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经济学视角,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思政教育,能够推动思政教育的理论创新,完善思政教育的学科体系,更好地解决思政教育中存在的新问题。本文以高校思政教育为切入点,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思政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发现当前思政教育存在的矛盾,提出如何从经济学角度解决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经济学;分析
一、经济学视域分析思政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所谓经济学角度下的思政教育分析就是从经济学的原理和角度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如今面临许多问题,尤其是民族自治地区高校的思政教育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如何走出困境,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入新的视野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是一种理论分析的创新和拓展,可以完善思政教育的知识体系,更好地发展思政教育学科建设,创新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论,提高思政教育制度的运行效率。
(一)投入――产出,成本――收益的思政教育分析
经济学原理中投入――产出,成本――收益是经济学中的基本分析,是对经济投入预期的现值给予估计,之后同预期所支出的成本进行分析,得出该投入可能产生的全部收益和全部成本,然后做出决策。思政教育长期以来只谈“政治化”,不谈“经济账”的思想偏见使得思政教育一直以来走上了“泛政治化”歧途,导致思政教育的偏差,使得思政教育没有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联系经济学成本――收益原理来分析思政教育,思政教育的成本指思政教育在运行、设计和变革中所耗费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资源,智力等其他非物质资源。
(二)边际效用,需求和价格成反比
看思政教育格里高利•曼昆在经济学十大原理中指出,理性考虑边际量,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边际效用呈递减趋势,人们消费某一物品的需求量越多,人们消费这一物品的需求程度和效用就越少,从而印证了需求和价格呈反方向变化。进而庞巴维克发现,边际效用量取决于需要和供应之间的关系,要求满足的需要越多且越强烈,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量就越少,那么得不到满足的需要就越重要,因而物品的边际效用就越高。反之,边际效用和价值就越低。联系高校的思政教育,我们可以得出,要重视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国家大趋势的进一步推广,高校对思政教育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从而造成思政教育的价值和效用就会相应减少。
(三)“经济人”假设,辩证看思政教育
“经济人”假设自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开始,历经100多年演变,形成了一种“新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曾说:“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水,并不来自于屠户、酿酒师和烙面师的馈赠,而是出自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人类从事最原始的经济活动,主要来源于人类对自身利益的需求。而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教育的经济性,而关注教育本身所达成的结果,往往以思想政治去要求教育者,推崇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思想精神,这样满足不了教育者自身的经济物质需求,客观上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积极性的减弱,从而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发展高校思政教育的阻碍
思政教育自古以来就存在,自孔孟时代,就要求学生树立儒家的思想,统治者也无不采用此种思想治国理政,可见思想育人的重要性。看近代,1927年古田会议开始,中国共产党的思政教育逐渐走向规范化的发展道路,经过几十年的制度变迁,思政教育制度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阻碍和矛盾。
(一)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中,对思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师培训和学科建设都有明确的要求,提出要把这些工作做好,充分体现国家对思政教育的高度重视。然而,思政教育并未按预想的可持续性发展,部分高校在贯彻落实《意见》时,出现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局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实际调研缺乏。相关领导几乎没有走进高校思政课堂去旁听一节思政课,所以不了解教师的授课情况及学生的听课情况。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去实践考察思政教育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阻碍。第二,硬件支持力度不够。许多高校都把重要的办公设施提供给行政部门或者重点专业办公,但对于思政教育的物质条件却远不如其他课程。
(二)专业课和思政课孰强孰弱
当前提高思政课实效性最大的拦路虎之一便是高校里对思政课的漠视和厌学。课堂上,睡觉、看手机、做专业课作业,甚至逃课比比皆是,个别老师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你睡你的,我讲我的,互不干扰。目前,不仅仅是学生,在整个高校建设和人才培养上都重视专业课轻视思政课,认为“思政课占用时间多,应该多挤出时间来学习专业课”的看法愈演愈烈,如何看待专业课与思政课的重要性,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之一。
(三)教育方式和教师水平掉队
国内许多高校对思政课的教育方式比较墨守成规,惯用以往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老模式老办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照本宣科。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思政教学结合实践的进度。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讲课的质量和学生的配合度。我国部分高校,在思政教学配备教师上力量不够,引进教师上也是捉襟见肘,导致高校人才差距较大。
三、从经济学角度解决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经济学角度分析高校思政教育培养工作,我们可以看出学科之间并非孤立存在,思政教育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它与经济学息息相关,并且目前思政教学中存在诸多矛盾和阻碍。从经济学视域来看,供给和需求是互相配合、相辅相成的,这一原理也存在于高校思政教育当中,解决高校思政教育的供求矛盾,既是思政教育在经济学分析中的一大问题,又是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问题。
(一)联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积淀
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思政教育的宏观物质因素,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社会物质财富就越多,这样高校在教育上的资金供给就越多,所提供的教育产品和服务就越好。历史文化积淀是思政教育的宏观精神因素,教育者历史文化积淀越丰厚,教育理论越充分,可以更好地为教育供给提供理论依据和文化基础。我国思政教育在古代就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这些理论成为我国当代思政教育的理论依据,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方式
雨果曾说:“哪里有思想,哪里就有威力。”思想观念的偏差是思政教育的微观因素,在高校,从上到下、从教育者到被教育者无不对思政教育存在一定歧视和忽视,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从思想政治观念上加强重视,从行动上真正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应当倾其所有,向被教育者讲授知识。同时,在教育方式上做出改变,改变以往照本宣科或者“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让学生对思政教育有更深刻的领悟。
(三)从受教育者需求角度分析
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低层次的需求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思政教育的被教育者也有需求,他们学习思政教育首先是满足学校的要求,达到学分要求,其次是心理健康、职业规划需求,最后升华为理想信念、政治信仰的需求。所以教育者应当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更好地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从行为上约束学生,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思政教育存在的矛盾。对于特殊的民族类高校,在发展思政教育的问题上,我们不能一刀切,应当尊重其民族信仰,更好地引入思政教育的培养模式,让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接受更先进的思政教育,更好地提升当地的文化教育和提升经济水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应当有积极的思想态度,更应当有无私奉献的进取精神。我们应该时刻以的讲话精神为指引来开展日常工作,因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一个群体,我们必须把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传达给学生。今后需要继续鞭策自我,充实自己,更好地为学校和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王秋敏 武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