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 低碳经济论文 > 低碳经济转型新思路

低碳经济转型新思路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10-07 22:09:00人气:376

一、实现低碳经济是我们时代的必然选择。

当前,继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已迎来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走向低碳化时代,实现低碳经济已是大势所趋。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和模式,因此,它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标志着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何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当前应国内外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一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新理念,它的实质是促使人们用较低的能耗生产出能满足生产和生活需求的产品,并促使人们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减少对生产和生活用品的消耗,从而实现向环境排放CO总量的大幅下降,抑制气候变暖的进程。低碳经济最早由英国政府在2003年提出,2007年美国参议院正式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我国也在2007年开始了低碳经济的研究。在2008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吴晓青明确将“低碳经济”提到议题上来。他认为,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种种事实证明:低碳经济将逐步成为全球意识形态和国际主流价值观,低碳经济将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

一场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已经出现,低碳经济不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结构的大方向,更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也是我国占据世界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可以说,我国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对策,也深切地感到了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今年两会期间,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政协一号提案”,民革中央在一份提案中建议,我国应将低碳技术创新作为我国未来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从而建立起我国低碳技术自主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低碳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以迎接未来更大的挑战。我国的国情和现状告诉我们: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社会与群众的消费习惯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低碳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别无他途,实现低碳经济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必然选择。特别对我市这样一个高碳高消耗的地区来说,实现低碳经济更是意义重大、时间紧迫。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丰富的资源可以使一个地区富裕一时却不能使其富裕永久,一个地区的发展关键不在今天拥有什么,更重要的是明天会有什么,不在于先天的自然资源优势,更重要的是构筑和形成社会资源优势。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我市面临着转型的问题,早转主动,迟转被动。榆林要趁现在各种矛盾还未充分暴露、财力尚可的情况下,大力发展非能源经济,实现结构转型,以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优化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发展低碳经济它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它意味着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它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现有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极大地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国际竞争力。这就需要首先从优化调整结构入手,国内外的经验表明,节能减排的60%――70%是通过优化结构实现的,因此,结构调整是实现低碳经济的根本途径。尤其对我市这样一个能源化工等“三高”企业占极大比重的地区来说,更是如此。据统计,作为产煤大市,我市年产煤炭达2.1亿吨,伴随煤炭开采,全市火电、煤化工、兰炭、冶炼、建材等高耗能产业发展迅速。在全市2000多个工业企业中,采矿业有553家,石油加工、炼焦业170家,非金属冶炼建材业443家,金属冶炼业74家,占企业总数的60%以上,在这些企业中地方中小企业占相当比例,存在着技术力量薄弱,设备落后,对外界技术信息了解少等问题,导致企业生产能耗高,排污量大,经济效益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如有些企业度电耗标煤高出先进水平50%以上,每吨电石耗电高出平均水平30%以上,大量余热废气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利用,浪费惊人。为此,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引导企业加快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强化科技支撑;另一方面,针对我市很多高耗能行业产能过剩、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在促进增量优化升级的同时要加大存量结构调整力度。存量调整的难点在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而淘汰落后的关键是完善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应当建立奖励和补偿机制,引导和激励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并妥善解决淘汰落后过程中最为困难的企业转产、人员安置、债务处理、设备拆除等方面的问题。我市在这方面认识行动较快,几年来,我市把节能降耗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通过优化能源化工结构,强制淘汰了一批“三高一低”产业,重组整改了一批“低、粗、小、全”的小企业,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同时推动了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全力推进了节能减排,使我市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我市在国企改制转型、大力调整三产结构和比重、建立政府强势主导和市场充分运作相结合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文化、旅游产业等方面都迈出了结实的步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我市近几年的经验和实践来看,确实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与推进工农业增长相结合,使我市的三产结构逐步合理化。

从国内外经验看,在工业化初期乃至中期阶段,制造业是产业的主体;而在工业化中期以后,服务业将逐步成为产业的主体。我市工业化正处于加速向中后期推进的阶段,如果无法做到服务业与工业相互融合,就难以提高工业化水平,难以提升国内外竞争力。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工业的强大支撑和引导作用,才能真正把工业做强做大。同时,服务业的发展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在结构调整工作中,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发展服务产业,强化公共服务,把利用市场机制与加大政策支持相结合,尽快使服务业发展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这方面,坦率地讲,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我们应当结合我市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并认真把握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律,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推进“三个转变”,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增强我市经济实力。实现我市提出的三大目标,造福于全市人民。

三、实现低碳经济,我市成效显著,任重而道远

从低碳经济的提出到调整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施,我市积极行动,迈出了结实的步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清理整顿“两高一资”企业。近年来,我市在工业发展上,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改变过去低、粗、小、全的生产模式,结合污染减排对60万吨以下的兰炭企业和30万吨以下的煤矿关停取缔。二是搬迁合并,重组整改,优化产业结构,取缔了61家死灰复燃的小铁厂、泡花碱等企业,关闭了府谷振华铁厂等55家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先后关闭炭化炉595台、淘汰落后产能2093万吨。三是拆除了18家治理无望、扰民严重的榆林闽光轧钢厂等18家企业的生产设施,搬迁了榆林造纸厂、府谷铁厂、神木县水泥厂等28家位于城市规划区的重污染企业,停产治理140多家火电、电石、铁合金等超标排污企业,关停了神东公司自备电厂21.2万千瓦和神华阳光22.5万千瓦小火电机组。有力地推进了节能减排。四是实施火电企业脱硫,推进工程减排。我市对老电厂分批下达限期治理,采取循环硫化床喷钙或固硫措施,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全市累计新建脱硫装置58套,新增脱硫装机容量530万千瓦,占全市火电企业总装机容量的86%,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10万千瓦发电机组脱硫设施建设任务。据统计,2009年,榆林市削减二氧化硫10718.5吨、化学需氧量2416吨,扣除增量,两项主要污染物分别下降2.2%和4.38%,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1.5%和3%的年度减排任务。

“十一五”前四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01%,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总体目标任务的85.85%。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总体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的同时,我市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中始终坚持“促大扶小”,不但关注大企业的发展,更关注中小企业的成长。一方面,积极推进优势企业的兼并重组,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大集团;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转变目前增长方式粗放、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状况,推动了我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作为一个主要以能源化工产业为主的地区,“三高一低”的生产方式仍为主流,存在着许多急待克服的问题。如环境污染,生产方式落后,改制不到位等,一句话,与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低碳经济的大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尚需继续努力。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