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浅议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模式及质量对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新建本科院校天津天狮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改善措施,以期为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市场营销;创新型人才
一、新建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意义
(一)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职称,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创新型人才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高等教育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内在需要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合并、升格等方式成立的普通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背景下产生的。据统计,我国整体本科高校的55%均为新建本科院校,数量接近700所,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对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大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其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热点问题,同时,高职院校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下发展较快,而新建本科院校受到办学规模较小、办学经费紧张、缺乏高层次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影响,其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如教学资源相对短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难以得到培养等一系列问题。应用型本科教育不能只把传统市场营销知识的传播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更应该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目前国内大部分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仍以学科型为主,教学过程中实践占比较少,无法满足社会及企业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自2015年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社会共识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再一次成为高等教育当前发展的要务。
二、天津天狮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本研究设计的问卷调查以天津天狮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在校本科生为主,问卷设计围绕创新能力,分别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与专业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支撑条件四个角度进行设计。通过对所得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一)培养理念趋向全面发展
天津天狮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方式逐渐多样化,但采用传统式教学方法占比高;教学内容与地区实际发展现状或发展中的前沿问题结合较为紧密;大多数同学喜欢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将教学与项目、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学生大部分通过网络媒体和课外书籍获得课程之外的更多知识,这与现在的新媒体发展趋势一致。
(二)课程设置初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情况比较了解,认为所学专业符合所在地区经济发展要求,教学内容的安排基本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设置方面,加大了实践课程比例,已初步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但实践课程存在内容缺乏连贯性、与社会需求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同时,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学校提供的平台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本校学生的创新意识较强,但天津天狮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在学生能力和素质方面,更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习以及培养学生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视不够,给学生提供的个性发展空间不大,可供选择的平台不多,同时,学校与国内外学校学术交流情况较少,不利于学生和教师对专业知识前沿的获得;90%左右的学生都愿意进行社会实践,学校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增加实训基地建设,保证学生都能进行社会实践,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大多数学生有创办新型社团的需求,学校应该从政策、资金、师资等方面给予支持,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天津天狮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与专业设置不合理
1.实践课程比例偏低。目前,课程的设置主要包括基础课程、专业必修、选修课程与集中实践四个部分。在课程设置方面按照教育部要求的学时进行实践课课时设置,实践课时比例符合国家要求。但是,天津天狮学院定位是应用型大学,培养学生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为背景,实践课程比例设置偏低。2.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渠道太少。营销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企业从事营销工作、推销工作等,学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客户,与不同客户沟通。这就要求学生对专业内容掌握程度高,能够胜任营销工作,有广博的通识内容,能够和不同的客户进行沟通。所以,学生有学习课外知识的要求。目前学校开设的通识选修偏少,专业的选修课程又偏专业,不能满足学生学习课外知识的要求。目前,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网络途径和课外书,途径单一且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和自己专业方向相关的知识。除此之外,这些知识可能落后于实践,不能获得专业的相关前沿知识。
(二)缺乏培养目标的认知和个性化发展平台
1.学生缺乏对培养目标的认知。培养目标,是指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提出的具体培养要求。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目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能帮助同学了解自己毕业以后应该具备的相关能力和就业方向,在调查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对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不了解,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学习方向。不知道自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缺乏个性化发展平台。60%以上的学生认为院校只重视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学习,缺乏工作相关能力培养,所有学生都认为创新能力重要,但是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个性发展空间不大,可供选择的平台不多,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缺乏创新平台建设和专利发明
1.缺乏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高校众创空间是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科特点,整合叠加教学资源、智库资源、人才资源等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地辐射校园,全面助推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是在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后,全国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创新创业氛围与活力。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学校众创空间建设不完善,创新创业竞赛较少,缺乏相应的创新平台建设。2.缺乏对发明专利奖励的认知,没有动力进行发明专利设计。衡量一所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一直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中国高校虽然拥有大量专利,但有效专利中“高质量”的发明专利占比一直不足15%,专利转化率平均不足10%。一半以上的学生不清楚学校是否给予奖励,对于奖励的形式和内容也不清楚,缺乏发明专利设计动力。
四、天津天狮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完善措施
(一)提升实践比例和课外知识获取渠道
1.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升实践比例。为了符合应用型大学的定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符合教育部要求的前提下根据个性化创新能力培养要求,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和职业规划,应该适当地增加学生的实践课程。包括增加校内实验课程的比例,增加和实训基地的合作,让学生能到实习基地进行认知学习,顶岗学习等。除此之外,在不增加实验课时比例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平时的理论课程授课过程中通过学习方法,如情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增加学生的动手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情境设置,增加学生参与性,做到在不增加实验比例的基础上增加实验内容。2.整合校内校外各种渠道,拓宽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目前,校内图书馆的图书和期刊比较丰富,能满足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需求。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大力发展各种社团,为每个社团提供专业的师资指导。例如,营销专业的沙盘社团的建立,首先,能够帮助学生实践营销专业理论课程。其次,还能让学生社团内还会锻炼到其他的能力,如灵活的思维能力、团队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再次,好的学生还能够参加沙盘竞赛,获得奖励和荣誉,为自己以后的简历增加亮色,体现自己的竞争优势。增加校级选修课数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获取通识知识。新建本科院校应增加校外实践基地的数量,学校可与企业合作,定期请基地的高管和专家来学校做讲座,讲座的内容可以涵盖行业最新的实践前沿,也可以是创新创业经历,通过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学校还应该和其他的高校进行合作,请其他高校的知名学者和教授来学校给学生开讲座,做报告,给学生带来最新的理论前沿,帮助学生获取最新知识。
(二)宣传培养目标,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1.通过宣传让学生了解培养目标。每一届学生在新开学的时候,学校都会做新生见面会,在新生见面会中学校会告诉学生相关专业的未来可能的从业方向是什么?这些方向需要什么能力?学校如何培养学生这些能力?在未来的四年中,很多学生会忘记培养目标是什么。这就要求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去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例如,每个专业都设有相应的课程,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教师在每门课程开课之前都要在课程介绍中向学生说明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能够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学生在每门课程中都能够了解培养目标,强化培养目标。2.通过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校人才培养教育工作明确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天津天狮学院应在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中贯彻明确“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最终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教师应在“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差异化分类教学。学生的个性化教学课程可以从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四个方面开展。目前,学校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缺失主要体现在选修课和集中实践部分。目前,无论是专业选修课还是校级选修课的数量较少,学生在选修过程中可选择的空间较少,在有些情况下,学校会从课程安排角度直接制定学生的选修课,学生没有选择课程的权利。在未来的教学中,校级选修课可以针对学生所选专业和职业生涯规划,设置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选修课程,同时课程设计应该面向不同行业设置专项能力实践模块。
(三)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专利激励、奖励机制
1.大力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众创空间的功能,支持创新平台建设。近几年来,校企合作作为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天津天狮学院已经有比较完善的校企合作基地,在高校众创空间后续的运营过程中,学校可以加大各类企业高级经理人或企业家的引入比例,来作为创业导师,给学生分享真实的案例和经验,为高校众创空间探索多元化的发展途径。校友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其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校友资源在拓展大学筹资办学途径、促进校企合作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校毕业生众多,也有一些优秀的校友,应该组办校友会,可以利用校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帮助学生创新创业。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组织各种各样的创新大赛,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例如学院可以设置广告大赛、营销策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在大赛过程中提供专业的场地和师资支持,并给予奖励,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和保护学生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党的十六大提出“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要求,加快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1999年教育部3号令),全面提高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校可以和其他高校合作,建立专业数据库,加强对专利文献的收集检索。对于立项的发明专利,学校可拿出一定数额的补助经费,设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用以鼓励学生申请知识产权及保护知识产权。学校在制定学生专利奖励时,除了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外,还可以将发明专利作为实践课时,给予课时减免奖励。学校除了建立比较完善的发明专利奖励制度外,还应该加大奖励宣传力度,通过学习手册、学校官网等,让学生了解发明专利的奖励制度和内容,激发学生发明专利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桂云,王明明.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逻辑思路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7):34-36.
[2]鲁汇,陈子清,刘梦玮.市场营销专业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8(34):202-203.
[3]李树深,王艳芬.科教融合培养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J].大学与学科,2020(1):128-137.
[4]唐毅谦.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王瑞芳 天津天狮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