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 海洋经济论文 > 海洋经济拉动作用的机理及路径

海洋经济拉动作用的机理及路径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6-07 13:28:00人气:460

一、新常态下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蓝区规划》,青岛市是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和著名的海洋科技城,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示范引领蓝色经济区的跨越发展。据初步统计,2014年青岛市完成海洋经济总产值6723.4亿元,同比增长14.7%;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751.1亿元,同比增长13.1%(现价计算),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20.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9.5%,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保持了逐季提升的良好态势。其中,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1015.1亿元,同比增长14.6%;海洋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736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6大海洋产业占GDP的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以上,在整体经济增长压力大的情况下,有力地助推了全市经济发展。

(二)海洋产业结构

近年来,青岛市从实际出发,重点发挥海洋资源、港口资源及海洋科技的优势,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优势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海洋产业集群。特别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实施以来,青岛市经济总量逐年攀升,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山东半岛新兴海洋产业的主要聚集区。青岛市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9年的10∶35.6∶54.4演化为2014年的5.4∶45.6∶49.1。据统计,2014年,青岛市海洋经济第一产业增加值94.1亿元,同比下降0.4%;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798.1亿元,同比增长15.8%;第三产业增加值858.9亿元,同比增长12.3%。海洋渔业、海洋化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带动青岛市临海产业及相关陆域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三)海洋产业布局概况

青岛市海洋产业布局以现有临海产业为依托,向东西两翼展开,构筑起以胶州湾为中心,以西海岸新区、蓝色硅谷以及红岛高新区为重点,“核心带动、两翼展开”的格局。南部地区港口迅速发展,现代制造业相对集中,依托青岛市南部建设青岛到前湾保税港区,集成港口配套服务区、保税物流园和保税区,形成临港产业带现代服务业集群,建设董家口港务,推进石化区规划调整;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依托青岛市中部地区建设胶州湾北部高新区,重点发展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和海洋先进装备制造业,建设高科技产业聚集区;北部地区科研资源雄厚,旅游资源丰富,依托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建立海洋科技创新转化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着眼于滨海商务旅游与休闲旅游,发展滨海旅游产业。

二、新常态下海洋经济拉动作用的机理

(一)集群效应

集群效应的特点在于,大量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联合行动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在降低内部交易成本的同时,获得外部经济性。以美国硅谷为例,大量的科技类中小企业围绕在一个核心“企业”周边,形成了多样化的产业链条。由于其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并根据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因而得到迅速的发展。青岛市海洋经济的集群效应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体现在,大部分新兴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企业间的相互依存度较高,具有浓厚的创新氛围,通过技术扩散、技术外溢,以及企业间的学习行为,可以使区域整体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附加价值。此外,通过不同行业间的资源整合,可以衍生出新的产品和盈利模式,为新生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提供了土壤。

(二)极化效应

极化效应是指经济进入到成熟阶段之后,会逐步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并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断为自身积累竞争优势,对资源和企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从而形成地理上的极化。极化中心可以将仓储、运输、初级产品加工等上下游企业安置在周边地区,以实现资本、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的扩散和外溢。青岛市海洋经济的极化效应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体现在,随着海洋经济的增长不断提速,海洋经济正逐渐成为青岛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具有较强活力的企业向具有较快增长速度的部门集中,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内涵的“蓝色硅谷”品牌形象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并营造优越的创新环境使区域内的企业获益。

(三)支撑效应

目前,青岛市海洋经济正处在从快速成长阶段到成熟发展阶段的过渡时期,海洋产业经过前期的培育,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配套以及人力资本等方面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借助支撑效应,一方面可以通过已有的集成创新优势,实现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集群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降低投入成本。青岛市海洋经济的支撑效应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体现在,通过深化企业间的联系,可以使外部的、空间上的集聚转变为内部的、业务上的整合,形成具有稳定结构的网络联系,增强企业的柔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此外,在由生产网络向创新网络的转变过程中,将不断衍生出新的产业链条,从而避免经济过快进入衰退阶段。

三、新常态下海洋经济拉动作用的路径分析

(一)突出战略地位优势,优化调整经济结构

2011年1月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6月份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2014年下半年,国家五部委又批准在青岛设立蓝色硅谷,在“一路一带”战略当中,青岛被确定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的重要支点城市,多项政策规划的密集出台,使得青岛市的战略地位日期凸显。新的战略使命为青岛市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好的发展条件。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国家海洋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一批“国字号”重点项目的建设运行,将发挥强大的示范效应,有利于不断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广泛探索海洋科技前沿领域,发现并尝试不同海洋产业领域创新合作的新模式、新方法,创造出新的投资热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赋予了青岛市新的发展定位,城市的开放性进一步提升,广泛的国际合作将有助于海洋科技创新的突破,也有利于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战略地位的优势将全面推动新生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成为未来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进而促进青岛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确保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依托科研教育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青岛是国内外著名的海洋科研基地,拥有众多国家级海洋科研机构,集聚着全国69%的高层次海洋科研人员和海洋领域院士,约30%的涉海科研力量,承担了全国50%以上的国家级海洋科研项目。多年来,国家在青岛投入的各类海洋科研设施原值超过20亿元,雄厚的人才、设施和成果的积累,让青岛市具备了引领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的能力。以高质量发展为特征的经济新常态,为青岛市海洋产业凝聚自身核心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海洋科技人才的集聚将有效增强海洋产业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关键性的技术支持,在联合攻关、瓶颈突破、前沿创新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通过蓝色硅谷核心区孵化器等大型载体的建设,不但可以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也为海洋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创造了有利条件。科研教育上的优势将大幅提振海洋科技创新增量,并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环境,进而带动科学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全面对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人才的高质量就业。

(三)发挥海洋文化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青岛是我国重要的沿海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港口旅游城市的开放性和丰富悠久的海洋文化,使青岛市在兼具动感活力的同时,也不失文化上的厚重,形成了一座具有特殊东方文化魅力的现代化城市。借助青岛国际海洋节、青岛国际啤酒节等大型节庆活动的开展,青岛市海洋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海洋文化上的优势为青岛市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文化产业是具有较强活力和增长速度的新兴产业,通过文化资源与实体经济有机结合,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为手段,将新创意、新思想注入到经济的各个环节中,有利于新兴业态的出现和成长、广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为青岛市文化贸易和交流提供了新的机遇。围绕青岛市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的定位和使命,加快推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有助于进一步加强青岛与周边国家和城市的互联互通,加速文化产品的出口与贸易往来,在提升城市知名度与开放性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四)强化体系建设优势,有效化解管控风险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环境愈加复杂,由高杠杆、泡沫化引发的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随着各种政策利好的密集出台,青岛市海洋特色园区、新区的建设也进入到了快速增长期,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园区发展态势的掌控,确保园区海洋特色的主导地位。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对海洋经济发展监测服务和体系工作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探索建立全市海洋经济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完善海洋经济考核办法,实现对涉海企业的分类管理,有助于及时了解产业的发展动向,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有效化解管控风险,确保经济的稳定运行。

四、新常态下发挥青岛市海洋经济拉动作用对策与建议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首先要接纳新常态、融入新常态,而不是抵触或回避新常态。新常态并不意味着发展减速,更不需要人为降速,而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动力的变更、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总量的增加而自然呈现的一种稳定的增长方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对于新常态来说,降速既不是目的也不是表现,稳定才是其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只有在深化理解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找对方法,理清思路。海洋经济一直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引擎”,在新常态下,海洋经济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近年来,青岛市海洋经济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仍需要充分发挥海洋经济的拉动作用,带动青岛市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一)制定完善产业支持政策

加快编制新常态下青岛市海洋经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规划,明确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高新产业发展重点。按照西海岸新区、蓝色硅谷、高新区三大海洋产业战略区域,制定实施各有侧重和差别化发展的产业政策,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人口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产业布局。对海洋生物技术与医药、海洋装备制造等海洋优势产业实行政策优先扶持、资金优先安排、技术人才优先引进,推动重点产业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形成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通过制定实施适当的财政税收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海洋产业、临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支持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重要企业的发展,促进青岛市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重视扶持海洋服务产业

当前青岛市海洋第三产业仍以滨海旅游为主,且以观光游为主,季节性较强,旅游层次较低,缺乏高端度假游及商务游。设计推广蓝色旅游路线,深挖海洋旅游文化,利用现有啤酒节、海洋节等节日,做好旅游推广。推出高端商务度假旅游,发展会展旅游,提升滨海旅游附加值。做好滨海旅游承载力研究,根据青岛市滨海旅游承载力控制观光游人数,防止因旅游压力过大导致沙滩、海岸线及环境受损。充分考虑海洋经济发展所需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重视扶持海洋服务业,尤其是海洋科技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海洋金融、现代物流、国际航运、文化创意、会展商贸、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向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降低海洋科技服务中介行业准入门槛及退出成本,设立海洋服务业发展基金,从税收等方面支持涉海服务业。发展海洋会展、海洋创业培训、科技成果孵化项目指导、涉海企业总部服务等海洋服务业。借助东亚海洋中心等项目,设立“一带一路”相关服务中介结构,初期以政府为主导,联合海洋产学研联盟及海洋科技人才交流平台等,深入开展海洋服务业。鼓励支持信息产业与海洋产业相结合,支持建立保护海洋技术、海洋人才、海洋会展、涉海服务等方面的海洋信息数据库。

(三)完善科技创新保障体系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建立专门项目组研究梳理科技投入、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产学研合作、政府采购等海洋科技创新各个环节的制度,尽快清理和废除不适应科技创新发展形势的政策、地方法规和内部文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修订、补充和完善科技创新法律政策,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科研院所为先导的,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法律政策体系,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调整完善税收政策,关注高科技小微企业。实行科技成果转化税收抵免政策,允许企业将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以一定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额中作为费用扣除;扩大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可考虑将企业购入专利权、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比照运费抵扣的做法,按实际支出的一定比例规定抵扣率,准予扣除进项税额。

作者:王圣 孟庆武 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