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平等实践下的市场经济运用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实践的基本路线是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关键环节是通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或者说人们劳动能力的普遍发展,以解决市场竞争机制条件下按劳分配所产生的贫富分化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实践;按劳分配;劳动能力;共同富裕
在总结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平等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实践的基本路线是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了解决市场竞争机制条件下按劳分配制度所产生的贫富分化问题,社会主义国家首先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或者说人们劳动能力的普遍发展,最终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运用市场经济实现平等理想。
一、市场经济
20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曾经普遍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在特定历史时期,计划经济也曾推动了工业化运动的快速发展,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了社会主义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但与此同时,随着以微电子技术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市场经济所特有的自由竞争机制首先抓住了这次新科技革命所提供的发展机遇。相反,面对新科技革命所引发的关于生产与消费的海量信息,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显得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开始明显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那么不得不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须拒绝商品经济而采取计划经济的结论。社会主义国家选择计划经济源于马克思主义原创理论关于市场经济的基本判断:市场(商品)经济必将导致社会成员贫富的两极分化。以马克思的观点,商品生产的发展结果就是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而产生少数有产者与多数无产者的阶级对立。其理由如下:第一,人们的劳动权与对自己劳动产品的占有权在商品生产的初始阶段是一致的,因此人与人之间商品交换(劳动与劳动交换)表现出平等性;第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其特有的优胜劣汰机制必将使劳动能力高的人比劳动能力低的人拥有更多的财产占有权,前者把一部分财产作为生产资料,并通过雇佣劳动获得剩余价值;第三,由于人们的劳动能力高低不均等,市场竞争机制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必将产生利益分配的不平等,也就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所以,市场经济与社会的两极分化有着必然联系。所以,马克思在设想未来理想社会的时候就否定了市场经济。以马克思的观点,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必将以先进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而衡量生产力水平的依据又是物质生产资料所体现的科学技术水平。沿着这个唯物史观的思路,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发展状况不但是判断一个时代的标准,也是判断人类社会阶级的存在或消灭的基本依据。马克思还断言,工业革命之后,以蒸汽机技术为代表的大机器生产方式已经成为人类消灭阶级的物质条件,大机器不仅代表着效率也预示着平等。其理由如下:第一,大机器在简单化劳动的过程中也淡化了劳动能力的差别;第二,劳动者的人力支出在生产过程中不再起主要作用,那么即使实行按劳分配,计算劳动者劳动量的标准只是时间而不是质量;第三,依据大机器生产方式,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将以计划经济代替商品经济,最终实现社会平等。但是,20世纪社会主义建设史证明,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经济发展理念是错误的。因此,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判断社会性质的标准,只要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主义也可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至此,中国社会主义平等实践正式选择市场经济作为实现理想的基本路线。但是,在分配领域如何解决市场(商品)经济与贫富分化的关系成为社会主义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按劳分配
显然,马克思主义原创理论否定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基于这样一个重要原因:尽管按劳分配在形式上体现了以劳动为尺度的经济平等,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行按劳分配本质上是制造了不平等。因此,他们认为,第一,人们能力的差别不应该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因此必须用按需分配代替按劳分配;第二,按劳动能力计算报酬的结果就是产生阶级的划分;第三,由于按劳分配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具有天然的一致性,未来的理想社会不能用劳动作为平等的尺度。以上所述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按劳分配的基本观点。当然,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由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1]因此在实行按需分配之前只能实行按劳动付报酬的原则,但他的按劳分配思想实际上包含着如下含义:第一,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由于没有了商品和货币,因此人们的实物收入不可能形成生产资料以剥削他人的劳动;第二,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由于计算人们消费品数量的尺度只是劳动时间而不是劳动成果,因此就淡化了人们能力的差别;第三,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由于按劳分配原则本质上仍然是资产阶级的平等权利,因此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可见,马克思并没有把按劳分配看作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因此,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列宁提出过“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非常可贵,它是共产主义的实际开端”[2]这样的观点;也曾提出要限制资产阶级的法权。不仅在人们的劳动能力存在着差别的前提下,以劳动为尺度的平等绝不会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而且理想社会的分配原则还涉及人们的各尽所能问题。马克思认为,各尽所能的前提是劳动本身已经对劳动者非常有吸引力,而非单凭劳动者道德觉悟的提高,那么劳动资料的技术水平就成为了劳动者各尽所能的重要原因了。由于在各尽所能中人的因素从属于物的因素,那么,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大机器生产方式的建立,马克思坚信,在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加剧、阶级斗争更加激烈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将很快取得胜利。但是,实践证明,即使今天社会主义国家的物质基础已远超十九世纪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不能很快建成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而且,资本主义还保持着发展活力。那么,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平等理想,只有生产资料的发展还远远不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实践要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引发的贫富差距的问题,不仅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还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或者说实现人们劳动能力的普遍发展。
三、人的全面发展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实践选择市场经济必须有一个前提:市场经济不仅优胜劣汰,即显示劳动能力的差别,也能促劣变优,即预示劳动能力的趋近,也就是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主要彰显了优胜劣汰的结果,从而导致了社会的两极分化。那么,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望促劣变优的原因是,新型科技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经济的促劣变优过程。应该说,这是社会主义赶超资本主义的一次绝好机会。在新科技革命之前,劳动者绝大多数是体力劳动者,而在新型科技革命条件下,脑力劳动在社会总劳动中逐渐成为了主要的劳动方式。而脑力劳动成果不仅有物质形态,而且有精神形态,如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等。这不但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将成为实现劳动能力平等化的物质基础。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实践中人的劳动能力的普遍发展,要由市场竞争机制来实现,而不是马克思曾设想的在没有商品、货币基础上的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实现。那么所谓无产阶级的解放,在今天已经不仅仅需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而创造出政治保证,而且需要通过市场经济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最终使其能够在不同劳动岗位进行劳动。因此,社会主义者的任务就是通过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促劣变优以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个过程中,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权力在市场经济中要充分发挥作用,促成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那么,改革开放初期的任务是接受市场经济,而今天的任务就是对市场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即强调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实践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尽快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要下大力气推动全体社会成员逐渐比较均衡地获得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而所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但要体现人们生存的平等权利,而且要体现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而平等的教育必将推动人们劳动能力的普遍发展,可以说,共同富裕最终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这也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所郑重承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4.
[2]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1.
[3]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李冬俐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思政部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