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
摘要:由于现阶段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生态园建设给经济、环境等带来的影响,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生态园效益问题。为了有效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促进农业生态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本文通过案例全面系统地分析当前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建设发展现状,提出循环经济的概念,并针对不足提出合理的规划思路,希望能够为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
前言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现阶段,在城市繁荣发展下,城市框架持续健全完善,城市毗连区自然而然形成,人们越来越渴望亲近大自然,而农业生态园的出现,既为城市周边旅游业带来了机遇,又切实保护了区域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当前农业生态园正努力向以循环经济为主的农业生态园发展。本文以武汉市农科院南部园区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为例,浅析农业生态园规划中循环经济理论设计方法,并对如何将循环经济理论融入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一定价值参考。
1农业生态园规划
1.1循环经济指导下的农业生态园理念
与传统农业生态园相比,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生态园建设期间,需要将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工程方法进行有效整合,在保证农业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及规律,有效调整生态园区的内部结构和产业结构,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得到多层次的循环利用,大幅度减少农业废弃物产生,防止农业资源浪费,从而有效提高农业生态园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发展背景
循环经济作为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已经成为共识,并作为新的环境理念和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虽然我国农业创造了奇迹,以不足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全球22%的人口,但在农业迅猛发展过程中,大量资源被消耗,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已严重影响到农业生态环境,甚至引发地下水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因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已成为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需要探索并发展循环经济为导向的农业生态园区。
1.3大力发展和推动以循环经济为主的农业生态园
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经济观,积极建设和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生态园区,不断优化调整农业生态园的内部制度结构和产业结构,并基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之上,不断改善生态园区经济收益,大力推广以循环经济为主、符合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标准要求的农业生态园区,以此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案例分析
2.1研究综述
本文以武汉市农科院南部园区为试验区,此试验区由武汉市农科院林果所片区、水产所片区及畜科所片区以及水生资源圃几部分组成,总面积96.95hm2。其中,林果所、水生资源圃、水产所片区占地面积85.95hm2,畜科所片区占地11hm2。实验园区研究概况主要如下。
2.1.1交通位置武汉市农科院南部园区毗邻S101,青郑高速、武汉市绕城高速及京港澳高速,距离武汉市中心城市约1h车程,距离青郑高速收费站约10min车程。其中畜科所片区距离林果所、水生资源圃、水产所片区约10min车程,交通十分便利。
2.1.2园区特色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现保存水生蔬菜种质资源2000余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生蔬菜资源圃,被业内人士称为“国内首创,国际罕见”。鄂莲系列莲藕新品种已成为国内莲藕主栽品种,新品种覆盖率达85%以上。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主要从事名优淡水鱼类苗种繁养、鱼用渔药、鱼病防治技术研究开发和水产加工研究。以“绿色、环保、高效水产”为方向,依托现有学料基础和人才优势,设置了长江特色鱼类、肉食性鱼类、鱼病与水环境、水产加工、特色鱼类繁养5个研究室。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主要从事畜牧兽医科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兽药新产品研制、畜禽疾病防治、基因分子标记技术、动物胚胎生物技术、ES细胞技术、瘦肉型猪、动物营养、良种禽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建有湖北省园林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无果悬铃木良种繁育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晚熟脐橙综合试验站、湖北省(武汉)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研究中心等17个创新平台,为农村经济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累计达7亿元以上,为武汉市林果产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2试验农业园区的不足
2.2.1早期规划不统一生态示范区、观光农业区以及拓展生态农业都是循环农业生态园建设的主要内容。南部园区由以上不同单位分不同时间独立规划,单独建设,自成一体,未统一按照综合性园区进行规划。
2.2.2综合性功能缺乏园区在设计时满足了生产、研究、产业开发等功能,但循环经济功能不明确、产品结构单一,缺少创意旅游产品,缺少文化性和体验性,综合性功能亟待提升。
2.2.3循环经济模式未全面实施虽然该园区具备畜牧―水产―水生蔬菜等循环种养殖模式,也运用了一定的自然生态平衡管理方法,但因科研人员分区管理,循环模式未全面实施。
2.3规划思路
2.3.1全面分析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具体指以循环经济为指导的农业生态园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确立了建设高端循环农业生态园的目标。长期发展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一直秉承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条件,完成统一规划。同时,有必要进一步寻找和挖掘农业生态园区的各种资源,进而有效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严格把控污染物排放,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有机融合。
2.3.2将循环经济纳入规划设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循环经济,并将循环经济的概念有效融入到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中,尽可能地满足当地农业生态园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需要,以达到低排放、低开采以及高效利用的目的。
2.4规划设计原则
农业生态园区的具体规划设计原则主要涵盖了因地制宜原则、统一规划原则以及协调发展原则。
2.4.1因地制宜原则依托江夏区农业环境条件和资源禀赋,以及“一带、两园、三区、四个产业链”的总体布局,充分考虑其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因地制宜,突出园区农业特色和个性化特点,坚持综合性农业生态园建设,突出农业园区的乡土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渴求。
2.4.2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原则根据资源条件、科研基础和发展现状,将水产养殖、水生菜种植、水果种植和水禽养殖作为园区核心产业统一规划,坚持科学布局于不同的区域空间,使园区系统集成既有内在联系,又有相互关联,形成“一心、一轴、一区、四园”的规划结构。
2.4.3协调发展、生态优先原则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引入沼气工程技术,采用“禽―沼―水生菜(水果/水产鱼等)”、“稻―鸭”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发挥园区产业之间的内部循环,形成鱼、菜、果、禽协同发展、相互支持和良性互动。在生产过程中,做到废弃物的减量化排放和资源再利用,大幅降低农药、化肥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从而形成清洁生产、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产格局,实现生产、生活和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实现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
2.5功能定位
项目区集水生蔬菜、水产、畜牧、林果等农业资源于一体,规划在满足其科研生产功能的基础上,以现有特色农业资源为依托,将其打造成一处以“水产、水禽、水生菜、水果”4大产业板块为主体,同时融合田园观光、农业休闲、企业团建、亲子旅游、学习考察、技术培训等功能于一体,充分体现科研与科普相结合、展示与展销相结合、休闲与观光相结合,凸显“农林渔牧”4大农业产业主题,产业配套齐全,具备循环经济功能的综合性示范园区。
2.6目标定位
2.6.1生态目标以园区内产业之间循环链建设为重点,以生产要素为基本纽带,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传递方式,将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单位组织在同一园区内,即一个产业产生的副产品(如畜禽粪便、堆肥、沼气)作为另一个产业(水产、水生蔬菜、林果)的肥料或原材料,通过畜牧―水产―水生蔬菜等循环种养殖模式,以及畜牧―沼气―人工湿地―堆肥―林果等循环通道,形成相互依存、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水源和环境,实现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有效利用,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
2.6.2战略目标引入生态健康种养殖技术,生态产业发展循环模式,保护环境,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凸显乡土本色,对集约化、健康种养殖方式等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及产品进行示范推广,打造国内知名循环农业示范园,打响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创新名牌。
2.6.3经济效益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园区主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的要求,逐步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技术服务社会化、项目管理科学化”的运行机制。建立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农资供应、统一销售以及统一质量标准的管理机制,打造集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生态农业园区,实现农业功能的转变,保障园区产品质量安全,达到多赢效益。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新农村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农业生态园区是推动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法。随着人们对农产品安全越来越重视,国家对环境的管控程度越来越严格,基于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已经成为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但现阶段,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生态园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循环模式的有效利用还处于实践阶段,部分园区建设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或产业链不健全,循环经济模式不突出,辐射带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因而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景伟,吕占志,逄淑超,等.功能复合型城市生态园地下空间开发控制―――以青岛中德生态园为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5,11(04):826-833.
[2]江帆,胡海辉,徐婉婷,等.基于SWMM的哈尔滨远大生态园LID改造设计[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7,32(04):294-298.
[3]张小桐,王红,周大迈,等.小型现代农业园区的功能分区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2016,11(03):324-328.
[4]李璐.风景园林设计中有关茶叶生态学原理的初步思考[J].福建茶叶,2017,39(08):107-108.
[5]纪红兵,康德礼,刘利民,等.化工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构建[J].化工进展,2016,35(07):2279-2284.
作者:何中华 肖彩虹 董桥锋 林育敏 单位: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规划设计研究室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