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 循环经济论文 >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反思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反思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5-19 21:34:00人气:368

[提要]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指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变过程中面临的艰巨任务和实现跨越发展的迫切要求。通过分析供给需求两方面的矛盾,总结当前必须以构建产业化体系为抓手,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为突破,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竞争力。

关键词:供给侧;现代经济体系;;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是总体上是粗放型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逐渐扩大,这种发展模式已经引发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党的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活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

一、从供需两端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形势

(一)需求端。

一个国家的总需求由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三个部分构成。综合来看,消费需求尽管占比最大,但是消费增长总体放缓,不能稳定经济的增长;投资的增长速度呈现下降趋势,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创下新世纪以来的新低;受中美贸易冲突影响,2018年上半年我国对美出口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明显。外贸形势的严峻和投资增速的放缓,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供给端。

供给端与需求端是相对应的,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目前,一些传统产业存在产能过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产能已经达到了物理性的峰值,很难消化现有的产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付出了应有的代价。同时,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供给端没有适配国内中等收入群体扩大而改变的消费结构,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比较差。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劳动人口的减少和老龄人口的增加都会对总体储蓄率、投资回报率和原有的比较优势产生负向影响。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立足当前国情的必然路径。

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做支撑和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做保障。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人口老龄化、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生态环境的约束以及长期面临外需不足等问题。“新常态”需要增速转轨、动能转换、经济机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当前国情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切实保障。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妥善解决好这一矛盾,必须解决涉及到经济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而各种经济问题的解决又恰恰归属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一部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要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能够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面对的一系列经济问题,更好地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到全球化经济当中,增强国际经济话语权以及参与权,更好地融合到世界经济浪潮。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措施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和首要任务。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经济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在理论上,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供给与需求两个基本面。中国经济的供给侧和需求侧都发生了变化,但供给侧问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必须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一)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从长期看,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发展生产力和提升生产能力,这就需要从供给面来探讨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培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配合先进的产业结构作为支撑,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过度依赖高积累、高投资、低要素成本等因素支撑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制造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些低端的下游产业迫切需要升级产业结构,使资源得以重新配置和流向高端用途,从而大幅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我国第三产业本身还比较落后,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推动力,从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提升劳动力技术水平,在高新技术领域鼓励自主创业。避免传统的高投入、低附加值式发展。将传统制造业改成为智能制造的过程,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信息化和智能化。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要求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来引领和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7月,国务院正式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CDP的比重将达到15%,部分产业和关键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二)强化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目前,全球正在掀起新一轮科学技术浪潮,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体上来说,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的总体发展程度是不匹配的,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还不够协调。为此,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战略科技力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是我国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新兴技术的发展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的创新要素已开始积累,技术进步的新引擎和创新驱动新格局开始生成。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领域,我国不仅拥有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而且拥有华为、中兴通讯这样位居通信技术前沿的国际化公司。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可望走在前列。在新材料领域,我国也有位居世界前列的创新,如石墨烯研制处于世界前沿水平。电动汽车发展也有望主导世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三)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现代化经济体系,应该是开放的经济体系。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顺应国际投资贸易开放与合作大趋势,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的重要方式。当前,我国对外开放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发展陷入停滞、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的同时,各类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大量涌现,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使经济全球化出现新动向。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的开放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法宝。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必须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迎来了新的高潮。“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推动开放合作的平台,把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打造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创建了一个新的发展引擎。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与此同时,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结构调整、改革创新以及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

主要参考文献:

[1]越昌文,许召元,朱河鸣.工业化后期的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15.6.

[2]张军扩,余斌,吴振宇.增长阶段转换的成因、挑战和对策[J].管理世界,2014.12.

[3]汪海波.新中国工业经济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

[4]万钢.全球科技创新发展历程和竞争态势[J].行政管理改革,2016(2).

作者:张日初 单位: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党校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