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法规在建筑工程中应用浅析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建筑法规也得到了相应完善。建筑法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其不仅能保证建筑市场中的各项活动都正常有序,同时还能规范、引导建筑工程中的各项行为,确保建筑领域走入正轨。但在近年来的建筑工程纠纷中发现,建筑法规适用时仍有条文规定不合理、调整范围不到位、责任明确较模糊的问题,不利于建筑工程的正常开展。对此,相关部门需从建筑法规调整层面入手,明确法规的调整范围、细化条文内容、明确责任界定,以此维护建筑行业领域的公平有序,推进建筑行业的法治化改革进程。
关键词:建筑法规;建筑工程;应用路径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社会面貌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城镇化建设目标逐渐推进,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其中建筑业变化最为明显。许多建筑工程的成功实施,使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发生了诸多纠纷与问题。而建筑法规是专门针对建筑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法律,因此在解决现代建筑纠纷中离不开建筑法规的应用,以对现有建筑工程进行有效约束与规范。由此可见,建筑法规是建筑工程得以安全实施的重要保障,分析建筑法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对策,具有现实必要性[1]。
1建筑法规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
1.1确保建筑市场活动的正常有序
建筑法规以及《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规出台之后,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行业的监管职能也有了明显变化,行政主管部门需强化对建筑工程的执法监督力度,确保建筑市场的正常有序。建筑工程计划施工前,可通过招投标的形式确定工程承包方,如此能一定程度避免行政管理关系中行贿受贿现象的出现,确保相关活动的公平透明。同时,建筑法规中还对建筑单位、从业人员的一些权利义务也进行了细化与完善,这些法律条文能进一步规范建筑单位、从业人员在市场中开展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并对建筑整个过程进行监督,确保建筑市场活动的合法合规。
1.2规范建筑工程施工行为
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建筑法规在建筑工程中能发挥法律引导与约束作用,有效规范建筑工程中的施工行为。具体来讲,建筑法规有保护合法施工行为与处罚违法建筑行为两种功能。如今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一些安全隐患排除不到位、高空违法作业、偷工减料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给施工人员以及未来使用群体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运用建筑法规就是要对施工中的行政管理关系、经济协作关系以及民事关系进行规范与引导,一旦发现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违法行为,相关部门便需采取措施规范该行为,以保证整个建筑施工过程的安全顺畅[2]。
2建筑法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缺陷
2.1法律调整范围较窄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作为一门基本法,在第二条中规定了各主体在实施建筑活动时应受本法约束,又明确了建筑活动所涵盖的范围。但从条文中可看出当前建筑法只对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工程以及勘查、设计、拆迁等活动进行了规定,对后期维修、使用、修复等工作虽有所提及,但涉及内容较少,使得市场中的建筑施工纠纷无法解决。而且《建筑法》中尚未将新崛起的建筑行业纳入调整范围中,导致建筑市场参与主体过于繁多、行政管理体系较为混乱。由此可见,法律调整范围较窄是当前建筑法规在建筑工程应用中的现实错漏。
2.2部分条文规定不合理
《建筑法》作为一部调整建筑各项活动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法,在实际运用中暴露出部分条款规定不合理的问题。比如法条25条中规定:合同中的建筑材料、使用配件和设备由工程承包单位负责,发包单位不得指定生产商与供应商。但在实际案例中发现,承包单位采购的建筑材料、设备等不符合国家标准,给建设单位造成了极大损失。但法条中却未对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作相关规定,致使法律的公正力大大减弱。同时,《建筑法》中关于工程建设联合共同承包的性质界定尚未进一步明确,现有法条中只规定了建筑工程的承包单位与承包数量,但并未对“不同资质的建筑单位”作细化解释,导致在发生实际的建筑纠纷时无法参考法条规定[3]。
2.3相关责任明确较模糊
现行《建筑法》中的相关责任明确存在模糊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类。第一类是虽有所规定,但不够明确,落实执行难度较大。比如在64条规定,未取得施工许可证的行为责令改正;对不符合开工条件的责令停止施工。但实际上未取得施工许可证的行为是属于不符合开工条件中的因素,可见这一规定较为含糊,给建设行政单位执法工作带来了困扰。第二类是相关法律责任的惩罚性规定不够明确。在《建筑法》75条中规定,对主办企业不履行或怠于履行相关义务的行为责令改正、处以罚款,并对造成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整个法条中列举了多个处罚形式,但对损失程度、赔偿范围尚未作细化规定,致使责任承担比较模糊。
3建筑法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对策
3.1调整法律适用范围
《建筑法》调整的对象和范围应做出完善和细化,不应局限于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领域,还应包括大型建筑业、新崛起的建筑行业等,在具体修订时,可将现有法规中涉及到调整范围的内容进行扩充解释,将一般建筑业领域管理范畴扩大到包括线路、管道安装、装饰装修以及工程监理、工程造价、招标代理等管理工作。同时也可借鉴其他国家的建筑立法经验,将本法第2条中建设工程管理范围调整为土木工程、装修工程、建筑工程,再在每一类工程之下细化所要调整的内容,如此能将法律适用范围确定化[4]。
3.2完善相关条文规定
建筑法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探索邱妮斐(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04)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建筑法规也得到了相应完善。建筑法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其不仅能保证建筑市场中的各项活动都正常有序,同时还能规范、引导建筑工程中的各项行为,确保建筑领域走入正轨。但在近年来的建筑工程纠纷中发现,建筑法规适用时仍有条文规定不合理、调整范围不到位、责任明确较模糊的问题,不利于建筑工程的正常开展。对此,相关部门需从建筑法规调整层面入手,明确法规的调整范围、细化条文内容、明确责任界定,以此维护建筑行业领域的公平有序,推进建筑行业的法治化改革进程。关键词:建筑法规;建筑工程;应用路径对《建筑法》中相关条文规定不明确的问题,今后应注重完善相关条文规定,维持法律约束的公正性和惩戒性功能。首先在监管力度上,应在具体条文中确定各承包方、发包方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法律责任关系,尤其是承发包行为需严加约束,对阴阳合同、附加协议等有失公平的条款需明令禁止,并增加相关检举揭发的奖励规定。其次在工程合同备案规定中,需量化招标、投标的项目标准,对同一建筑工程签订两份以上工程合同的违法行为加重处罚;对合同中签订的工程价款、工程质量和工程期限等实质性内容要增加“三审三查”流程与备案流程;对执法人员、从业人员群体的权利、义务、责任范围要确保责任到人、有责可究。
3.3细化相关法律责任
我国建筑领域中的法律责任问题较为突出,在法律承担中的规定较为笼统,致使实际建筑工程中的问题最后都是“高举轻放”的处理结果。因此,今后需从法律责任的承担问题中做好细化完善工作。比如在罚款处理上,应根据建筑工程量的大小、难易程度、投资金额确定罚款的具体额度范围;在环境保护上,要做好污染指标区间的确定,量化环境评估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同时还要增加行政不作为的责任处罚,确定行政主要负责人、间接负责人的责任范围与处罚范围,根据其负责的工作性质、工作范围、重要程度做出处罚[5]。
4结语
建筑业是与社会进步、国家强盛紧密相连的一个行业,其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不仅能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环境,同时也能反映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日益明显化,市场体制也在不断完善,给建筑业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但其也应明确所肩负的重要使命,积极发挥建筑法规在建筑工程中的多重功能,运用建筑法规约束建筑施工中的不当行为,保护施工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如此才能促进建筑行业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燕孝农.建筑法规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和地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6(11):63-65.
[2]万家元,李金泽.建筑法规在建筑工程建设中的作用[J].农家参谋,2020(6):176.
[3]徐敏.建筑法规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和地位[J].建材与装饰,2019(1):142-143.
[4]庄昕.建筑法规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作用的研究[J].职业技术,2016(01):107-108.
[5]杨波,王波.建筑法规对建筑市场影响的探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8(4):3-4.
邱妮斐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