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浅析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方式,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探索,本文对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对建筑学思政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优化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探索与启示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课程思政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方式,但课程思政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探索,找寻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触点”。本文主要针对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进行研究,重点对建筑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实施情况、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对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改进策略。作者对2018级、2019级、2020级建筑学专业学生进行题为“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进行调查,共有224名学生参与,同时,对27名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学教研室教师进行访谈,以此为基础对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进行研究。通过整理、统计调查问卷的数据以及访谈资料,对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建筑学专业教师普遍认识到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在课程设计中会主动融入思政内容,但是具体操作过程还存在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挖掘深度不够、教学过程缺乏设计、教学方法比较传统等问题。
1建筑学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调查发现所有专业教师认为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是十分必要的,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同度很高。大家都认为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与思政课程应该同向同行,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应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深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要素,进一步增强育人功能是我们专业教师的基本责任。蔡元培先生曾说过“若无德,则虽智力体魄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德是立人之本,德育是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先秦时代的《尚书》中提出的与中国建筑有关的三项原则“正德、利用、厚生”,“正德”是这三项建筑原则的核心,可见“德”在中国建筑中的重要性无可比拟。中国传统建筑建造原则如此,建筑教育亦如此,在课程之初,“德”的教育就应植根于课程设计中。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也期望教师在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政内容,如时政话题、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红色知识和社会实践等内容,对个人品质的培养进行指引,对职业生涯、人生规划进行指导,这样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目标方面,专业课程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课程教学目标能否真正达成决定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能否达成。很多专业教师认识到专业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与知识点的具体教学目标没有真正融入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在课程设计总体规划时,没有时时绷住立德树人的大弦,专业教学的各环节没有充分发挥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协同效应。在教学内容方面,在访谈中,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体现得不够明显,不能做到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发掘可以转换利用的价值元素,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将筛选出来的思政资源与每次课程教学的具体知识结合也较生硬。部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加入了思政元素,但是只体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环节或者某个部分,没有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另外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也相对较少,思政元素的同质性也是问题之一,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堂上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较多,时事案例分析较少。可见,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同质性较强。在教学形式方面,大多数专业教师很少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将专业育人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具体环节之中。主要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较少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发言;如何能够听到孩子们内心的声音;如何结合学生的兴趣,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利用师生互动、实践教学等形式开展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方面,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度”有时掌控得不够好,这主要是课程整体设计缺乏系统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没有完全理清思政内容与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人生感悟的关联。由于缺少对教材的深度挖掘,导致合适的思政教学资源匮乏,所以很难将专业课程育人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效果方面,由于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时,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设计,教师之间缺乏沟通,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具有同质性,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对教学过程缺少设计等原因,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兴趣缺乏,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掌控不自信,使得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欠佳。
3课程思政教学改进途径
专业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主力军,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课堂教学全过程是专业教师的职责。在传授专业通识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2],帮助学生解答思想困惑、价值困惑、情感困惑,激发学生为国家学习、为民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3.1要树立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理念
建筑学专业教师应以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视野宽、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适应社会发展建设需要的高级建筑类专门人才为目标。每一位专业教师需要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重点,潜移默化地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职业素养。
3.2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书与育人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侧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3]。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既要遵循人的思想品德成长规律,也要尊重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规律,从而实现润物无声的思政效果。如《设计原理与方法》课程中优化思政内容供给,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引导学生通过对“设计的本质是什么?设计终极的服务对象是谁?什么是好的设计?如何做好设计?”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结合先进的设计理论的深入剖解,使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性和设计应对未来挑战的态度和回应。通过一系列对设计基本问题的思辨和拷问,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设计观,也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3注重学生自身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当代大学生多属网络“原住民”,对知识的态度、对价值的认知方式不同以往。专业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悉心栽培和合理引导,让课程成为学生成长的灯塔。通过深入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对一些先进设计理论的讲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建筑学专业有艺术教育的内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是自由奔放、不拘一格,建筑设计需要创作者热情四溢,更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创作上产生共鸣与互动。
参考文献
[1]陈会方,秦桂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9(9):52-55.
[2]许瑞芳.一体化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20(8):6-8.
[3]黄述杰,雷万荣.《高职新能源装备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以单片机开发及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为例》[J].科教文汇,2020(8):124-125.
崔玲玲 谷文静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