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谷围岛祠堂装饰艺术审美特征
摘要:广州大学城的建设使小谷围岛等一批极具岭南特色的明清时期的祠堂建筑被外界发现。建筑装饰作为历史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反映出当时社会发展的文化特征。文章依据小谷围岛祠堂遗存资源的基本情况对其装饰艺术进行分析,来揭示其独特的形式美、工艺美、意蕴美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广州;小谷围岛;祠堂;装饰艺术;审美特征
一、引言
广州小谷围岛的历史可追溯至五代十国时期,据史志记载,这里曾是南汉皇帝的皇家御苑和狩猎场,几代南汉帝王也曾在北亭村修建陵区。“小谷围岛”名称的由来较早见于明末,原叫小箍围。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卷二记载道:“下番禺诸村。皆在海岛之中。大村曰大箍围。小村曰小箍围。言四环皆江水也……”①,由于大小箍围岛被珠江环绕,像是两只被水围束住的箍桶,因此得名②。小谷围岛众多村落的布局依同一宗嗣姓氏源流而聚居,其中的几个村落中有较完整的姓氏宗祠保留,主要姓氏为崔、梁、霍、林、陆。修建广州大学城之前,小谷围岛存有13个村落,建成后仅有贝岗、穗石、南亭、北亭、练溪几个村落(图1)较完整地保留。广州文化局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该岛一共发现了63处历史文物建筑遗存,地上历史文物建筑遗存48处(图2),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散布于岛上的10个自然村中。这些历史建筑遗存包括祠堂、寺庙、古民居、石桥、古炮台等,其中祠堂占比最多,近80%,共36处。小谷围岛的祠堂建筑保留至今并非偶然,它见证着文化与家族的传承和延续,更是本土文化乃至岭南文化在面对现代文化冲击下的挣扎。同时,因其所处地理位置特殊――广州大学城,二十多万大学生聚集的地方,使得这些历史建筑和其渊源更应该被大家所了解和知晓,可想而知,小谷围岛的祠堂建筑遗存亦承载着传统文化弘扬之使命。广州小谷围岛祠堂建筑的装饰艺术,以轻巧生动的造型结合独具特色的制作工艺,体现出明清时期岭南祠堂建筑装饰朴实、雅致且神秘的艺术特点,并表现出独具地域风情的形式美,良材匠巧的工艺美和“民俗”符号化的意蕴美的审美特征。
二、彰显地域风情的形式美
艺术的表达形式与人们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人文习俗、审美价值息息相关,它承载了一定时期独特的历史文化。小谷围岛的祠堂建筑装饰在表达形式上体现出其所属环境的强烈的质朴、雅致的地域文化特征,并以其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造型、纹饰、色彩展现出该区域的形式之美。地处边缘热带,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成为影响小谷围岛祠堂建筑装饰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造就了该地区装饰艺术风格的个性鲜明的地域特征。如该岛祠堂建筑遗存中常见的镬耳山墙,呈“凸”字形,因形似古时大锅的锅耳而得名,身处高温潮湿的气候环境,启发了人们在铸造建筑时对镬耳山墙的开发,高大的造型既能起到防火的作用,又能遮挡太阳,减少屋面日晒;另外,灰色龙船屋脊的造型也极具地域代表性,小谷围岛早前曾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四面环水,多河流河涌,它们的先民多以舟楫为生,舟不仅是他们重要的出行工具,还关系到他们渔业发展的问题,于本地先民而言,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元素。同时,龙乃是九五之尊,代表富贵吉祥。古人在小谷围岛祠堂建筑中建造的龙船脊,造型简洁,形似一支起航的龙舟,两头上翘,底部有船拖支撑,根据翘起的弧度不同,船拖大小面积也不同,同时辅以植物、卷草纹对称装饰在屋脊两边,整体形象呈现出大气却不失细节之美感。通常,岭南地区建筑的屋顶脊饰以及山墙墙头在装饰上比较讲究,装饰风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滨临江海的生活环境的影响。小谷围岛的祠堂建筑亦如此,除镬耳山墙外,几乎所有山墙的装饰都集中在墙体的上半部分,且大多祠堂建筑的山墙均灰塑装饰为黑底白色草龙浅浮雕的纹饰,据说该图样源自“扫乌烟画草尾”的说法,当然,这与该岛水网纵横、四环皆江水的生活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小谷围岛还有一种特色的屋脊装饰纹样也与水相关――夔纹,又称博古纹,该纹路由商周时期龙形纹饰演变而成,《考工记・画缋》云:“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画水为龙,古人以龙的形象来作为水神的象征,加之契合南方尚水的思想以及小谷围岛四面环水的地理位置,使夔纹成为该岛祠堂建筑常见的装饰纹样,亦体现了其在造型装饰上地域性与装饰表达形式一致的审美风格。
三、良材匠巧的工艺美
传统建筑装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特定时期的文化背景与生活,基于审美的角度,人们施以建筑构件各种造型、图纹以求获得美的视觉享受。从其功能性来看,人们也期望这些图式语言能够寄托他们的精神思想与内涵,成为他们与万物、与神沟通的介质,而精细、巧妙的装饰工艺也能让人们之“心之所向”能更加形象、生动的呈现,甚至为整个建筑锦上添花。小谷围岛的祠堂建筑装饰中以建筑雕饰工艺最为特色。相比绘画、雕塑,雕饰受限于建筑结构、空间等多方面因素,在工艺上有更高的要求。该岛祠堂建筑雕饰艺术类型主要为“三雕两塑”,即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造型轻巧淡素,艺术风格古朴清逸,贴合追求生活的本真,情感的真实的思想内涵,极具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岭南浓厚的文化底蕴,展现出材精工巧的工艺之美。在小谷围岛的祠堂建筑遗存中,主体部分一般被木雕(图3)所涵盖,是该岛祠堂建筑遗存中数量居多的一种装饰。这些木雕涵盖了祠堂的梁架构件、外檐以及室内各构件。小谷围岛祠堂建筑装饰的木雕属于广州木雕,以梁枋、梁托、斗怼⒎忾馨遄罹叽硇裕2捎酶〉瘛蔚窳街种谱鞴ひ眨咛趿鞒⒖槊娼洗蟆⑻蹇槿岷汀⒔ㄖ辜涔叵到裘埽嘎冻鲆恢执轴睢⑿酆竦钠啤A硗猓玫红籼媒ㄖ幸恢衷驳竦挠鹨硇味恚诱婵矗褚恢恢徽趴鹨碜急阜上璧男∧瘢淼牧酵吩蛐嗡埔欢杂鹨恚行╈籼没乖谟鹨淼脑煨蜕献隽烁酉钢碌牡窨蹋缌废寤羰洗笞陟舻亩恚杂鹨砦膊匡慰沾恚犊从炙埔欢涠湎樵疲籼迷鎏砹巳の队肷省T谑瘢ㄍ4)创作上,以浮雕工艺最为常见,结合了古代传统绘画的构图方式,利用透视等手法表现空间关系,起伏感强,有鲜明的视觉效果。小谷围岛祠堂装饰的石雕多采用花岗石和红砂石两种材质,以石狮子装饰造型最为常见,不论是房梁、屋脊或是门前、还是望柱上,造型均活泼生动,线条简练。另外,石雕还体现在月梁枋、台栏板、门框、柱础、月台栏板等建筑构件上,雕刻内容主要为龙、凤、狮、鹿、喜鹊、蝙蝠、莲花等一些象征权势地位、吉祥如意的图案。在小谷围岛祠堂建筑中,青砖的使用占比较大,但砖雕却不然,主要是以局部装饰为主,如门楣、窗额、樨头等。该岛祠堂装饰中的砖雕主要为水磨青砖,由专人烧制,雕刻技法以圆雕、透雕、镂雕为主,有时还会两者或多者雕刻手法穿插进行,其中以深刻雕法最具特色,其线条轻盈流畅,精细如丝,因此也被称作“挂线砖雕”(图5),由于雕刻层次丰富且精细,其雕刻出的花卉、植物枝繁叶茂,人物生动形象,眉目神态清晰,立体感很强。此外,砖雕在其装饰构图上还经常借鉴中国古代绘画中常用的散点透视法,通过浮雕、透雕、圆雕、镶嵌等工艺制作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等等,达到工艺与装饰图案的高度融合,呈现出朴实、雅致的美感。像萧氏宗祠檐下樨头中的花鸟和松鼠葡萄的雕刻,不论是站在枝头的小鸟,还是欲跳起吃葡萄的松鼠,形象都十分生动有趣。灰塑(图6)作为岭南较有特色的装饰工艺,因必须现场制作,所以非常考验工匠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极为熟练的工艺制作技术。小谷围岛的灰塑构件主要装饰在屋檐瓦脊、山墙顶部、门楣、山花等处。装饰题材为龙、凤、狮等瑞兽和花鸟、植物、瓜果等具有岭南风情的图案。但因历经年代久远,又经风雨洗刷,许多灰塑建筑构件的色彩已经淡去,现今能看到的除了装饰造型外,依稀能看到雕塑上残留的白色、红色、绿色等构件的细小部位,大部分面积均为原色或灰色。在陶塑(图7)的装饰工艺表现上,小谷围岛的陶塑建筑构件主要分为彩釉陶塑和素色陶塑,起到建筑的局部装饰作用。陶塑在构图上比较严谨,一般使用横、斜、竖及高低相错的结构线来合理安排画中主题元素,以增强画面的结构层次,呈现出颇为丰富的韵律美感。以练溪村霍氏大宗祠斗淼鬃笆蔚奶账茏罹叽硇裕饕谌菸恍┟窦浯倒适隆⑾非∶妫谰摺⒒肪乘茉斓眯蜗笊宋锷袂楹投┟钗┬ぃ由细髟匾谰荽砺溆兄碌慕峁瓜呓械暮侠聿季郑迳拭餮蓿盟埔环栊瓷钇淅秩谌诘某【盎>晒ひ沼胪际接镅缘耐昝廊诤险瓜至诵」任У旱袷我帐醯墓ひ彰馈
四、“民俗”符号化的意蕴美
民俗是小谷围岛的建筑遗存装饰艺术中艺术表现较常见的内容,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鲜明的个性特征,真切地描绘出民俗风情文化的壮美场景,亦展现出人类对生命之敬畏和对美好生活之向往,亦展示其乐观向上的精神。现代符号学创始人弗迪南・索绪尔指出:“单一符号(Sign)由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二者构成。前者为外在形式的表现,后者则为内质的表达,二者密切相关。”就祠堂建筑装饰艺术而言,“能指”可以指代其装饰的造型、图纹、色彩、构图形式等方面,而“所指”指向的是形式背后的内涵、寓意等。艺术往往是通过“形式”展现给受众,广州小谷围岛祠堂建筑装饰艺术中的造型、纹饰就是一种可视的、直观的符号,它不仅展现出工匠们高超的工艺水平、更是反映出当时人们的艺术追求与审美取向,表现出装饰艺术主体大众化,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的装饰风格。而祠堂建筑装饰的艺术表达经过不断抽象和归纳,逐渐呈现符号化意义。如屋脊、樨头、梁架、彩画等主要装饰部位的题材均大量选取了当地的民俗风情、民间传说、鸟鱼虫兽、四季瓜果等极富地方浓郁的自然生活气息的图案和纹样。之所以选取这些题材,不仅仅是为了迎合人们的视觉感受,还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甚至寄托了小谷围岛先民们对于生活的念想。小谷围岛以生活为源的建筑装饰是基于“能指”之上,赋予其独特的“所指”,从而使得这些图纹成为了具有特定装饰价值与效果的符号,以表达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与思想,朴素地映射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景,是一种内在精神价值的体现。祠堂建筑装饰在色彩的使用上颇有讲究,表现为不同色彩饱含不同象征含义的色彩符号化特征,同时在色彩间关系的处理上也遵循着一定的原则。纵观历史发展,一些色彩一直不断地被人们赋予特定的含义与情感,色彩本无情感,只是在人们对其进行联想时,迸发出情感,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色彩渐渐也就具备了“能指”和“所指”的双重特征。作为家族重大事宜商定和人们精神寄托的场所,祠堂往往也展露着威仪。小谷围岛祠堂建筑装饰外部整体以黑色、青灰色搭配为主。黑色往往给人以庄严、强硬、牢固的心理感受,整体带给人一种朴实庄重的意蕴。不像徽派建筑带有较为强烈的黑白对比,小谷围岛祠堂建筑装饰中青砖的青灰色被大量使用,低调地衬托出其它色彩的特性,同时也对屋顶装饰较丰富的色彩与祠堂本身应具备的庄严肃穆关系起到了很好的调和作用,并以它独特的存在诉说着每个村落的时代文明。该岛祠堂内部的装饰色彩主要由建筑装饰材料自身固有的颜色为基础搭配组合,梁架的褐色,木窗的土黄色,柱础、柱子的红砂岩色,施涂在木构件之上的大红、黑色、深绿等油漆色,石雕的浅灰、白花色、青砖的青灰色等。不论是色彩间的对比、调和,还是夸张、移情等色彩关系的处理方式,都使其呈现出更具色彩韵味、美学价值的符号化特征。建筑的装饰元素、技法在特定环境下的传承是一个逐渐符号化的过程,受环境的熏陶,人们便逐渐接受了装饰元素形式背后特定的审美思想与文化内涵,进而形成固化认知。基于符号学的角度,祠堂建筑的大部分单一装饰元素符号均具有“所指”的内涵与寓意。像装饰中的植物、动物等题材元素,以比喻或谐音等手法表现,比如,“蝙蝠”“葫芦”谐音“福”,“菊”谐音“吉”,寓意幸福、吉祥,石榴、葡萄寓意多子多孙,“牡丹”象征着富贵等。还有一些非现实性题材,譬如麒麟、龙、凤等,用以丰富人们内心的精神需求,麒麟吐瑞、祥云、如意等一些图案寓意着吉祥如意。这些装饰元素都从不同的角度集中反映了人们追求祈福纳祥的一种心理慰藉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它既表达了理想性的一面,也体现出其现实意义,是人们的精神所托。它凝聚了历代工匠的辛勤劳动,表现出具有地域民俗民风、文化传统的艺术特色,其中所蕴含的社会生活伦理的思想观念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地域符号,体现了装饰内容与本地传统文化及素养的统一,展现了其装饰艺术“民俗”符号化的意蕴之美。
五、结语
艺术源于生活。扎根本土,坚守传统,方能成就特色。小谷围岛的历史建筑在喧嚣的现代城市一角得以保留,对现代人来说是幸运的。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的一句话完美地解释了建筑装饰和审美艺术之间微妙的关系,他说:“世上少有那么几样东西能够像装饰品一样,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之中,看似变迁许多,但实则变迁很少。”③小谷围岛历史建筑装饰依附于历史建筑所处的时代和环境而产生,它深刻地体现着明清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观念、思想感情等,同时也激发着人们的审美趣味,给予人们美的享受。在众多的艺术作品之中,建筑可谓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最为频繁的一种艺术,并且以其固有的强制性无时不刻都在对人们的审美倾向和审美情趣产生有形或无形的影响④,建筑装饰作为依托于建筑的艺术必然也会受到人们的关注,广州小谷围岛的祠堂建筑遗存所体现的建筑装饰艺术作为明清时期的人工造物,反映了该区域明清时期社会生活整体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观念,它注重人、社会生活、自然环境和建筑本身之间的共融和相互协调,讲求技术与艺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所体现的形式美、意蕴美、工艺美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审美价值。
卓识 喻仲文 武汉理工大学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