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法教学国际贸易论文
一、国际贸易课程应用角色扮演法的意义
国际贸易虽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贸易类型,但对中职学生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这就容易让他们产生“无用武之地”的错觉。角色扮演法的应用,实际上是将国际贸易知识的应用价值通过模拟场景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告诉他们这些知识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派上用场,教会他们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让他们亲身体验到掌握国际贸易知识对他们今后的工作有多重要。这种时时瞄准实际应用的教学方法,能够唤起中职学生对国际贸易课程的重视,激发他们认真学习国际贸易知识的热情。实践证明,通过在国际贸易课程中应用“角色扮演法”,扭转了过去“教师强行灌输,学生听而不闻”的尴尬局面,通过实景模拟,学生以表演者的身份亲身参与到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中,对国际贸易的开展原则、执行程序和规则条例都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国际贸易课程应用角色扮演法的原则
1.情景性原则
情景教学是指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的角色扮演其实就是一种表演活动,学生能否快速“入戏”,取决于情景的支持。如在讲到我国关税制度时,首先在课程伊始介绍我国海关的标志和主要职责,背投上是中国海关的标志和建筑图片,让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国家海关的庄严,这个就是环境情景的作用;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关税管制的有关资料,给角色扮演活动带来材料情景。
2.共同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就是让学生共同参与,体现了教育教学的公平性原则。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在实践中发现让学生共同参与的效果要好于个别参与。如在模拟出口程序时,不安排个别学生扮演角色,而是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是一个独立的模拟表演团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角色,每个小组最终都要完整地模拟出口程序,并且互相交流在模拟操作过程中各组出现的问题和对出口形成的认识。模拟阶段要求每个成员全力参与,交流阶段鼓励每个成员踊跃发言,在共同参与、相互激励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对知识的认知度,较之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学习效果更加理想。
3.趣味性原则
角色扮演法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因此在创设情境和选择角色时应充分考虑学生所处年龄段的特点,以学生的兴趣点和所向往的职业为首选题材,如官方代表、企业执行长等,让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快乐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以此来激发他们不断学习的兴趣。表现的方式也是多式多样,如在贸易条例的学习过程中,既可以创设情境贸易双方对话,也可以制造矛盾引入仲裁机构,或者直接设置模拟法庭,让学生以不同的身份、从不同的角度来运用条例解决问题,也让整个模拟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4.适度掌控原则
适度掌控原则是指教师应随时把握活动节奏,适当调节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或适当参与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思维过度开放,犹如脱缰野马,离题千里,作为教师应把握活动的方向和节奏,适时引导和控制,既要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思维,又要避免漫无目的的廖侃;既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又要建立紧张的思维进程。
三、国际贸易课程应用角色扮演法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角色扮演法为国际贸易课程的高效、优质开展提供了新的出路,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1.解决知识关联度高,学生无从下手的问题
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行为是一种相对复杂的贸易行为,在国际贸易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即使是一笔简单的清洁贸易,往往也会涉及很多的知识点,例如贸易流程、贸易术语、运输方式、运输保险、货款收付、商品检验、法律惯例等一系列的相关内容,对知识量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掌握如此全面的知识并且能够综合运用解决问题是非常困难的,也正因为如此,让许多国际贸易课程教师对角色扮演法望而却步。面对这一问题,解决的途径有两个方面。一是按照贸易程序重新处理教材。目前国际贸易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基本上都遵循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和学科关联性进行排布,这就导致了每一部分内容都堆积了大量的知识点,如果简单地按照教材的安排,按顺序、完整地将这部分内容先讲授,再进行模拟实训,既耗时长又容易使学生混淆。因此,应该根据模拟情境的需要,对知识进行摘选和重组,先用的先讲,后用的后讲,这样有的放矢的学习,学生往往更容易上手。二是由简入繁地设置情景。在设置情景的过程中,一定要从简单情景开始设置,不要操之过急,避免出现问题套问题的复杂情况,要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分析能够看出问题,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所讲知识点与所面临的问题结合起来,形成一一对应的思考模式。
2.解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
初次尝试角色扮演法的教师常常会抱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低,教学进度推行不下去”。这往往是由于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不够具体生动,学生对活动内容概念模糊,或觉得模拟环节单调无趣,缺乏参与的热情和信心。与普通教学方法相比,角色扮演法在应用之前要做更加充分和细致的准备,包括准备材料、设计问题、预想进度、估计突发状况、提出解决方案,同时还要有计划地推动学生准备材料的进度、了解学生对问题理解的程度、掌握学生在准备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等,决不能想当然的布置一个概括性的任务,任其自由发挥。如在信用证支付的讲授过程中,很多教师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别扮演进口商、出口商、付款行(开证行)和通知行(议付行)来模拟整个信用证支付的流程,一厢情愿地认为学生能够按照预定的程序表演,但其实这样的角色扮演仍然停留在硬性背诵记忆阶段,模拟过程太过简单,情境设计缺乏新意和趣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设计的教学情境要能够引起并维持注意力,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并产生满足感。以上述教学内容为例,可将其设计为活动与问题相结合的情境模式,如首先将学生分为4组,每一组扮演一个角色,然后在投影上显现两个鲜红的大字“破产”,让学生瞬间感受到情景赋予的紧张感和压迫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谁破产了”、“为什么破产了”。接下来给出详细的文字材料,利用材料情境让学生对应信用证支付流程图详细了解问题的始末缘由,滤清四个当事人之间关系,同时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应采取什么措施才能避免破产,挽救企业?”,各组分别讨论解决方案,并分别指派代表现场表演。整个模拟过程时而紧张、时而刺激、时而充满成就感,让学生深刻体会信用证支付的重要性,牢牢掌握信用证支付的标准流程。
3.解决漫无目的讨论,失去课程主题的问题
比起“默默无语”,应用角色扮演法时更容易出现学生思维过度、失去课堂主题这一问题。虽然整堂课讨论得热火朝天,但最终无法得出预想的结论,整个讨论过程没有产生任何实际价值。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没有适时地起到引导和掌控的作用。角色扮演法虽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但并没有将教师完全排除在教学活动之外。教师在整堂课中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之一,即引导员。如果没有教师的适时引导,很难保证整个讨论过程能够按照预想的目标进行下去。对于教师而言,要做到适时引导,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紧密跟踪讨论过程,对每个表演者的参与内容、参与程度密切关注,避免讨论内容偏离主题;二是将讨论目标分解成若干个阶段性讨论子目标,子目标越密集讨论失控的几率就越小,整个教学活动的效率就越高,这是保证角色扮演过程顺利、顺畅进行最有效的方法。另外,教师应在每次表演完毕,要有针对性的总结和指导,为下一次的角色扮演做铺垫和准备。
四、结语
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通过运用角色扮演法,能够更好地将其实用价值体现出来,在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国际贸易实务的情况下,开展角色扮演能够更加直观、有效地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国际贸易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刘培 单位: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