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鱼国际贸易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一、主要消费市场分析
(一)美国
1、进口贸易现状在当下观赏鱼市场的横向比较之下,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观赏鱼市场。约有10%的人饲养观赏鱼,人数约达1000万人,其中又有40%的水族爱好者拥有数个水族箱。如今,饲养热带观赏鱼已成为美国宠物产业中的第二大产业。在1993年到2000年这段时间,根据FAO给出的美国平均进口额数量已经达到了6923.3万美元,占世界平均总金额比例的24.13%,高居世界各国同时间段内平均进口贸易额榜首。美国观赏鱼进口市场中,亚洲大约占进口贸易额的90%,而南美洲约占10%,主要供应国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巴西及菲律宾。主要进口的观赏鱼种类是淡水鱼种,像孔雀鱼、霓虹灯占了进口贸易数量的40%,这跟大部分美国人都热衷于观赏淡水鱼有很大的关系。政府为了鼓励观赏鱼中淡水鱼种的引入对进口淡水观赏鱼不征收关税,而海水鱼却要征收15%的关税,这有效的刺激了淡水观赏鱼向美国国内的流入。
2、出口贸易现状据FAO给出的数据,美国在1993―2000年间的平均出口额已达1458.9万美元,占世界平均总出口额的8.16%,仅次于新加坡。由此可见,美国既是观赏鱼进口大国,也是重要的出口大国。美国观赏鱼养殖产业大规模的培育品种优良的野生捕获品种,并将其出口至欧洲的部分国家和日本。美国观赏鱼的主要出口方向是加拿大和日本,都分别占总体出口贸易额的28%,其余一次为墨西哥及中国香港等。同时,美国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市场优势,地理优势,从亚洲和南美洲国家进口观赏鱼在出口到其他国家。利用亚洲和南美洲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利用自己的市场地位,赚取期间的贸易差价。
3、比较优势作为历年观赏鱼贸易进口额最高的国家,美国依然在试图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观赏鱼产业。无论是从关税控制调整上,还是努力打开国内市场上,这种内外呼应的贸易方式,刺激着美国观赏鱼市场去活动。除了政府的支持外,经济优势又是另一方面。由于美国是发达国家,并在世界经济中占有十分强势的位置,人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自然会随着经济发展的提高而提高,进而影响到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正是因为这种需求,越来越多的美国家庭开始向观赏鱼市场投入资金,建立自己的水族箱,奠定了美国庞大的观赏鱼贸易需求市场的基础。同时,美国两面靠海,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海水资源十分丰富,这也造就了美国有条件在观赏鱼市场中竞争。所以,美国能够成为观赏鱼国际贸易市场的领头羊之一的结果一定是必然的。
(二)日本
1、进口贸易状况日本是世界观赏鱼第二进口大国。日本的进口量自1992年起倍增,到1996年占世界总进口量的比重增至23%。在日本观赏鱼需求呈现稳定增长后,目前需求呈现停滞状态,2000年的进口占世界比重下降到13.4%,进口金额平均下降速度为6.9%。日本出口平均增长速度2.5%,具有占世界总出口量4.7%的稳定出口比重。据FAO给出的1993――2000年的观赏鱼贸易数据,日本以5437.1万美元的平均进口额,占世界同期平均贸易进口额的18.95%。由此可见,日本出口市场比较成熟和稳定。日本进口的观赏鱼主要来自于新加坡、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等,近年来美国和巴西所占比重也正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主要进口鱼种包含孔雀鱼、红鼻鱼、七彩神仙鱼等。
2、出口贸易状况日本是冷水性鱼类、金鱼和锦鲤的最大出口供应国。日本引进中国的金鱼品种,精心研究培育,开发出了琉金、佐金、日本兰寿、皇冠珍珠等出口热销品种。日本人经过100多年的努力,改良原产于欧洲的锦鲤,成为日本的国鱼,并向欧美、东南亚、港台等出口高价的锦鲤。在1993――2000年期间,日本观赏鱼平均出口贸易额已达820.7万美元,占世界平均出口贸易总额的4.59%,位居世界第四。而在2007――2009年间,日本的贸易进口额已达2402.2万美元。
3、比较优势如今,日本国内观赏鱼文化和产业十分发达。日本经过自己研发的观赏鱼品种精美且新颖,像日本的锦鲤,最早是从中国国内引进的鱼种,经过相关科研人士的创新,延伸出了许多全新的品种,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外销至它国。同时,日本国内每年进行各种展览会、评选会,奖赏鼓励当年最优良的品种,促进观赏鱼养殖业的发展。又由于日本是亚洲的一个岛国,多面环海,又因海洋性气候,营造了十分优越的观赏鱼养殖条件。
二.国内观赏鱼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一)国内观赏鱼发展现状分析
相比较美国、日本、新加坡这些观赏鱼贸易大国,中国的观赏鱼产业正处于缓慢发展阶段。1993~2000年,中国平均进口额74.6万美元,平均出口额300.4万美元,分别占世界进出口平均贸易总额的0.26%和1.68%。平均出口名次14位,平均进口名次21位,观赏鱼外贸地位不高。在FAO给出的2007――2009年间的数据显示出,中国的进口贸易额达70.6万美元,依然保持在原来的水平,而出口贸易额达506.5万美元,较1993――2000时间段净增观赏鱼出口贸易额近200万美元,但是相比较他国的贸易额发展速度是远远不够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观赏鱼的国家之一,据传,从西周时期开始,已有人在野生鲫鱼中挑选出其中的变异品种,即金鱼,专门饲养观赏,所以说中国是金鱼的故乡。16世纪中叶,金鱼传入西方,深受欧美各国青睐,被称之为“东方圣鱼”。由于受地理、气候及传统习惯的制约,目前我国观赏鱼养殖仍以金鱼为主,因此主要的出口观赏鱼种就是金鱼[1]。而近几年来,金鱼已是世界性养殖品种了。除此之外,十几年前在国内兴起的锦鲤养殖业亦已初具规模,年产量达数十万尾;从国外引进热带鱼和名贵珍稀品种的工作正在推行,尽管热带鱼饲养历史不长,但在观赏鱼市场上是一个亮点。
(二)国内观赏鱼市场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在各类市场的国际贸易总额均处于整体上升的态势。然而,在观赏鱼的国际贸易市场中,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并不突出,并且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针对中国观赏鱼的贸易现状,相对于美国、日本、新加坡,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1、政府不够重视如今,在中国并没有建立像国外那样正式且成系统的观赏鱼养殖中心,涉及观赏鱼产业的大都是观赏鱼销售市场,规模不够,含金量不高,主要以批发、零售以赚取盈利为目的。在观赏鱼进出口贸易政策上,政府至今没有给出能够刺激中国观赏鱼逐步迈向国际贸易市场的战略性计划。同时,政府亦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及时拨出资金,支持观赏鱼业加快发展。而在美、日、中,国家都设立了相关的组织规划,管理观赏鱼产业的发展,并大力开展相关活动,给予观赏鱼养殖户补贴,增强的产业内的竞争力和积极性。而在中国并没有相关的组织引导产业的发展和走向。
2、技术不够先进近几十年来,国内观赏鱼养殖技术主要靠农民的摸索,虽然有所发展,但进步不大。我国大大小小各个地方的水产品研究所有上百个,但是都没有针对观赏鱼养殖开发的专业研究所,在食用鱼养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观赏鱼养殖技术依然没有太大的起色。同样是以养殖金鱼和锦鲤为主,日本从中国引进鱼苗后,利用自己先进的设备,创新意识极高的人力资源,研发了一个个精美的新品种并销往国外市场。而中国的金鱼,据统计,出口的合格率不到5%,根本原因在于技术不够硬。
3、地理位置不够优越,环境污染严重受气候,地理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观赏鱼资源并不够丰富,比较受市场推崇的仅有金鱼,亚洲龙鱼,近些年发展开的锦鲤等。同时,由于国内工业化企事业单位较多,越来越多的水域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侵蚀,工业废水直接注入河流的现象屡禁屡犯,海水富营养化的现象越来越多,这让中国渔业养殖的资源进一步的缩小。
4、观赏鱼文化宣传不够观赏鱼一词虽然早已被人熟知,但是观赏鱼文化在国内消费者间普及度不够。很多人并不知道哪些鱼是观赏鱼,哪些鱼不是观赏鱼,而观赏鱼养殖的好处很多人也不曾了解。因此,观赏鱼市场需求在国内的扩张便成为了一个难题。由于需求不足够,很难带动整个市场的运作,导致国内观赏鱼产业对国际市场的需求也不够,所以发展速度较缓慢。
(三)发展前景展望
虽然,中国国内的观赏鱼市场不够景气,也并没有成功挤入国际贸易的前列,但是,我们依然要以积极的行动去改善。中国虽为出现观赏鱼养殖较早的国家,但在国际贸易市场中也还算是新人。所以,我们的进步空间和潜力还是巨大的,并值得我们去深思下一步的战略。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因此旅游市场的发展一直是突飞猛进的,并且在近些年来一直处于发烧发热的状态。因此,作为未来的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中国的观赏鱼市场可以结合旅游业共同发展。比如新兴建立一个集观赏鱼养殖、贸易,互动式体验为一体的大型观赏鱼培育中心。中心内部,可以提供鱼苗领养,水族观赏等一系列创新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拉动国内观赏鱼的营业额,另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观赏鱼文化,并重视观赏鱼产业。国内市场稳步发展才有基础到国际市场中去竞争。因此,当下的国内观赏鱼市场,首先应当接受到政府的支持,包括资金、战略和组织规划等;其次,要发展良好的养殖基础,无论是设备、资源和环境上都应当去重视;再次,如今的观赏鱼市场需要创新人才的流入,给整个产业注入新的能源,带来新的想法,进而研发属于我们自己能够占据国际市场的鱼种;最后,可以适当的调节关税政策,像美国和新加坡一样,利于观赏鱼资源在国际上的流入流出。前方的困难虽然很多,但是要想好好发展好中国的观赏鱼产业,并且能尽早跟上世界前列的节奏,还是需要国内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作者:臧文佩 孙若愚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