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 农村经济论文 >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教育关系探究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教育关系探究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12-16 06:10:00人气:762

摘要: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教育的关系是互动的,二者之间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具体来看,能够加大农民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能够扩充农村教育的发展空间和改善农村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反过来,农村教育发展在农村经济增长中有重要的价值,具体而言,农村教育发展能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能够促进和规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基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农村经济和农村教育发展需要协调进行,通过稳固农村基础教育地位、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完善“三教统筹”工作、完善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机制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教育;发展;推动;促进;协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仍然较为滞后,农村教育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有限。因此,探究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教育之间的协调促进关系,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根本之路。

一、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教育的推动作用

(一)农村经济发展会加大农民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可能性

对于农村家庭而言,教育费用的支出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教育投资是一项较大的日常消费活动,很多家庭在保证子女获得基础教育之后,很难拿出更多的金钱来投资自身或子女参与的其他教育形态。在经济发展不充分的条件下,教育永远不是每个人必需的消费品,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其增加教育投资的存量成为可能。无疑,教育投资的首要问题是经济问题,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农民会让子女接受更多的教育,也会让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除了这种实用型的心理之外,农民在经济收入增长后获得物质需求的解决,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精神生活的改善上。更重要的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对教育投入与产出有着更多的切身体会,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的必要性和意义。农民在获得财富的过程中,认识到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及其对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性,特别是进城务工农民,对此的感受更深。从这个意义上看,农民需要维持其当前的生活质量,必须维持其自身及子女的受教育水平,保持教育投入与其生活水平维持正比例关系。在舒尔茨看来,人力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既是一种消费过程,也是一种投资过程,在这种投资过程中获得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其一般物质投资获得经济效益[1]。因此,对于农民而言,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其经济动力及投资意愿上保证其对教育投资的可能性。

(二)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第一,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教育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于农民而言,教育投资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其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用具有强烈的经济回报期待。如果农村经济发展能为其子女或其自身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就能够看到教育投资带来的实际利益,以后可能就会有更多的资本投入教育中。当农村经济发展后,会有更多的小型企业到乡镇地区进行投资,各类小型的加工型、订单式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生产人员补充,这就为农村教育的毕业生提供了就业的机会,这些人就不必去城市就业,可以大大减少其到异地就业的机会成本。比如,像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农村成人教育的毕业生在乡镇企业中就业就是此例,这些企业能够吸纳毕业生,对于农村家庭而言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第二,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为农村教育的毕业生立足农村提供了条件。从客观来看,在城市化大潮中,农村教育城市化似乎是大势所趋。由此,在农村教育实践中,其课程体系、价值取向等方面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离农”色彩,农村教育成为城市教育的附属品,农村学校的毕业生取向基本上也是城市。从这个意义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能够让农村教育的毕业生看到农村社会发展的前景和希望,特别是与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学生,能够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得到展示的平台和机会,这样他们就可能会留在农村发展自身的事业,农村教育的“为农性”才能落实[2]。

(三)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教育是公共产品,需要大量的投资,只有具备较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农村教育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有更多的能力来改变教育投入中的设施环境和硬件条件。比如,为自己、子女购买电脑设备、广泛使用互联网,这些教育硬件设施在为其自身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其强烈感受到教育、科技进步带来的冲击力,催生其投入教育的热情。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教育培养的人才带来更多的教育示范效应。在农村中,一些接受较好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农民通过科技达到兴农之目的,通过科技改变自身的经济状况,如此就使得教育投资的附加效应得到展现。他们的成功在无形中能够起到更多的榜样作用,鼓舞更多的农民愿意通过教育来改变自身的命运,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创造一个较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农村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价值

(一)农村教育发展能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作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一环,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但从客观来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占据重要地位,农业中的低层次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既制约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制约农业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其突出表现就是,农业生产率仍然较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现象依然突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方式转型以及农业现代化,既是其手段也是其根本目标,需要大力推进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提升。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比,现代农业不仅需要农民具备较高的科技素质,还需要先进的农业技术设备和设施。教育无疑是提升农民素质的核心手段,教育改造在传统农业改造、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通过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升农业生产者掌握最新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还能够提升农业生产者了解市场风险、应对市场变化的管理及经营能力。而这些素质、能力、技术必须通过教育的发展来达成,没有教育作为手段就无法实现农民自身的现代化。从全国整体情形看,我国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是偏低的,高中以上学历的仅占5.6%,甚至有9.5%文盲,可见,通过教育发展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其根本发展之路。

(二)农村教育发展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释放大量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的出路是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部门,从农村转向城市。这既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也是农业经济转型的必然过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迄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这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呈正比的,非农收入比重逐渐在农村家庭收入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目前的劳动力转移还是呈现出粗放化色彩,进城农民从事的还是低端职业,主要是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因此,通过教育发展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重要的,教育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如下促进作用:第一,能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问题。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就更能够实现在非农部门就业,能够增强其职业竞争力。第二,解决民工荒问题。之所以出现民工荒,不是因为农民工少,而是能够掌握熟练技术的农民工少,教育的发展能够提升这些农民工的技术和能力,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民工荒[3]。第三,有助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稳定。进城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搜寻工作时间越短,失业率就越低,更能够适应工作环境,保持工作的稳定性。第四,有助于提高转移农民收入。其教育程度越高,越能够熟练掌握各类非农的生产技术,就越能够取得较为稳定的收益。第五,有助于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工的就业、收入稳定,就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自身的犯罪率及对城市的抵触心理就会大大下降,如此就能够减少政府的社会管理成本。

(三)农村教育发展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我国经济经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急剧拉大,贫富差距明显。要解决社会财富分配不公问题,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是根本路径。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还是避免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途径。从这个意义上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合理化的社会财富分配格局,是关系到中国社会顺利转型的大事。当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实施路径有很多,比如,财税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但教育改造的意义是最大的,是其根本手段。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是提高生产率的基本手段。农村教育的发展既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条件,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前提;同时教育还能够促进非农就业,提升非农收入比重。当然,教育发展与收入差距的关系,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社会公平问题[4]。通过教育的改造,推进农民素质的提升,能够促进农民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双向流动的发展能够帮助农民走出贫困陷阱,能够强化教育公平对社会公平的意义。如此,农民就能参与到社会“大蛋糕”的一次分配体系中,不再局限于二次分配中。这种通过教育改变农民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根本格局,是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手段。

三、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教育发展的互动对策

(一)巩固农村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在农村教育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教育对象是广大的农村青少年儿童,这些人的素质关系到未来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从长远看,要提升农民素质,必须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地位。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农村教育开展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这些农民的素质,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农村基础教育不仅是关系到农民、农村教育的问题,还关系到整个国民教育素质整体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看,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地位,是提升农村人口素质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降低农村基础教育的辍学率,在保证入学率的前提下,改变农村基础教育的具体教学教育方式,从身体、心理等方面加强对基础教育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尊重农村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侧重于科学技术、知识技能方面的训练,着眼于培养未来高素质的农民。

(二)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

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农民,需要一大批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式、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要求的农民。但当前农民的整体素质及受教育程度是不乐观的,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一小部分,即便是在这批人中,其多数人还是缺少能够掌握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因此,需要对农民不断进行教育培训,提升其受教育程度及相关技能,能够成为时代转型中的新型职业农民。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在农村建立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能够让农民在终身化的教育和学习氛围中接受熏陶。这样一来,就大大突出农村教育的社会功能,将自我教育和外在教育进行结合,建立起能够适应农民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农民能够在这样的教育结构体系中自如地进行学习,能够自如地获取教育资源,进而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当农民形成个性化学习模式之后,教育改造的功能就会凸显,就能够保证农村教育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致性。

(三)完善农村“三教统筹”体系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农村教育形式、层次、方式、功能的全方位创新。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培育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这就要求在稳定好基础教育地位的同时,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实现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基础教育并进的地位。这三种教育形式的统筹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农民素质的基本措施。农村教育的对象是广泛的,不仅包括农村的青少年儿童,还包括广大的农民。因此,在稳定基础教育的同时,还提升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地位,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学校、农业技术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大学等平台,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优势,对农民广泛开展各类非学历培训教育,构建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充分保证农民自身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教育需求。

(四)完善农村教育的管理及投入机制

从2000年以来,国务院制定“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但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善,因此,必须在“以县为主”的体制下,建立多元化的农村教育投入体制。具体而言:第一,加大中央财政的教育经费投资的转移力度。教育是公共产品,农村教育更是如此。中央财政应该按照区域的差异化发展,确立多级多类的教育经费分担比例。比如,对于农村基础教育,按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经费应该加大投入或是由中央财政全部投入;对于经济发达地区,中央财政要较少投入,以地方政府为主。对于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而言,也是如此,按照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中央财政的投入比例。第二,建立农村教育发展基金。在中央财政加大投入的同时,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应该加大配套投入,鼓励民间资本的投入力度,在多种投入途径的基础上,建立农村教育基金,通过发行教育债券的形式来筹措经费[5]。第三,完善“以县为主”的投入体制。“以县为主”的经费投入机制,必须明确县级政府、乡镇政府在保障农村教育投入中的责任,针对税费改革后的农村财政状况,县级政府应该将农村教育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中;省级、市级财政要加大财政支付转移,提升县级财政的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78.

[2]王贤.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促关系[J].职教论坛,2008(21):54-58.

[3]杜育红,梁文艳.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的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70-78.

[4]冉幕娟,吴永球,陈永丽.城乡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关系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06(1):70-75.

[5]秦玉友.农村教育体系调整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0.

赵建辉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