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建筑论文 > 石油工程论文 > 从古典到后现代建筑风格研究

从古典到后现代建筑风格研究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5-10 06:18:00人气:1250

摘要:基于实体建筑造型、外观现象特征与视觉符号象征,文章选取上海近现代5座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主要建筑风格作为研究案例展开分析,从中了解世界发展进程中各个建筑流派的设计手法,在提炼精髓的同时探索新机遇。通过建筑风格的发展对比,文章有两点发现。一、后现代建筑除了功能需求,还具有5个重要特征,分别为以人为本、视觉冲击、心理映象、高科技群、艺术美学;二、后现代主义建筑已经景观化。

关键词:古典;后现代;建筑风格;解构与重构

引言

谈及我国的国际化大都市,避不开上海。经过百余年的积累发展,它拥有着很多风格各异的建筑,后现代、现代与古典建筑并存。极目远眺,仅黄浦江两岸便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大类:中式风格、巴洛克风格、古典风格、新古典风格、古罗马建筑风格、哥特风格、折中主义、现代派、后现代派等,展示出巨大的景观建筑魅力。“中国近现代建筑的话题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了”[1]。本研究基于外观现象、特征现象与视觉象征符号,选取上海近现代5座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建筑作为研究案例,采用文献法、实地观察法、直观现象法(仅针对直观的、现存的建筑外观表象进行研究的方法)、装饰图案法、景观抽象符号法、解构与重构理论分析法进行研究归类,希望可以从中发现建筑风格的异同,进行辨析解答,同时了解在世界发展进程中各个建筑流派的样式以及设计手法。提炼精髓,探索新机遇,为未来承担上海城市空间设计与建设新篇章储备力量。第一章选取了上海外滩建筑群之12号、13号、23号建筑;第二章选取了上海第一座现代派建筑文远楼;第三章选取了陆家嘴建筑群之最高的上海中心大厦,并归纳总结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特征。

1上海外滩建筑群

首先,上海外滩建筑群,位于黄浦江畔。到上海旅游,必须打卡的当属外滩,其全长1.5公里,52座风格不同的建筑形成了上海外滩建筑群,上海外滩还设置了多处免费的观景台,方便游人观赏。1996年11月国务院将上海外滩建筑群(1906―1937年上海市黄浦区、虹口区)、上海邮政总局(1924年上海市虹口区)列入了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现有上海外滩建筑群风格在各种资料里仍是东鳞西爪,未有统一定论。本研究选取了被公认为最漂亮的建筑12号建筑、常被摄影师当成上海外滩标志的13号建筑进行研究。

1.1最漂亮的12号建筑风格研究

在上海外滩建筑群中,位于中山东一路12号的12号建筑是被公认的最漂亮的建筑。它由英商承建,于1923年建成。普遍认为它属于古典主义建筑的风格(图1),但也有资料称其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古典主义建筑,一般采用古希腊、古罗马、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样式造型设计,其建筑特点是古典柱式设计,强调对称。而新古典主义建筑,又称古典复兴建筑,是对古典主义建筑的改良,将繁杂雕饰进行了简化的新风格。分析上海外滩12号建筑有三个突出的样式造型设计特点,在一层的古罗马半圆形拱券式三个大门;在大门以上的古典爱奥尼亚“复合”柱设计(图2);以穹顶为中轴线采用了严谨的两侧对称造型。穹顶,对于西方而言,它始于古罗马,是一个传统的样式。以上三点成为了上海外滩12号建筑的标志。从国外的古典主义建筑代表作法国凡尔赛宫视角看,该幢大楼外表的确没有繁杂雕饰,精炼典雅、简约大气,由此可见,上海外滩12号建筑更应该是属于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另外,爱奥尼亚柱式也出现在外滩18号建筑(图3)与29号建筑等中,而这种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也构成了上海外滩万国博览建筑群的重要特征之一。

1.2被当成上海外滩标志的13号建筑风格研究

它紧邻12号建筑,被称为上海外滩12号建筑“姐妹楼”。也是由英国建筑公司承建,于1927年落成。虽然建造时间相对晚一点,但是,被很多摄影师、插画师、画家当成上海外滩甚至是上海标志。其上的大钟仿造英国国会大厦大本钟(BigBen),由英国制造后运至上海组装,为亚洲第一大钟。79米高的钟楼是哥特式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英文是GothicArchitecture,也称歌德式建筑,主要出现在文艺复兴后期。哥特式建筑风格最突出的顶部特点是:高、瘦、尖,总体建筑技艺卓越。哥特式建筑风格对后世的其他艺术也有着重大影响,例如:哥特式文学、哥特小说、哥特式音乐、哥特字体、哥特式着装、哥特电影等等。也有资料显示称上海外滩13号建筑为欧洲古典折中主义建筑风格。折中主义建筑,英文是EclecticismArchitecture,也称为集仿主义建筑。其内涵是根据需要而模仿及并列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形成为一体的建筑。它的出现,是由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摄影技术发展,火车发明等促进交通便利,出版界图片展示,有助于建筑设计师们旅游拍照了解掌握不同地区多种建筑风格,集中模仿,并列优势。直到后来逐渐地被现代派建筑风格所取代。分析上海外滩13号建筑(图4):顶部是哥特式建筑风格,底部是多立克柱式,具有经典的古典主义建筑特征。并且,底部以及中部以哥特式建筑顶尖为中轴线采用了严谨的两侧对称造型。由此可见,更确切地细分下,上海外滩13号建筑应该是属于并列了不同建筑风格的折中主义建筑。

1.3唯一由中国人设计的23号建筑风格研究

23号建筑,是1934年由中国人出资、设计和建造,于1937年建成的,整体为钢框架结构。主楼高15层,加上地下2层,为17层,外观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图5),庄严、祥和。在建筑外墙面上,每层两侧设计了中式“寿字纹”图案。屋顶设计了中式经典的四方“攒尖顶”并铺设了中式“琉璃瓦”。楼檐采用传统的中式“斗拱”装饰,在檐下围设计了独特凹凸对应的中式“如意云纹”图案。在建筑的主入口上方还有画卷式石雕的“孔子周游列国”,其上方镌刻“中国银行”柳体汉字,其下方两根方柱刻着“如意云纹”。入口处两扇中国传统雕花装饰图案的紫铜正门,在门柱的两侧,雕刻了中式石质“花格窗”。以上这些设计外观特征与视觉象征,无不展示出浓厚的“中式建筑风格”,由此也称之为“中国Deco建筑”[2]。对比其他外滩上的建筑,它不仅具有独特的中式建筑风格魅力与精彩的研究价值,而且具有深厚的历史及文化的研究价值,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同时,23号建筑还采用当时世界先进技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高层电梯、以及中央空调等,可谓是科技进步与中国建筑文化艺术美学风格相结合的中西合璧典范。

2上海第一座现代派建筑研究

在本章,研究视觉进入了现代主义建筑,又被称之为现代派建筑,它主要是在20世纪50到60年代,风行世界。在此,不得不提现代艺术创始人毕加索[3](PabloPicasso,1881―1973年),其1907年的绘画《亚威农少女》开创了立体主义,对建筑影响也非常巨大――“创造了第四度空间”[4],引入了“时-空”观,并提供了现代建筑模式。同时,因为属于为适应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与人口骤然增长而兴起的非装饰性的建筑风格,即强调建筑实用功能,因此又有人称之为功能主义,或理性主义。采用钢筋混凝土等新材料、新结构,呈现出简洁、纯净的造型,来阐释现代主义建筑最经典的“Lessismore”。例如:大量兴建的工厂厂房、城市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均为平屋顶、白墙面,关注建造经济费用。上海第一座现代派建筑“文远楼”[5],在1954年建成之初被称为“同济大学工程馆”,后来,以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的字――“文远”命名。文远楼(图6)运用现代建筑理念与设计手法,采用不对称性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通过不对称视觉,展示了动态活力,在当时的条件下十分稀有,而且非常先进,也成功地建造了简洁几何立体错层框架的现代建筑风格。建筑外观朴实无华,无任何繁杂的装饰,但是,线条流畅,精致典雅,用料节省且坚实稳固,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包豪斯风格建筑(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另一种称谓)。1993年,获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一直被奉为建筑界的经典之作。完全的地方化与本土化,是该建筑的魅力所在,也使它成为了现代建筑的“图腾和意象”[6]。文远楼从规划,到负责人、建筑设计师、以及结构师,都是由同济大学的老师承担,目前,该楼也归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研究中发现,文远楼不对称几何立体解构与重构空间的理念与设计手法也契合了后现代“解构与重构”的理论。建筑风格不是孤立的,具有穿越时空隧道的延展与影响。

3陆家嘴建筑群

站在上海外滩建筑群,望向黄浦江对岸,跃入眼前的是最现代化的“陆家嘴建筑群”。在此,本研究选取了上海外滩对岸最高建筑――上海中心大厦,它632米高,地处上海金融中心。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对上海中心大厦建筑风格研究的评价。

3.1上海中心大厦简介

上海中心大厦(ShanghaiTower),2008年桩基开工,2016年完工。先以“龙型”与“尖顶型”入围,最终“龙型”中标。以此方案为蓝本,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细部深化设计完成施工图。上海中心大厦2020年被选入上海“新十大地标”建筑。整体为巨型高层摩天大楼,容纳16000人,设计原则是以人为本,根据人们工作、休息、生活、娱乐的各项需求,设计了9个“垂直社区”、21个“空中花园”以及垂直交通,因此又被称为“垂直城市”“空中城市”。其中停车位可以同时放置2000辆车。

3.2后现代主义建筑与上海中心大厦建筑风格研究

后现代主义建筑,一直没有统一的定义。通过研究各种各样资料以及建筑风格各异图片,笔者大致归纳出,后现代主义建筑除了功能需求,还具有以下5个特征:以人为本、视觉冲击、心理映象、高科技群、艺术美学。其中,“映象”属于心理学名词,就是大脑对客观事物与景象的主观反映。比如游客看见上海中心大厦后,除了在心理上引起兴奋,同时,在人脑中还产生了持久的记忆以及心理感知的情绪变化,如身心愉悦等。高科技群是指各行各业高、精、尖的科学技术集成应用,整体协作。例如:上海中心大厦集成了以下技术应用:绿色施工、雨水收集、风力发电、地源热泵、热回收、变风量空调、分布式能源、快速电梯、电梯辅助疏散[7]、灯光秀、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幕墙系统[8]、数字技术等。因为很多高精尖技术超出了本专业认知范畴,不在此一一列举。根据以上总结的后现代主义建筑5个特征,上海中心大厦建筑都是符合的。由此可见,其为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再分析上海中心大厦建筑形态(图7),其为巨型框架核心筒外伸臂的“结构体系”[9]。外观“龙型”,是具象“龙”的抽象符号的表达。盘旋式上升,形成旋转与不对称的立面。经过核算可以减少风载24%,降低大厦本身建筑结构风荷载。并且,眩光度减少了14%,降低了能源消耗。按照后现论解构重构与建构,首先将直线型建筑拆分“解构”为9个圆柱形,“竖向分段延续”[10]。自下而上一个圆柱一个圆柱地朝向一个方向旋转,以底部第一个标记圆柱形为基准,向上为第二个标记圆柱形向左旋转,再向上为第三个标记圆柱形向左继续旋转,以此类推,并均匀缩小圆柱形直径,这9个圆柱形延展组合“重构”形成为立体空间序列的平滑肌理的旋转曲面,“建构”完成了上海中心大厦具有的独特的唯一的立面造型,实现了建筑艺术美学,带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理映象的震撼力。因此,上海中心大厦建筑与后现论也是契合的。

4结语

综上所述,上海现存的建筑风格就是一部从古典到后现代的世界建筑发展史――上海以建筑实物展示了巴洛克风格、古典风格、新古典风格、古罗马风格、哥特风格、折中主义、现代派、后现代派等多种世界著名建筑流派的风格。对上海主要建筑的风格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在上海外滩群中,最漂亮的12号建筑属于新古典主义风格;被当成上海外滩标志的13号建筑属于折中主义风格;被誉为上海第一座现代派建筑的同济大学文远楼不对称立体解构与重构空间理念与设计手法也契合了后现代主义“解构与重构”的理论。经过反复研究论证表明,上海中心大厦建筑属于后现代主义风格。同时,通过研究归纳,提出了后现代主义建筑除了功能需求,还具有以下5个重要特征:以人为本、视觉冲击、心理映象、高科技群、艺术美学。研究认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现象的出现与造型抽象符号的表达,不仅发展了现代建筑,而且,弥补了现代建筑之不足。建筑的评价要素由“技术、艺术和人文”相结合[11]。研究表明,上海实践的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提炼并凝聚了科学技术与艺术、建筑与文化和谐统一的精髓。后现代主义建筑已经景观化。景观建筑时代(LandscapeArchitectureEra)已经到来了。这是非常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在研究中惊喜地发现,被誉为我国最早的现代派建筑文远楼的规划、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全部是由同济大学老师完成的,而且,建筑设计师当时年仅二十几岁。我国最高的上海中心大厦是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施工图设计的。希望在今后的上海建筑风格发展进程中,看到更多同济大学师生的设计。

周尤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