,影响着农村现代化进程。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发展战略的选择、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发展模式滞后等,而“三农”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更增加了治理的难度。基于此,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布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解决人口失衡问题,加强教育与文化建设,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以尽快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关键词]农村;城市;人口;教育;治理一、引言
中共报告中再次强调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将原有的“农业现代化”重新界定为“农村农业现代化”,增强了“三农”问题发展的全面性、精准性。“三农”问题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多层次的综合性问题,众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三农”问题进行了分析,赵忠升(2012)认为,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措施;韩俊(2013)认为,“三农”问题已处于瓶颈期,为进一步推动发展需要给予农民更多的土地转让权、收益权等,并且积极建立农村金融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实现城市化进程;薛蒙林(2013)从内外双重视角对“三农”问题进行了审视,认为内部需要从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入手进行困境突破,外部需要中央加强农业、工业、服务业关系调整。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加强农业同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尽快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完善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二、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全面滞后的现实情况
(一)结构性人口失衡
相比于农村地区,城市第二、三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空心化成为农村发展的一大症结。2011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①,并不断增加,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792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82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8973万人,减少1373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7.35%②。农村流入城市的人口中,绝大多数为青年劳动力,出于经济利益和生活方式的追求,青年人有更强的意愿到城市奋斗。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农村15~64岁的人口数量为52501万人③,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农村15~64岁的人口数量为46912万人,在农村流向城市的人群中青年人占到了75.93%的比重④。这种状况使得农村人口在年龄、性别等结构上出现了失衡,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劳动力缺失直接制约着农村现代化建设。
(二)经济模式过时
农业是第一产业,但现阶段农业总体生产率不高;第二产业发展较缓慢,缺乏有效的资金与技术支撑;第三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农业大国并不代表着农业强国,中国长期盛行的小农经济依然存在,特别是这种传统的经营观念使得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受到限制,产生了效率低、能力弱的状况,制约着中国农业整体效益,不利于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这与农村劳动力外流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农业经济效益低下使得青年劳动力转向城市,留守老人和儿童很难继续经营土地,致使农村土地限制和资源浪费,进一步加重了农村经济发展负担。
(三)文化教育脱节
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学习成绩差、学习兴趣弱等问题,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极大地影响着留守儿童的正常成长与发育,如果不能有效遏制并进行教育,以后很有可能发展为对社会整体造成不良影响的严重问题。在文化方面,农村是承载自然、朴实传统文化的精神原点,独特的乡村文化是维系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在促进农村向城市转型的过程中,也对传统优良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一方面,人口流失使得传统工艺继承受到破坏,风俗、节庆、手艺的传承人缺失,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被遗忘和丢失。另一方面,功利主义盛行下的淳朴乡情被异化,对物质、金钱的追求大大地破坏了亲情、温情关系,人们的价值导向出现偏差。
(四)治理机制偏差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的经济发展、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利益诉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虽然提升了我国总体发展质量,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农村社会治理难度,城市迅速发展与农村滞后衰落的对比使得传统的农村生活模式受到了冲击。比如土地征用和拆迁的利益矛盾问题、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众性事件问题、村委会发展动力不足问题等等,影响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提升,既减少了对优质人才的吸引能力,又增大了劳动力流动的推动力,最终使得农业现代化发展受到重重限制。三、农村“落伍”问题缘起分析
(一)国家发展战略重心调整,乡村发展相对滞后
工业化战略对于各国来说是基础性战略,但这也就意味着资源配置、发展排序倾向于城市与工业,农业、农村、农民往往成为工业化发展的支撑者,甚至成为附庸者或者附属者,以牺牲农村和农民利益来换取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城乡虽有差距但总体来说矛盾并不突出。中国共产党为了保障人民的利益积极进行社会资源整合,通过等一系列措施解放了农村劳动力。随后中国共产党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了战略性配置,比如“一化三改”“四个现代化”等,设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的目标,并为之奋斗。工业化强国建设需要充足的资本与资源,战争的打击和原有经济的落后使得基础设施极为不足,工业资本难以维持正常生产,出于现实困境中央政府不得已做出“统购统销”的决定,将农民、农村、农业物资积累用于工业生产。虽然近年来,中央一直注重城乡关系调整,但工业反哺农业的成效依然没有明显凸现,资金、资源往农村方向流动显著不足。
(二)市场化负性影响
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小高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增加了农村发展活力,乡镇企业的发展又为农村经济提供了强动力,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资金和资源的流动方向开始发生转变,城市地区、第二和第三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利益和机会,因此大量资本撤出农村,转向城市。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弹性较小,但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对农产品的需求量虽然没有变化,但农产品支出的比重在逐渐降低,这就使得农业发展的动力不足,即便是农产品价格升高,农民的收益也不会获得大幅度的增加。
(三)传统模式转变滞后
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的标志性因素,中国所强调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就是旨在加强以科技为支撑是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农业现代化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目标,它要求农业生产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与上述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农业以传统耕作模式为主。一方面精耕细作,劳动力投入较大;另一方面整合意识弱,科学技术投入较少,规模化经营很难形成,这就使得农业现代化发展面对着诸多困境。有些地区积极实施了农业发展创新,从农业生产规模和效益两方面进行加强与完善,出现了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等产业链,但距离真正的、全面的农业现代化还存在着很大距离。
(四)农村自身问题的复杂性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国家战略选择的历史性结果,但农村发展滞后与其自身的复杂性同样具有密切联系。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可以分别理解为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行业主体,且三者之间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很难进行明确的区分,正是这种三位一体的复杂关系使得“三农”问题的解决难上加难。多地政府一直在遵照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但根本性的矛盾、症结、发展问题所在依然没有解决,这就使得由“三农”问题引发的潜伏性危机随时可能爆发,如果不能有效治理则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四、乡村振兴战略路径构建
(一)发展特色农业,完成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和获利机会,从而有效扩展农村发展空间。具体来说,第一,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产品适销不对路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之一,面对供求错位、供过于求的现象,地方政府应根据全国市场情况对农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提升农产品供给的有效性,避免资源浪费,同时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第二,加强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农村发展多元化,一方面要巩固根基,即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则要为农村、农民提供更多的服务型保障。比如加快农村绿色产业发展,将农业技术与生态技术、农村发展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地区实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有机农业等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结构,为农村发展提供相应经济基础。第三,加快新兴产业开发与发展。农业虽然属于传统产业,但其发展空间广阔,可以借助多种途径、多种手段将农业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进行展现,带动新的消费热点,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农业可以通过与电商、人工智能等相结合,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形成智能农业、电商农业等,推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加强对资金、资源的有效吸引。蓝城农庄小镇成为特色小镇与现代农业结合成功的典型案例,该小镇构建了以“农庄”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模式,各家农庄占地20亩左右,属于中式庭院模式,前庭、后院、菜园,再到大片农田和果林的“庭院园田”四级体系使得蓝城农庄小镇发展独具特色。农庄种植了一些基本农作物,并且配置了怡人的环境设施,比如景观小院、蔬菜花园、迷宫和廊架、玻璃暖房等等。这种概念式农庄既能够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更代表着一种“从城市回归乡村”的生活趋势,提升人们幸福感,从而使得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相结合,有利于促进美好农村建设。
(二)加强乡镇特色化建设,稳定与吸引人口有序回流
人是农村发展的主体,乡村振兴不能依靠留守的儿童和老人,更需要大量的固定年青劳动力。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农村城镇化转变,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城乡人口结构失衡问题,也就是要在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保持城乡人口平衡,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必要劳动力。一方面,农村要保留和吸引劳动力,现行的户籍制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使得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为此,相关部门应加快实施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在城市落户后的权利、空间,也能够推动城镇人口到乡村。为此,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地区和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地方政府应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力、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与城乡相等的生活条件,既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有利于吸引人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公平、平等的表现,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财政投入,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生活水平,提升农村吸引力。另一方面,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农民现代化,因此提升农民受教育水平、农业知识、经验管理意识、市场观念等成为促进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创新,也需要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积累,为此,将原有农民培养成为现代新型农民是提升农村劳动力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河南恼里镇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首先,该镇形成和发展了绿色观光农业,积极促进优质生态示范园的建设,使得农民在观念上和技术上实现了飞速发展。其次,该镇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形成了以起重机为核心的特色产业,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四大工业集中区,吸引了大量农民就业,实现了传统农民向技术农民的转型,促进了该镇经济的迅速发展。此外,政府要积极进行政策激励,通过政策引导将高质量人才,比如医生、教师等专业性人才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为农民转型提供良好榜样,以解决城乡人口失衡问题。
(三)重新审视农村集中办学方针,强化教育与文化建设
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地区儿童的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保障每一名农村儿童都有学上。党的明确提出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这一点可以说在农村地区是更为适用的,乡村学校不能够随意撤销,而要为孩子提供充分的教育资源。农村还可发展职业教育,引入专业性技术人才对农民进行农产品种植、管理、营销培训,有序提升农业经济绩效。国家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资金和科研基金投入对于农村教育发展来说是必需的,要保障资源和资金的农村流向,为农村发展提供活力和动力。在文化方面,传统的乡村气息既是中国悠久文化的传承也是农村区别于城市的重要标志。这并不是对现代文化的一种排斥,而是要在保留乡村文化醇厚、朴实的人际关系基础上逐渐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乡村风情的独特文化。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乡村文化的挖掘、开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使其成为一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旅游产业应坚持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向外界宣传本土文化风情与特点,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而对资源和资金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实现农村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共同发展。以郑州市巩义市竹林镇为例,该小镇是具有中原特色的古镇,属于中国特色小镇,兼具游古镇、逛美食街、看民俗表演等活动。“深山藏古镇”的人文韵味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在建筑物和传统艺术展示等方面都将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相结合,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四)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维稳作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自治是指以村民自治制度为主体的农村居民对社会体系自我管理、自我治理、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应该起到整合与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优势,使得农民成为农村发展的主体,使得农民真正确立发展的意识,形成自我治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形成农村发展的不竭动力。法治是指通过法律手段形成完善的农村社会治理机制,一方面,立法部门、执法部门、司法部门要建立与完善农村法律体系,同时加大惩处力度,降低农村犯罪概率;另一方面,要对广大农村居民实施法治宣传与教育,保障其遵法、守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与完善还需德治的作用,通过德道提升农村治理体系。农村地区“熟人社会”程度更高,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可对这一点进行利用,通过有德行、有声望的农民建立良好的道德规范体系与法治体系形成互补,充分发挥其模范和引领作用,使农村形成良好的精神风气,有利于高质量农民队伍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五)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农村的公平公正与社会稳定与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密切关系,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农村治理有效性的重要部分,又是维护农村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方式,能够使其体验到改革成果的获得感。电力、水利、铁路、医疗等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又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此,各地方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的财政资金投入,加快公共服务的农村转向,从而使得城乡基础设施差异逐渐减小。以医疗基础设施为例,地方政府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完善基层卫生医疗体系,进行定期健康检查,从而满足农民对健康生活的需求,改善农村生活水平,提升其生活质量。
(六)重塑城乡关系,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体系可以说是造成农村落伍的直接原因,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多流向了城市,这就使得农村发展资源有限和稀缺。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城乡关系进行战略性调整,由“城乡统筹”转变为“城乡融合”,更多地以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发展。融合相对于统筹更加注重城乡之间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将城乡视为有机整体,而全面繁荣和共同发展则是实现融合的关键途径。城市的吸引力强于农村,传统统筹不能够从根本上转变人口和资源的流向,农村依然处于弱势地位。各级政府应按照党的精神积极进行城乡关系重构,促进二者之间资源的平等对流。以土地资源为例,地方政府要加强农村土地集体经营改革,加强农村对城市资本的吸引力,推动农村与城市资本高效对接,释放农村与城市双向能力,形成农村与城市共存的新局面。
(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建美丽农村
美丽中国包括城市美丽,更包括农村美丽。就生态环境来说,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处于同一命运共同体内,需要从整体的视角进行审视和建设。因此,环保部门要加强城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有效结合,一方面避免城市化工污染流入农村地区,另一方面要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污染。农民是农村环境治理的主体和主要参加者,因此应着重提升农民的环保意识,增强农业系统自身的修复性,比如退耕还林、还湿地等等,从而实现建设与美丽并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构建美丽农村的直接体现就是特色生态古镇的建设,比如中山市森林小镇坚持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保持原有村庄环境的前提下坚持绿色发展,利用了山、湖、岛、溪、塘等丰富的生态湿地景观建造了灯都生态湿地公园,将人文价值和风俗习惯相结合,将生态环境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为美丽农村构建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注释:①新华社.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②央视网.国家统计局: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③《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1年第14页。④国家统计局.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数据汇总[参考文献]
[1]白增博,孙庆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农村三产融合研究――基于日本“六次产业化”经验[J].改革与战略,2017(12):134-138.
[2]韩俊.中国“三农”问题的症结与政策展望[J].中国农村经济,2013(1):4-7.
[3]贺雪峰,印子.“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兼评农业现代化激进主义[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2):45-65.
[4]吴爱高.新发展理念下我国生态三农系统的构建及实践路径[J].改革与战略,2017(11):119-122.
[5]薛蒙林.剖析“三农”问题的内外部逻辑――“三农”问题的实质及解决之道[J].农村经济,2013(1)104-108.
[6]赵忠升.“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的权益与能力[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59-66.
马香品 肖飞 1.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2.西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