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农村经济论文
1甘肃省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甘肃省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几乎没有工业,外出务工和养殖业的大部分收入用于补贴家用、子女教育和盖房等方面,投入农业发展的资金有限,农业发展投入严重不足。近几年来,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但作用不够明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仍然不足,薄弱的经济基础无法支撑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此外,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普遍低于二三产业,贫困山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土地撂荒现象较为突出,原本劳动力资源富裕的农村地区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2甘肃省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生存发展环境差,经济发展支撑力严重不足
甘肃省贫困人口中有约200万人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深山区、林缘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需易地搬迁。截至2012年底,全省通行政村公路硬化比例仅达48%,村组间公路网络建设更加滞后,仍有526万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99万户农村群众的危房急需改造[3]。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过程,需要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撑[5]。甘肃省贫困山区农村生存发展环境差,可供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有限,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支撑力严重不足。
2.2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资源配置能力弱
甘肃省贫困山区农民收入普遍较低,有限的收入大多用于自发性消费,满足日常的生活开支,投入农业生产的资金极其有限,从而导致农村生产方式仍然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生产效率低下。此外,甘肃贫困山区农村资源配置能力较弱,现有的有限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贫困山区农村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其中土地撂荒现象尤为突出。
2.3思想观念落后,增收致富难度大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限制相对较大,贫困山区农民思想文化观念普遍较为落后。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28年,比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低0.73年和1.52年,贫困山区的受教育程度更低。受到落后思想观念影响,贫困人口普遍存在等、靠、要国家扶贫救济的心理,发展经济的主观意愿不够强烈,积极性不高。农业经济发展受诸多因素制约,发展家庭经济缺规划、缺技术、缺经营能力,加大了增收致富的难度。
3榆中县北山地区概况
榆中县北山地区包括榆中县贡井、园子、上花、哈岘、中连川和韦营6个乡,现有47个行政村、281个村民小组、1.13万户,总人口4.56万人。区内平均海拔2480m,年降水量300~350mm。耕地面积大,日照充足,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有利于旱作农业发展。受到特殊地域条件的影响,榆中县北山地区绝对贫困人口2198户8934人,外出务工14060人,低收入人口4967户20585人,五保户151户152人,是甘肃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之一。
4榆中县北山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4.1积极开展区域经济规划,做好扶贫政策对接工作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国家扶贫任务从解决温饱为主到“两不愁三保障”,随着扶贫任务的转变,国家对贫困地区将加大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8]。榆中县北山地区作为甘肃省贫困山区之一,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经济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全方位的投入以及整体的协调配合。当地应做好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确立主导特色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形成区域增长极,做好与国家省上扶贫政策的对接工作。贡井乡地处榆中县北山地区中心,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具备一定发展基础,应将其打造成为榆中县北山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带动区内农村经济发展。
4.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根据调研资料,榆中县北山地区农村产业发展现状是第一产业严重滞后,二三产业是空白,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大部分服务业质量不高、种类不全,整体经济发展极不协调。以榆中县北山地区贡井乡石台村为例,种植、劳务输出、养殖是村民收入主要来源。农作物种植以马铃薯、玉米、豌豆和小麦为主,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农作物产量低,农业收入少。因此,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协调发展。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拓宽增收渠道,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为农业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4.3科学合理规划项目,实施项目带动经济发展战略
项目是产业的支撑、投资的载体,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科学合理规划项目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根据榆中县北山地区自然气候条件,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应重点发展以下项目:一是低产农田改造项目,通过新修梯田、改造中低产田、修建集雨水窖、发展集雨节灌等措施扩大旱作农业覆盖面,提高旱作农业生产水平。二是优质马铃薯、玉米、中药材种植项目,修建集雨水窖、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兴修旱涝保收田,并将其建成优质马铃薯种植基地、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基地和中药材种植基地,采用测土施肥技术,改良土壤肥力,提高作物品质,增加亩均产量。三是草食畜产业重点项目,扶持建设一批规模牛羊养殖大户、养殖小区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在山顶低产农田种植牧草,建立牧草种植基地,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四是循环农业重点项目,主要包括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工程、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和生物有机肥、生物饲料开发、农膜回收利用等项目工程。
4.4以农村土地政策改革为契机,实现农业种植规模化发展
受当前农村土地政策限制,农民土地分布较为分散,规模化种植难以实现。榆中县北山地区农村种植业以分散、零星种植为主,这种种植模式生产效率低下,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此,榆中县北山地区农村应以当前国家土地政策改革为契机,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促使承包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新格局,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为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
4.5加大政府扶持引导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榆中县北山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靠自身无法实现,当地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力度,改变现有农业发展模式。在资金扶持方面为农业发展提供低息贷款,扶持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在政策引导方面,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建立农民合作社,传播农业技术、信息。通过加大扶持引导力度,帮助农村地区摆脱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发展特色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品牌农业、规模化农业以及对农业产业进行纵向延伸、横向扩展,逐步形成农业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强中下游企业间协作关系,降低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4.6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实现农民脱贫致富
榆中县北山地区由于开发较晚、贫困人口较多、自然条件差、产业层次低等原因,传统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依托资源环境,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和地方政府扶贫开发政策,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帮助贫困山区农民摆脱贫困。榆中县北山地区气候环境适宜马铃薯种植,所产马铃薯品质好,产量也高;当地海拔较高,土质疏松、光照充足,适宜发展抗旱性中药材,药材种植已经初具规模,今后要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环境优势,大力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种植业。此外,养殖业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要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与之配套的牧草种植业。在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建立特色农业发展基地,不断提高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引进有实力的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特色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李快满 单位: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