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国际贸易论文
一、我国农业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困境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业在基础设施上的固定资产投入较小,包括农田水利工程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市场设施。西南各省仍旧有些地区还没有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因为功能老化、配套不全等原因不能保障有效抵抗自然灾害。90年代以来农业的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成灾率都呈明显上升态势。在我国地理条件复杂的南方地区,交通设施不完善以及市场设施不成熟使得农产品因为运输和销路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总之,基础设施差使得我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并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对资本和技术依赖性提高的需要。
(二)科技含量低
我国在农业科技上的科技成就并不多,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政策支持也与新阶段的农业发展要求不匹配。科研与需求脱节,并不能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推广到产生并形成面向市场的科技创新机制。另外,农业科技成果集中在较为常规的方面,缺乏创新性强的核心科技。以上原因导致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多为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
(三)贸易壁垒
贸易壁垒包括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关税壁垒主要指收取高额关税、附加税,非关税壁垒指海关采取进口农产品配额限制、强制性进口许可证制度等以及绿色壁垒。通过收取高额关税和附加税来保护本国农业企业的行为属于狭隘的地区保护政策,违背了贸易平等化原则,不仅损害了外国农业企业的利益,同时也弱化了本国农业企业的健康发展能力。通过施行进口农产品配额限制、强制性进口许可证等制度来控制进口农产品的总量和总金额的行为和收取高额关税如出一辙。我国农业国际贸易的市场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产品安全、环境保护、卫生等方面设置的标准普遍偏高,而我国农业企业普遍环保意识差,不了解国际的相关标准,应对绿色壁垒普遍意识和能力均较弱。
(四)发达国家滥用高补贴政策
农业补贴政策的滥用是对国际市场自身运转机制的过度干预,势必农产品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违背了国际贸易平等化原则。补贴政策短期来看是有益于本国农业发展的,长期来看实则削弱了本国农业经济实体的市场竞争力。政府的过度干预将导致市场丧失资源配置的功能,能力强的农业企业也不一定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二、解决途径
(1)固定资金投入是保障。资金投入包括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基金以及农业科技研究基金。
(2)科技进步是核心推动力。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加快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速度;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其符合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而不仅仅是有能力应对自然灾害;另外,改善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还有于有效应对国际针对我国指定的各种贸易壁垒。
(3)农业企业转型是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地区的大量转移,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应当从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集约化农业经营模式体现在数量和质量两个层面的内涵,在数量层面,集约化通过提升农产品生产效率的方式大幅提升其产量,在质量层面,集约化农业经营模式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确保农产品质量逐步提升。
三、结语
21世纪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农业不可避免的要参与国际化竞争,机遇和挑战并存。现阶段,无论技术层面还是政策法规层面,我们都必须时刻紧跟西方发达国家的步伐,农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举,谦虚学习国外先进的农业科技,调动劳动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加强创新意识,在国家对各种资源优化配置的环境下,实现农业经济实体的全面发展,提升我国农业国际贸易的整体水平。
作者:龙思颖 单位: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农学与食品科学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