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在授课过程中出现了教学方式单一化、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落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等方面的问题。依据“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实践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新要求,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课程教学应丰富课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建议,旨在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实践;国际贸易实务
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在此背景下,由总书记于2013年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倡议[1],顺应了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横贯亚欧非大陆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构想,契合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要。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27.8%,沿线国家人口数量超过全球的60%,发展潜力巨大。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之际,随着互联互通、产能合作、自贸区建设等举措的不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既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挑战,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贯彻“一带一路”倡议需要打造务实、创新人才,加快“一带一路”倡议进程。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共建“一带一路”贸易畅通过程中,随着贸易自由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贸易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提出了各项能力要求。
(一)创新创业能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由贸易体系逐步形成,沿线国家包括发展中经济体、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2],市场规模和潜力巨大,对创新创业型国际贸易人才需求迫切。国际贸易专业型人才首先要具备创新能力,实现科研创新、产品创新、国际竞争战略的创新,在沿线各国差异化的法律、制度环境中,面临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纠纷,需要创新举措平衡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其次,也要具备创业能力,充分整合沿线各国各地区的要素资源,推动中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沿线国家的转移。
(二)国际化运营能力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各种类型的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化之路。有开拓国际市场诉求的企业,既需要熟悉沿线各国政治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的人才[3],也需要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的人才。此外,为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企业需要专业运营团队基于宏微观环境分析展开国际市场调研,充分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在选定的目标市场和细分市场中进行精准定位,差异化地实施企业的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因此,企业需要具有国际化运营能力、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实现其在国际市场中的战略发展、投资合作及风险抵御。
(三)外贸专业技术能力
“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出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需求,沿线国家的贸易新实践对国际贸易人才的技术提出了新的诉求[4]。首先,迫切需要在学科设计和人才培养方面突出金融创新、通关便利、自贸区建设等内容的研究。其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既要具有扎实的报价核算能力,又要掌握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客户的技能,了解客户所在国家的语言文化、习俗、法律等专业知识。再次,需要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在熟知国际商法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过程中的索赔、理赔事宜,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持续跟进沿线贸易业务进程,培养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
(四)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
在“互联网+”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已成为加强互联互通的重要举措[5]。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首先,需要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能熟练掌握网页设计、网络店铺的运营、新产品图片处理、新产品等方面的技能。例如,通过精准选品、拟定标题,增加访客和曝光,通过提升曝光点击比和购买率增加店铺营业额等。其次,在跨境电子商务模式下,需要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搜集、整理能力,能根据互联网信息全面了解顾客群体的消费习惯、购买偏好。最后,国际贸易从业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电子通关操作能力,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服务平台,建立货代、仓储、报检、报关服务圈,高效、低成本地促进交易顺利进行。
(五)语言沟通交流能力
在传统国际贸易方式下,在开发客户环节里的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需要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和口语交流能力以促成订单,在跟单环节需要与各部门沟通协调以促进订单顺利进行。在跨境电子商务模式下,无论是产品详情介绍、店铺运营推广,还是售后服务、与客户的在线交流等各环节,都需要从业者具备一定的语言沟通技能以提升店铺的服务评分和及时回复率。“一带一路”倡议下迫切需要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深入研究沿线各国的历史传统、商务谈判习惯、宗教信仰等,以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实务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相关法律和惯例、国际贸易合同各项条款的约定与落实[6]。随着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深入推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也不断丰富起来,但在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化
在对外贸易新形势下,贸易结构不断优化,贸易模式不断创新,国际间竞争愈发激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基本选用了新版教科书,新版教材中与时俱进地体现了最新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贸易法规和惯例,增加了“跨境电子商务”相关内容,更新了国际贸易相关案例资料。虽然教材不断完善,但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多数教学仍以讲授为主、实践为辅,实践教学多以案例教学为主。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重点是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价格及商品检验、国际货款收付等理论知识,在提升学生解决对外贸易业务进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缺乏有效措施。
(二)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多选择教学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在周末教师经常参与各种专业培训,积极学习课程前沿知识,在寒暑假期间教师也积极参与企业挂职锻炼以丰富实践经验,基本的理论教学效果能够得到保证。但师资队伍中缺少有长期商业实践经验、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习俗和商务礼仪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少将英语听说读写技巧与贸易实务操作相结合的教学,跨语言沟通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较弱,不利于学生国际化思维的培养[7]。此外,教师团队缺乏对“一带一路”沿线支点城市产业结构、沿线国家的国际货物运输市场、沿线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深入调研与研究,相关科研成果较少。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主要依据考试、出勤率、作业、实训报告、课堂笔记、课堂参与等,这一评价体系主要考核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但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却缺少有效评价和保障。近年来,院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学科竞赛,如国际贸易专业领域的国际商务谈判大赛、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等,通过竞赛增加与其他院校的交流学习,进一步查找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商品价格的核算与报价、合同的签订、贸易术语和货款收付方式的选择、英语口语表达等。如在教学过程中,关于国际货款的支付,多以信用证方式作为授课重点,而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多用汇付中的预付货款和信用证相结合的方式。目前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更多地体现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而对操作技能、沟通技能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契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只有解决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才能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体系构建和就业能力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丰富课程教学方式,提升实践能力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提升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能有效缩短学生毕业后企业用人培训期,降低企业用人成本,提升学生就业率。首先,充分利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课时。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沙盘等模拟软件,让学生有效掌握国际贸易交易流程和有关主体的功能。校企双方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参观校外实习基地,了解外贸企业岗位设置、职能要求、产品生产加工包装环节等。学校要积极邀请企业不同岗位的专业人员到课堂中授课,加强学生与企业的联系和互动,帮助学生将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学习动力。其次,学校要提升学生的互联网应用技能。如有关跨境电子商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阿里巴巴、亚马逊、敦煌网、中国制造网、环球资源等跨境电商平台的异同,熟悉跨境B2C和B2B电商平台的业务模块,了解外贸企业常用的一站式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帮助学生掌握图片处理技术和跨境电子商务中常用的数据分析技巧。
(二)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
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中,在履约过程中,双方惯用的法律、惯例有别,如《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和《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对相同贸易术语的买卖双方责任划分却有所不同;如英国伦敦保险人协会制定的“协会货物条款”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制定的“中国保险条款”的险别和条款有差异。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加速合同的交易磋商进程,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首先,增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国际商务谈判的真实案例,搜集真实案例引入课堂,需要得到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单位、毕业学生的有效帮助。其次,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观看“一带一路”有关纪录片,利用“学习通”等教学软件与纪录片有关的讨论,并通过教学软件统计学生课堂讨论的参与度,作为期末成绩考核的一部分依据。最后,鼓励学生加强小语种的学习,让他们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的学习,增加就业机会。
(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应通过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加强与校企合作单位、学生就业单位的沟通。关注用人单位的用人满意度和岗位需求,及时了解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综合要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并反馈到课堂教学模块中,不断优化教学质量保障措施,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步提升。其次,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学生参与项目运营、企业管理、风险控制等选修课程,全面熟悉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再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跨境电子商务,利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实现选品创新、产品推广创新、定价方法创新,掌握客户开发、市场开拓、国际竞争、营销组合策略实施的相关技能,为毕业后的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屈庆锋,刘鹏,闫洪顺.“一带一路”对丝绸之路的影响[J].中国经贸,2017(20):31-33.
[2]冯承彦,舒博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影响因素分析[J].对外经贸,2017(3):106-112.
[3]周海迪.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进行“一带一路”跨国投资风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7):32-33.
[4]薛鹏,武戈,邵雅宁.“一带一路”背景下国贸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对外经贸,2015(12):143-145.
[5]杜鹏,刘浩,周语嫣.“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8):136-138.
[6]黎孝先,王健.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16:9-10.
[7]朱钰.“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初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112-113.
作者:刘凡 刘红军 单位:宿州学院商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