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建筑论文 > 绿色建筑论文 > 疫情下绿色智慧建筑探思

疫情下绿色智慧建筑探思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12-21 02:26:00人气:385

2020年春天,病毒带来的疫情袭卷全国,但是全国人民共同携手,为战胜这场疫情而各自付出努力,共同度过这艰难时间,与此同时,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也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考验。值得庆幸的是,绿色智慧城市在这一场疫情中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但是当前也因为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一些隐藏在智慧城市中的问题显现出来。所以我们需要思考并制定相应措施,弥补不足,然后对其未来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规划。2016年4月总书记于全国网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这标志着我国智慧城市进入一个新阶段。所谓智慧城市,是指信息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深度融合基础上形成的城市高级发展形态。之后在八部委出台《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后,我国在不同省份各具特色的智慧城市初具规模,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此次疫情中,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在战"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实现了信息精准定位,实现了动态管理。智慧城市用信息化的手段,实时掌控着城市中的物资调配,人员安排。其次,远程服务这一能力,使得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可以正常运作。如学生利用mooc,雨课堂,腾讯会议等app进行云课堂授课;远程协同办公软件保障了公众正常工作的开展与进行,这些都满足了公众对学习和工作的需求。但与此同时,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设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首先,有些智慧城市建设偏向形式主义。智慧城市作为正在成长的新鲜事物,个别地方政府抱有盲目跟风的态度去建设,疫情爆发之后,那些"做做样子"的工程变得一清二楚。其次,当前智慧城市功能不健全,公共健康卫生问题显著。多年来智慧城市的建设虽然在市民服务、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健康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应的平台,看似全面,但在这次实践中,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功能开发参差不齐的问题暴露了出来。最后,由于信息集成和关联度程度低,从而形成了一座座"信息孤岛"。此次战役过程中,由于目前建设中各信息平台关联性不高,导致数据共享被阻碍,各系统之间无法进行协同作战。

一、智慧建筑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构成成分

我国已经经历到"新型智慧城市"这一阶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智慧城市而言,疫情成为了测量其建设水准的标准。综上来说我们已经发现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它们影响着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进度。如何针对这些广泛概念来做出改变呢?从智慧建筑着手,应该是较为合适的方法之一。目前国家出台的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其实有很多都与智慧建筑有关,在城市建设的57项三级指标中,有很多都与智慧建筑有关。如果智慧城市是一个大平台,那么智慧建筑就是一个个小平台,维护着大平台的正常运行。智慧城市与智慧建筑已成为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发展,另一方也将受益,形成一种亲密的连接关系。

二、智慧建筑在疫情中的影响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伴随着每一次流行病的规模化盛行和结束,城市规划也随之进行战略性调整。举个例子,伴随着17世纪时的黑死病大肆爆发,欧洲的城市地下水道系统进行重新设计规划,以防止更多人员进行病例化感染,从而造成更大的人员和财力损失,而本次病毒不仅抑制了经济上的发展,而且,在对我们未来城市和建筑物的建造方式方面上也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正如在本次疫情中,我们明显可以察觉到直接接触患者的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处于一个较高的风险位置,不难发现,这与我们的医疗建筑的设计有着相当的关系,医疗机构建筑功能与系统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进一步考虑。通过对可封闭的急救室进行重新排布,对病人进行医疗评估,是芝加哥拉什大学医院的优势所在。在内部,有能够抑制病毒传播的负压区块,其可以在各个不同区域打开。再加上随时可以改变的医院房间,当遇到一些未知的病毒以及突然遭遇病毒袭击的患者时,急诊病房与重症监护病房能够快速转换。从而以最快速度以及最大限度降低各人员之间相互感染的可能性;在抗击的过程中,通过测量体温可以以极快的速度筛选出可能受到感染的人员,因此,在建筑物中增加了体温查询系统,截止到现在,在判断人员是否感染病毒的初步阶段,大部分国家都选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进出人员的体温来判断是否有异常,尽管红外热成像技术所得到的温度指数并不能完全判断人员是否感染病毒,但是这已经是目前防止人员进行交叉感染的最佳手段――以最大限度进行无接触的快速评估。也因为采用这样的方法,在疫情更加严重之前,使其得到了有效的阻止。

三、绿色建筑与智慧建筑结合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对建筑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建筑作为人类活动的载体,智慧建筑,绿色建筑成了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建筑是由智能建筑在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和城镇化率的迅速提高迅速提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作为智慧城市的基础,智慧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成了备受关注的焦点。与绿色建筑一样,智慧建筑的研究也正在蓬勃发展。智慧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关系是相互交融的。此次疫情中,"公共健康卫生"的问题暴露了出来,在几十年的建设中,更多建设的是智慧交通,智慧居家等。公共健康卫生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短板与不足。因此将智慧建筑与绿色建筑结合是必然趋势。在我国已有建筑绿色智慧改造的例子――兰州建研大厦绿色改造。甘肃兰州建筑科学院为员工打造舒适,便捷,高效的办公环境,对一座已有建筑进行建筑改造。一方面,是绿色改造。由于兰州市气候寒冷,以及结合当地经济文化特点,选用20多项绿色建筑进行绿色建筑改造。首先是,空间功能整合。合理设置车位方便员工绿色出行;会议室隔声设计,满足绿色建筑隔声要求;改善天然采光效果,利用自然光。其次,在暖通方面也进行了绿色改造。采用多联式空调机组,能效为3.3,3.5,3.2;热效率为92%;采用了智能型的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集中空调系统(VRV);空调室内机选用天花板内置薄型风管机。1~4层空调室外机放于3层屋面,5~12层室外机室外机设于12层建筑屋面上。空调系统可分房间控制。最后是电气部分,全部采用led灯具,降低能耗。另一方面是智慧改造,搭建智能平台。对楼层各部分用电单位进行分层管理,诊断用电问题,提升整栋建筑的能源管理水平;建立环境监测与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技术平台,监测点置于屋顶,太阳能供电,显示的数据一旦超标,会报警并与新风系统联动,配合调节室内新风量和湿度。希望此类建筑不仅会给人类周围生活环境带来一抹绿色,而且能够提高办公人员办事效率。

四、绿色建筑与智慧建筑结合前景

绿色建筑与智慧建筑的结合不仅为人们建造了健康舒适的工作和居住环境,而且达到了绿色节能环保的要求。有调查显示,建筑能耗高达与交通和工业能耗并列。不仅国家有规定降低能耗的要求,而且市场也急需新的科技和管理系统来改善建筑中的系统能效。目前全球已有公司走在了将绿色建筑与智慧建筑结合的前沿,例如在2019年,美的空调的暖通空调在美的中央空调的基础上,在结合物联网,大数据,节能技术等多种建筑技术,符合绿色生态建筑的基本条件,同时将现代计算机技术融合于建筑体系内,营造及舒适又节能的空间。当然,这些成果当然是有效的,就目前的成果看来,目前,作为美的集团旗下的拥有新型绿色节能技术的中央空调已广泛使用,并获得用户的高度评价。在2019年,作为首次将绿色节能技术和智慧化技术相融合的中央空调,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认可,同时摘获"节能减排科技进步奖",其实它获得的不仅仅是奖项,更是它在这片领域获得的成果。更证明了绿色建筑和智慧建筑是建筑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政策上也符合国家号召,例如在2019年11月2日至3日,总书记在考察时曾提出"城市属于人民,城市职能是服务于人民的,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方面,在新、旧城区改造方面,都要坚持为人民服务,满足城市人民合理化需求,为生产和生活创造优良条件,建立绿色型、节约型的良好生态空间,为城市的功能化设计营造宜居、宜业、宜游、宜玩的新型模式,提高整体国民的综合幸福指数"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我国的建筑设计领域上了一个新台阶――生态智慧城市。在智慧城市和生态智慧城市基础之上提出了生态智慧城市建筑体系,生态智慧模式的建筑体系中心思想是集生态和智慧于一体新型建筑模式,其主要内容覆盖了装配式建筑技术、绿色节能建筑技术及大数据智能化建筑技术等多种新型建筑技术,其中以广东省为例,该省建筑以装配式技术,智慧智能技术,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努力打造全面绿色化建筑。这样的方法无疑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有益的:经市场调研,一套一百二十平的住宅,虽然购房成本有所增加,但却解决了潮湿、用水量、垃圾分类的长期困扰用户和市政的问题。因此,生态智慧城市建筑体系符合了政策的号召,也符合了广大人名群众生活需求,具有极大的市场应用前景。随着如今的建筑技术发展,建筑领域已迈入智能化时代,随之带来的也是用户对建筑产品有着更高、精、准的定位需求,未来的建筑将更加智能化、科技化,美的企业在智能化发展方面起了统帅作用,迎合了当代大众对方便、快捷的高品质建筑空间的口味,同时也响应环保、节能、无污染的国家政策。

冯尹 曾琳 田宏宇 敖嘉雯 戴闰龙 沈阳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