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下综合医院中医改革与发展
一、加强专业领导,沟通传递中医信息的网络
如何振兴中医事业,加强中医科的管理,党的中医政策是保证,领导是关键。中医科在综合性医院只是一个小科室,由于各地中医院的兴起,发展中医事业的重任就历史性地落在各级中医院身上。同时,各级卫生行政机构(中医局)也把中医工作管理的重心转移到了中医院上,有关中医药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信息可以从中医管理部门直达各级中医院,但是中医管理局通向综合性医院中医科的信息网络一时还无法沟通,一些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综合性医院内部,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对中医药工作尚无专人管理,从而形成了中医事业管理与信息沟通的盲区,使中医科医务人员无法全面了解和掌握党的中医政策及中医发展战略。过去,该功能主要是通过中医学会的纽带作用进行信息沟通和学术交流,随着各级地方财政对学会经济投入的不断减少,学会工作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中医政策信息的传递、沟通及交流学术的功能渐渐萎缩,往往使不少工作者把中医政策曲解为工作遇到困难时的保护伞,某些西医工作者也把中医政策误解为是帮助中医护短的保护伞。党的中医政策和中医行政管理干部的重视是中医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医工作者应具有一定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年轻医生中进行选拔,亦可由热爱中医事业并且学习过中医知识的西医中产生。还可以对现有分管本院中医药工作、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副院长,由省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管理工作的业务培训,使其职责分明,这样对加强中医科的业务管理有着积极作用。市、县卫生局设立中医业务部,主管该市、县中医院、综合性医院中医科业务及中西医结合工作。县以上综合性医院的中医副院长及卫生局的中医管理干部,与各级中医院业务院长可共同列席参加全省中医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关键不在于享受同级待遇,而是可以将中医工作会议精神,发展策略及相关中医药信息传达到中医科,无疑对加强综合性医院中医科的业务领导及推动本院的中西医结合工作,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重视科室建设,调整不合理的人员结构
一个科室技术力量的强弱,关键在于科室自身建设是否严谨,人员结构是否合理。长期以来,中医科人员不进不出,人员普遍老化,调进的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由于缺乏得力的中医副院长领导与支持,加上对中医政策不能全面理解,使中医科名老中医的传、帮、带工作亦得不到足够重视与支持,所谓名师出高徒,科内名医年老退体,其弟子自然就继承该师的衣钵,承担该师的各项业务。残酷的现实摆在中医科面前,每退体一名老中医,不但未留下高徒来接班,而且会带走一部分患者,导致中医门诊量逐渐减少,致使高职低能、高薪低收入的现象成为阻碍中医科发展的主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从中医科自身建设抓起,调整不合理的人员结构,重新塑造新一代名医,坚持中医特色,走中西医结合道路,打出独特的专科品牌,把医疗技术推向市场,是新时期中医科发展的战略。这不仅能提高医院在社会上信用度,还是医院面临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而且对危难患者病重时能树立战胜疾病的精神支柱有着积极作用。调整中医科不合理的人员结构,提高中医药人员的整体素质,重新树立中医科在社会上以及本行业的形象,是加强科室自身建设的需要。具体措施是:把不适宜从事中医临床高资低能的人员调离科室,医院在接受中医专业毕业生工作时,应从经济上要保证其工资和劳务福利待遇;对于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中热爱中医事业,并有志学习中医及学习经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申报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中药骨肉相连,中药质量管理工作的好坏,也会影响中医科开展业务的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必须让全社会的人们知道,传统的中医学不仅是我国医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是祖国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中医事业,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也是一支重要力量,发展中医药,不仅是中医界人士责无旁贷的职责,更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没有中医政策和正确舆论导向的扶持、各级院领导的重视及全社会有识之士来关心中医事业,单靠中医科的工作去顺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来自行运转,只怕是这块阵地越来越小,目前,许多中医学院毕业生的业务技能得不到正常发挥,就是因为其对中医的发展前景感到悲观,既使原本已取得中医职称的中医师也开始逐渐西化。如果让党的中医政策照亮中医事业前进的方向,让全社会的人们都来关注与支持中医事业的发展,那么,综合性医院中医科发展前途一定会更加光明。
作者:郝思龙 单位:扬州市中医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