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庆府农业经济论文
1.农作物的种植
清代怀庆府所属各县种植的豆类不尽相同,但黄豆、白豆、大豆等各县仅有,应该说,大豆就是指黄豆、白豆、大豆等品种。大豆是主要的油料,清末全国有18处新式制油工厂盛行之地,包括河南怀庆府清化镇(今博爱)、陈州府周家口(今周口)2地(卷385《工务考》)。这说明怀庆府的大豆种植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此外,清代的怀庆府还普遍种植有黍、谷、粱、稷等农作物。温县在清顺治年间种植有黍、谷、粱(上卷《地理•物产》),清乾隆年间,种植有黍、稷、粟(黄白青红黑五种)(卷6《地理志卷下•物产》)。清道光年间,武陟种植有“粱(俗名谷,五色俱备,红、黑者,酿酒);黍(有数种);黄黍(分大小二种,亦可酿酒);](黍之别种,其实黄不黏)”,还有“稷(一名秫,俗名高粱)”(卷11《物产志》)。修武,清道光年间,有黍、]、稷、梁等(卷3《舆地志下•物产》)。再则,清代末年,番薯在怀庆府的种植有增无减。如河内县栽种的甘薯不仅量多,而且质美(卷10《风土志•物产》)。明代,怀庆府所属武陟种植棉花(卷4《田赋志•物产》),同时棉花在温县也得到广泛种植(卷1《集市》)。清代棉花种植扩展到河内、修武、孟县、阳武等县,几乎遍及怀庆府地区。清初,孟县,“女红勤而木棉不产于本土”(卷2《风俗》),清乾隆年间“县西高坡,颇产棉花”(卷4上《田赋•附物产》)。“孟地无水田,西乡岭坡专种棉花。”(卷8《社会•职业》)亩收50-80斤不等(卷8《社会•物产》)。孟县所产棉花,素以产量高、质量好而倍受推崇。阳武县境内“种棉者颇多”(卷7《实业•农业》)。修武、武陟、原武(今原阳西)、阳武(今原阳东)的棉花种植也颇具规模,主要用作商品交换①。只是有的地方收成有限,如原武县“棉花有白、紫二种,但今地变瘠,沙多,不甚成”(卷2《物产》)。
2.“四大怀药”等中草药的种植
河南是中草药的重要产地,怀庆府大力发展中草药的种植,成为中草药的生产基地。其中,地黄、菊花、山药、牛膝,因质地纯正、药效独到,历来在中外医药界占有重要地位,备受历代医药学家的赞誉。怀庆府“太行雄峙于后,丹河、沁河交流其中,境内诸水,皆发源于西北而归于黄河,……所领八县以河、济、温、孟四邑土膏泉沃,厥田为上上,尤以种药草之利为最优。”(卷3《怀庆府总图说》)在《怀庆府志》以及所辖各县的县志中均有关于中草药种植的记载。清顺治《怀庆府志》在“物产”中记载怀庆府的中草药有:“地黄、山药、牛膝、紫菀、皂角、知母、葫芦巴、防风(俱河内出)、天门冬(河内济源出)、黄芩、荜Z、桔梗、黄精(俱济源出)、刘寄奴、兔丝子”等,而且指出:“岁贡地黄、牛膝”(卷4《物产》)。这本身就说明怀庆府的中草药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较大的影响。而清乾隆《怀庆府志》在论及本府的中草药的种类时说:熊胆,出怀庆太行山;地黄,河内、武陟俱产,以北金村者为良;薯蓣,一名诸薯,唐人呼为山药,以避代宗讳故也。各府州虽皆有之,入药者河内为良;竹、紫苑、车前、百合、石斛、知母、皂角、荜Z、葫芦巴、芎、牛膝、防风、茭白,以上河内;桔梗、天门冬、山楂、苍术,以上济源;葛根、苦参、地骨皮,以上修武;远志,温县;兔丝、刘寄奴,以上孟县(卷8《田赋志•附物产》)。“济源多山,而药物产于山者为多”,主要有“天门冬、苍术、黄芩、黄精、桔梗”等(卷1《土宜》)。温县的中草药主要有远志、芒硝、桑白皮、椿白皮、杏仁、桃仁、地丁、小茴香、槐花、瓜蒌、天花粉、蒲公英、益母草、蝉退、金银花、地骨皮、皂角、香附、花椒、地黄、山药、车前子、牵牛、葶苈子等等(卷6《地理志下•物产》)。河内县的中药材有地黄、山药、防风、紫菀、车前子、百合、天门冬、知母、皂角、牛膝、补骨脂、葫芦巴、萆Z、芎、熊胆、朱z、硫黄等等(卷10《风土志》)。孟县的中草药除菟丝子外,还有“麦门冬、刘寄奴、远志、山药”(卷4(上)。《田赋•附物产》)修武的中药材,清乾隆《修武县志》记载有“黄岑、薄荷、苦参、葛根、柴胡、益母草、车前子、地骨皮、南星、q蓄、白附子”等11种(卷8《物产》),而清道光《修武县志》却记载包括沙参、桔梗、黄精、知母、苍术、贯众、远志、丹参、紫草、黄芩、紫胡、前胡、防风、地黄、牛膝、蒲公英、白附子、天南星、马兜铃、牵牛子、瓜蒌、天门冬、葛根、何首乌、全蝎等57种(卷3《舆地志下•物产》)。武陟“县境皆平衍膏腴之壤,禾黍繁植,珍药盈陇”(卷13《田赋志》)。武陟的药材有枸杞、茴香、香附、蒺藜、桑白皮、车前子、地黄、牛膝、山药、药菊(卷11《物产志》)。在这些中草药之中,地黄、山药、牛膝、菊花等最为著名,统称“四大怀药”。清道光九年(1829年)《武陟县志》特地注明“地黄,《本草》曰:一名地髓,河南怀庆者佳……县之西南乡多种植之”;“牛膝,一名百倍,一名山苋菜,江淮闽浙皆有,以怀庆为佳。”“山药,原名薯蓣,一名玉延。《本草》云:入药以怀庆者为佳。”“药菊,《本草》注引苏颂曰:白菊,河内名……今县西间有种此者”(卷11《物产志》)。“河朔地多肥美,其近于沁、济间者,尤宜于药草,骛利之徒遂舍谷稼而专植他物。武陟较少于河内、温、孟、然亦居之二三。”(卷11《物产志》)而且,该志编修者从传统的“重农抑商”理念角度发出感慨:“末产不禁,而欲求百室之盈,安可得哉?”(卷11《物产志》)清道光五年(1825年)《河内县志》同样记载:“药之属曰地黄,河内者佳……;曰山药,河内最著”,(卷10《风土志》)而且指出,河内“有地黄、山药百种之饶,利益滋甚,垄亩之间,殆半禾黍。”(卷12《田赋志》)王凤生在《河北采风录》中也记载:“河内县北倚太行,山势雄厚,……南则大川宏旷,北则群峰高峙,西绵盘74古,东揖百岩……有沁河、丹河、济河,其支流渠道各资灌溉……沁河以南,地土肥美,栽种药材,虽工本较重,而所得资利,十倍五谷,其最著者,地黄、山药、牛膝等物,获利更厚。”“四民耕读外,商贾居多贩卖药材,散处天下。”(卷4《河内县水道图说》)总而言之,药材种植在怀庆府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3.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
3.1竹子的种植
历史上,怀庆府河内县是有大量竹林种植的。《山海经•北次三经》说:“虫尾之山,其上多金石,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记述战国至西汉初,丹河流域一带,已多竹子。河内处于太行山南麓,资丹水灌溉,是竹林资源的重要分布地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怀庆府志》记载怀庆府“物产”时说,河内有“竹”(卷8《田赋志•附物产》)。清道光五年(1825年)《河内县志》同样记载河内有“竹”,而且指出“木之属”(卷10《风土志》),道明其用途所在。清代,河内竹林面积已发展到近万亩,主要集中在万北乡、许良镇、清化镇一带,“村村门前水,处处竹为家”就是真实的写照。清化镇在府城东北三十里,“自太行下流泉交汇,最宜竹。居人以艺竹为业,有数十亩者,翠筱垂阴,旅游忘倦”(卷下《九府四直隶州沿革•怀庆府沿革》),以至于“居民种竹成海,获利颇厚”(卷4《河内县水道图说》)。清嘉庆二年(1797年),万北乡冯竹园竹农所立的《德政碑》记载:“万北里图,资丹水灌溉,种竹者多,虽土地所宜,民生攸赖。”“河内县境内竹园颇多,凡有种竹之家,日用饮食,赖此养生。”“河内县万北乡一带地方民稠地狭,全赖种竹养生。”“许良镇等处居太行山下,地势稍高,居民种竹成海,获利颇厚”(卷4《河内县水道图说》)。许良镇“多竹园及水田……物产收入亦因而丰富。”(第三册《鲁豫晋三省志》)竹子的种植成为当地的生活来源。为适应市场需求,怀庆商人将所产竹子加工成竹篮、竹筐、竹桌、竹椅、竹帘、竹耙、竹篓等,销至华北诸省,由于竹商络绎不绝,许良集也叫“竹集”。竹器生产也成为河内著名的手工业。清代以前以及清初,河内向朝廷贡竹,影响了竹业的发展。清康熙年间裁免竹贡(卷10《风土志》),竹器生产慢慢发展起来,以“清化竹货”闻名于省内外。一种竹器常常集中在一两个村镇生产,出现了“泗沟篦梳”、“许良竹桌椅”、“中道爬齿”等著名的竹器。
3.2蓝草及红花的种植
清代,蓝草在河南的种植方兴未艾,怀庆府的武陟、修武、孟县等地,蓝草的种植在特产中均占很大比重。清道光年间,武陟种植有“茜蓝”,其“靛”作为“货”来对待,说明其种植规模较大:“草之属曰茜蓝、蒿艾、芦萍”;“货之属曰靛、硝、丝、大布、棉。”(卷11《物产志》)修武也有蓝草的种植,同样,其“蓝淀”作为“货类”对待(卷8《物产志》)(卷3《舆地志下•物产》),揭示其普遍性及其经济效益。但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德国洋靛传入中国,极大地冲击了中国本土的蓝靛生产,蓝草种植量大幅度下降,一些地方几乎绝种。孟县蓝靛原为销售大宗,自从“蓝靛盛行,土靛遂无人过问,而种蓝遂绝迹矣”(卷8《物产》)。武陟的蓝靛因“被各国靛粉排挤,几乎绝种”(卷8《物产》)。红花的种植,在清末也受到外来染料的冲击,种植量大幅下降。修武原为遍种红花之地,清代末期因外国染料的输入,本地红花“销售不畅”而“种者渐少”(卷9《物产》)。
4.余论
清代的怀庆府土地肥沃、水源丰富,这是农业生产依然保持着优势的原因:“境内土脉腴润,饶有水竹之胜。”“河朔沃野千里,产殖珍饶。”(卷10《风俗志》)再则,水利的兴修,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怀庆府修复了广济渠及利稔、丰稔诸渠,“水之涓涓细流者,复滔滔汨汨如故。浸溉之利大饶,而邑用不争。”(卷79《怀庆府》)水脉畅通,灌溉面积扩大,促进了经济增长。乾隆年间,“一亩之地,树谷得二石”(卷31《艺文志》)。单位亩产量之高,在清代河南是不多见的。怀庆府首县河内,清道光年间“田万一千顷有奇,其并渠依井者为水田,水田十之三;远渠无井者旱田,旱田十之七。大率岁二熟,今年九月种麦,明年四月收;五月种黍、稷、高梁,八月毕收。土地膏腴,不待勤力而获丰收矣。又有地黄、山药、百r之饶,利益滋甚……故千金之家,比屋可数,善封殖者,家累巨万,不止十数而已,曰都其富哉!”(卷12《田赋志》)其富庶令人惊讶不已。在肥沃的土地上,即盛产粮食,“四大怀药”更是享誉全国的特产。道光年间的记载还说:“十载前耕种之地,今为闾屋者,不可胜记,足征繁庶。”(卷4《怀庆府河内县覆禀》)乾隆皇帝曾有诗专门称赞其清化镇(今博爱县):清化近覃怀,沟渠引丹水。顿觉风物佳,西成颇丰美。跋马路无尘,乐井里。{树柿垂丹,疏林枫染紫。矮屋曲篱间,v竹黄花绮。就溪翻水碓,碾出长腰米。MM麦被陇,饼饵明春指(卷21《清化镇》)。当地人民引丹水灌溉农田,种植麦子、水稻和竹林,到处都是丰收和安乐景象。武陟“县境皆平衍膏腴之壤,禾黍繁植,珍药盈陇”(卷13《田赋志》)。在农业发达的基础上,药材生产也颇兴盛。属县孟县物产丰富,五谷除了稻以外,“余种皆美。”(卷4上《田赋•附物产》)修武“田里生息,物产饶多。”(《序》)济源有传统的水利优势,多种植水田,以至于“邑之东偏,咸莳p稻,几无复知有凶年。”(卷6《水利》)农业生产稳定,很少歉收。在怀庆府各县中,惟有孤悬东部的原武(今原阳西南)、阳武(今原阳)最为落后:原武“滨临大河,其地瘠(下转第83页)而民贫”;“自经河患后,沙碱居十之七”(柴玮《序》;卷2《风俗》)。阳武同样“地滨大河,土瘠民贫”;“滨河瘠土,产无异物……民生其间者,终且贫,十居八九。”(卷5《风俗》;《土产》)都是黄河泛滥带来的恶果。
作者:程峰 任勤 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覃怀文化研究所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