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建筑论文 > 低碳建筑论文 > 低碳生态城市的进展模式研讨

低碳生态城市的进展模式研讨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08-12 00:22:00人气:576

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困境

1资源枯竭造成的城市发展动力不足

资源的的枯竭是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同时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我国的资源型城市虽然大多还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但已经有不少面临或者即将面临开发资源枯竭,城市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状况。枣庄市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非金属矿产比重很大,以煤炭和石灰岩为主。煤炭工业作为枣庄市的主体产业之一,为枣庄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煤炭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也同样面临煤炭资源枯竭的局面。其中枣陶煤田已经枯竭,其它区域的田屯、枣庄、朱子埠等一批老矿已经闭井破产,官桥煤田也已进入矿井关闭程序,韩台煤田地质结构复杂,煤层薄,开采难度大、成本高。枣庄市金属矿产相对非金属矿产,所占比重较小,且品味较低,开发难度较大。所以煤炭资源的枯竭时枣庄市目前制约城市发展的首要问题。

2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

环境的破坏是资源型城市的另一共同特征。由于在最初的资源开采过程中,尚未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或者有些资源型城市有这方面的意识,但在管理上存在不足,这些原因导致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或多或少都存在环境方面的污染。枣庄市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煤炭开发造成的山体破坏,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塌陷坑、水土流失等问题;二是城区森林植被破坏严重,造成山体上树木稀少,山体裸露,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绿化景观,对整个城市的森林生态系统也是严重的破坏;三是市区内众多的水泥、冶炼、发电等造成废气、粉尘污染十分严重,给城市大气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四是大量的工业废和水生活废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和水库,对枣庄市城区地表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出路

从上文分析可知,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资源的枯竭而造成的产业经济下滑,城市后续发展力不足。二是因为资源的开采不可避免的造成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型城市要想能够长远发展,必须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从目前国际社会的发展来看,资源的枯竭不仅仅影响到资源型城市自身的发展,对整个世界的发展也影响较大。近年来,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威胁,国际社会普遍达成了以减排和低碳发展模式应对能源问题和气候问题的共识,特别是在气候方面,碳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已日益明显,为此国际社会已多次召开应对气候变暖的会议,并制度了一些限制碳排放的协议。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中,总理提出了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的要求。以上种种形势下,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发展,一方面要在经济上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形成新的城市发展动力,并且新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能够降低二氧化碳在源头的排放量。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城市自身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源来消化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这对城市的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

为了应对城市日益严重的能源、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威胁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技术与低碳经济方面也做了许多研究。在此基础上,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被广泛研究,并被认为是未来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1低碳生态城市概念

低碳生态城市,是结合低碳城市中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和生态城市中生态化发展理念后在城市发展中的落实,也是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化。低碳城市,即通过零碳和低碳技术研发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推广应用,节约和集约利用能源,有效减少碳排放;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即以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2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方法

从城市的建设以及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低碳生态城市的建立,需要从城市的空间管制、生态环境控制以及经济发展可持续化这三个方面考虑。空间管制是从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角度出发,实现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政府为主体,通过对划定片区内的建设管理,控制公共资源的有序使用,协调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来达到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可持续性。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城市的空间管制,也正是与此目的相契合,所以合理的划分城市的建设区域并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重要基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目前,在城市中大多生产生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的带来碳排放,这种不可避免的碳排放主要是依靠城市的森林植被等吸收消化。而居民用水以及良好的生活环境,也离不开城市的水系统。作为资源型城市,因资源的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更是对容易造成山体植被的破坏和水体的污染,所以无论是从城市的未来发展还是低碳生态城市的理念来看,都应以城市的山体保护控制和水体保护控制为基础,建立一个生态网络控制系统,恢复和改善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如果说空间管制和生态环境控制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基础,那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低碳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单一,一般都是以资源开发及初级原材料加工输出为主的产业结构体系,而新兴主导产业缺乏或发育很差,导致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困难。鉴于这种情况,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延长产业链为主线,充分发挥和利用资源优势。二是要大力引进新兴高科技产业,实现城市经济的转型。

枣庄中心城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1划分空间管制

枣庄中心城区空间管制的目的是通过对这个区域的建设管理控制来有效地指导枣庄市中心城区未来生态城市的建设。原理是依据中心城区生态敏感性的强弱,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建成区四个区域(图1),然后针对这四个区域提出不同管控要求。禁止建设区:坡度在25°以上的山体敏感区、河道走廊敏感区以及重要的景区和地质非稳定带。这类区域是城区生态系统的核心,应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区定位的开发活动,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限制建设区:坡度在15°到25°之间的山体斑块控制区、水体防护绿地的控制区、矿产资源区和地下水源地。这类区域,是城区生态系统的基础和城市发展的基础,需控制开发的项目类型、建筑密度、建设用地规模,特别是大规模工业用地等对环境易造成污染的工业项目的进入。鼓励建设用地废置后复耕或绿化,制定并实施资源环境损失补偿政策,减轻贫困性生态问题。适宜建设区:指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以外的可建设区域。在此区域内,应依据枣庄市的区域资源环境科学进行的相关开发,达到现代产业开发与自然生态的和谐。通过加强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和投资创业环境,以提升枣庄中心城区的产业层次,特别是在京沪高铁的发展契机下,实行重点开发。建成区:现状已经建成区域。此区域的土地开发利用受自然生态约束较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适宜进行高强度的土地开发,一方面可考虑优先分配建设用地指标,适度配给农业用地,促进这些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但另一方面要着重注意生态环境建设和维持,对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区域要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

2生态网络化控制

生态环境控制,需结合枣庄中心城区的山水现状,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城市整体的规划布局发展,通过生城市态敏感性分析后,建立生态网络控制,恢复和保护中心城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网络控制以枣庄中心城区的山水脉络为基础,通过研究其在整个城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程度以及受外力影响时的敏感程度,从而得出中心城区的生态敏感性控制图(图2)。其中山体斑块敏感区是山体坡度比较大,或者是一些重要的景区和林地,在这个区域禁止各种开发建设活动。山体控制区主要是中心城区的林地,在这个区域内要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活动,确保森林和植被不被破坏。水体斑块敏感区是中心城区内的河流和一些重要地表水体,对这些水域,要禁止各种开发和建设活动,对沿河要定期的检查监督,确保城市的水质。在水体斑块控制区内,要合理的控制开发建设活动,保护河道的自然岸线以及河道的防护绿地。

3经济发展可持续化

可持续发展,是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将发展与环境相结合,使经济发展既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来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在研究了国内外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之后,结合枣庄市煤炭工业的发展状况,对枣庄市的经济发展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煤炭循环产业。枣庄市可以以煤炭为产业源头,在优化煤炭产品结构的基础上,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构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创立新型的煤炭循环产业。如依托中心城区现有的煤化工基础,并借鉴兖矿集团的兖矿模式(图3),发展“煤一电一化”、“煤一焦一化”、“煤一油一化”等煤化工产业链,减少煤炭工业的污染物排放。二是注重引导经济转型。大力引进汽车、电子、信息、食品和服装等新兴产业,鼓励发展旅游、商业、金融和保险等第三产业,逐步实现多样化产业结构,从源头上减轻中心城区的污染,并实现城市经济的多元化。

结语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不同的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环境生态化、生活低碳化、经济发展可持续化的低碳生态模式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而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类较为特殊的城市,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资源、环境、经济等问题,恰恰都是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模式所致力解决的几个重要方面。对资源型城市来说,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不仅能够较好地解决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最主要几个问题,同时也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作者:邢新华 单位: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