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 海洋经济论文 > 小议嘉兴海洋经济的发展状况

小议嘉兴海洋经济的发展状况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11-12 04:40:00人气:430

从嘉兴海洋经济区位驱动力看,嘉兴发展海洋经济要秉持错位竞争的原则,继续沿着“差异化”发展道路前行,继续将自己定位为“后勤”角色,即杭州、上海的资源“后院”,为他们提供原材料供给保障,为上海、宁波港口提供喂给配套,发展海洋经济区域综合配套产业。这种产业配套发展模式,不是自身大而全的全产业链的配套,也不是完全服务于嘉兴本土块状经济的产业配套,而是构建杭州湾北翼为基地的,与杭州经济体系、上海经济体系协同发展的产业配套。简言之,发展模式定位为杭州湾地区的产业配套。以港航物流产业为例,发挥嘉兴所具有的中心区位优势和海河陆联运条件,继续将嘉兴港定位为喂给港、分流港,为上海洋山港和宁波港提供物流服务,采取合作模式,不是竞争模式。这样,通过嘉兴港航物流体系,将临海工业产品输送到苏州、湖州、安徽等地,同时也可以打通这些地区的集装箱运输内河水运业务,充分发挥嘉兴自然要素优势。至于临港先进制造业和涉海新兴工业,目前引资的重点在重化工行业,虽有定科技含量,但是并没有利用嘉兴区位和要素优势。所以作者认为,应该将涉海新兴工业定位为已有优势产业的深化发展上,如继续加大秦山核电站的技术优势和扩散效应,大力发展科技含量更高的、也是未来有战略意义的海水淡化产业、海水深度开发产业等,这样既能够为上海、杭州未来发展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也利于嘉兴通过发展海洋经济,实现发展模式向集约化、清洁生产的发展模式转变,进而带动本地区传统产业升级。反之,如果不采取差异化发展模式,不错位竞争,随着浙江乃至全国海洋经济的大力推进,嘉兴海洋经济将再次陷入全国性重复、同质恶性竞争的之中。

发挥已有优势要素,打造海洋经济增长极核

打造海洋经济增长极核,主要是要发挥嘉兴要素、区位等优势,并以现有优势产业为依托,着力培育辐射效应明显的海洋产业群。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反映在政策层面就是执行以点带面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4]因为,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中心”开始,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区域传导,如同日本学者赤松要(Akamatsu,1935)的雁行理论,逐级扩撒。也就是说,作为增长极,它首先是一个“点”存在的,这个“点”必须对相关产业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形成的产业集群,能通过引致需求,在时空上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因而增长极具有强大的关联性、辐射性和带动性。所以,作者认为,嘉兴在发展海洋经济时,一定要继续发挥已有优势要素,如土地成本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区域港航物流优势、产业规模和配套相对合理的优势,并应该高屋建瓴,以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和朝阳产业为主导,围绕嘉兴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如港航物流产业、海水淡化产业、核能及海洋电力配套产业进行布局。在布局时,需要重新审视现阶段对海洋新兴产业和临港先进制造业两大领域的发展方向,尽可能将招商引资等扶持政策能够围绕这三类产业进行。例如现在着力打造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就需要重新规划,应集中力量着重打造2-3个平台。因为,嘉兴毕竟经济实力有限,资金乃至资本规模有限,同时发展多平台将导致投资分散,不易成功。再如滨海工业区当前引资方向以重化工为主,理论上嘉兴在这方面并没有明显优势,同时这些工业多为杭州上海外迁产业,污染较重,如果无长远规划,若干年后,嘉兴将面临多年形成的重化工产业外迁的命运。

确立科技发展观,加强海洋经济发展科技内涵

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历史看来,各地对海洋科技重视不足,严重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海洋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本轮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强调的是科技创新和海洋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益。海洋技术是拉动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海洋科技创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灵魂和根本。海洋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对高新技术的高度依赖性,其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洋技术的发展水平。整个浙江的海洋经济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主要依靠外延扩大、粗放型,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不高。嘉兴也存在这种情况。比如当前滨海工业区的重大项目中,科技含量高且代表先进技术和未来朝阳产业的项目并不多见。在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中,浙江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型,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5]嘉兴海洋经济在浙江排名靠后,情况更加不容乐观。有学者实证研究发现:海洋科技投入每增长1%,可促进海洋经济增长0.17%,是劳动力投入要素贡献率的2倍。[6]所以,发展海洋经济首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重视海洋经济的科技内涵。这就需要鼓励海洋科技创新。鼓励海洋科技创新,首先要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体系,通过海洋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推动海洋经济尽快转入科学发展、包容性增长的轨道。其次要构建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进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造就一批具有良好成长前景的海洋高新技术企业;最后要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引导涉海高校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学科结构、[7]加快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为浙江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包容性增长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构建海洋金融服务体系,全力“护航”海洋经济

为了保障海洋经济的顺利发展,除了产业政策引导之外,需要构建符合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快速集聚海洋产业资本,确保海洋经济供血机制畅通。为此,作者建议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发挥财政杠杆作用,设立由专家管理、政企共担风险的风险投资机制。对重点项目引入风投机制,或用专项基金提供贴息贷款或给予研发补偿,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因为一些重点项目的建设特别是在海洋科研等方面,企业预期投资产出不确定的领域,很难引导商业资本进入,主要依赖于财政机制。其次是优化金融体系,主导金融体系变革。如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开发信用产品,培育信用市场,改善沿海地区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环境。同时考虑能否借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模式,建立专业性的嘉兴海洋发展银行,提供本土资金向资本转化平台,促进转化效率,加快涉海类产业资本的形成。当然,在政府、企业、银行三方合作机制上也需要创新,加快政府对企业项目、信用的信息披露,促进银行与企业、项目的衔接。这样从金融方面全面为嘉兴海洋经济发展护航。

建立完善涉海人才培养输送机制

最后,由于嘉兴技术要素质量偏低,基础人才缺乏,高层次人才匮乏。针对这一现实,嘉兴需要进一步重视海洋经济人才建设,不断完善涉海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机制,尽量确保海洋产业对涉海人才的需求。例如政府与嘉兴本地高校合作,成立港航物流专业、海洋工程专业、海洋生物专业等涉海类专业,并持续构建涉海类人才培养体系,并最终形成研究生、本科和专科多层次人才队伍和由企业专家、科研人员、教授和学者构成的科研梯队,从智力保障海洋经济发展。当然,当务之急是加快高层次如博士、教授和学者等涉海人才的引进,满足涉海产业人才的基本需求。为此,嘉兴可以采取日本1950年代扶持日本产业发展的“科技人才国家委派制”,由政府牵头引进涉海人才,并主要待遇由政府买单,为企业和人才提供物质保障。这样,通过事业留人与待遇留人,保障人才留得下、企业用得起、人才有作为。当然长远看嘉兴需要依托本土高等教育资源,建立并完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自我供给机制,保障海洋经济发展人才需求。(本文作者:刘永泉、孟建国 单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石油西部钻探工程公司试油公司)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