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建筑论文 > 建筑造价论文 > 建设单位全面造价管理实施路径分析

建设单位全面造价管理实施路径分析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7-15 15:23:00人气:348

研究表明,投资决策阶段耗资约占总投资额的0.5%~3%,但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高达70%~90%。因此,作出好的决策与规划,标志着项目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对于整个项目的全面造价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建设单位而言,要想作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要对与拟建项目有关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各种可能采用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方案进行认真的技术分析和认证,对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价,考虑清楚整个项目从建设前期直至报废整个寿命期的费用,充分预计在建设过程中因物价变动、市场需求、资金利率等相关因素带来的各种风险。可以由自身或聘请一家好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编制出合理的投资估算。投资估算是投资决策阶段的主要造价文件,是确定限额设计投资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建设单位决策的重要依据。投资估算的准确与否不仅影响到可行性研究工作的质量和经济评价结果,而且也直接关系到下一阶段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对建设项目资金筹措方案也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把握住投资估算的准确性,这是建设单位在决策阶段造价管理的重要任务。

控制好设计环节

建设项目作出决策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在于设计环节。在中国,设计环节的造价控制容易被忽视,这也是由于设计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大部分的建设单位没有审查和评价设计的能力,因此,只能听凭设计单位和人员的主张,未能有效地在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而设计的基本内容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却相当地大。据西方一些国家研究表明,一个项目的设计费约占项目全寿命费用的1%,但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却高达75%。在中国当前的设计制度中,如果出现了质量事故则由设计人员承担设计责任,但如果由于设计保守引起较大浪费,却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因此,在这种不合理的制度下,相当多的设计人员在做建筑、结构和设备设计时,主要从实用、安全、美观、技术合理等方面来考虑设计,比较容易忽视经济的合理性,使技术与经济严重分离,使造价管理在设计阶段处于失控状态。

1.加强对设计的约束。建设单位应认真对待设计环节,加强对设计环节的主动约束,通过限额设计来约束设计单位,增强设计人员的经济观念。应利用设计概算来分析资金分配的合理性,并可以利用价值工程理论分析项目各个组成部分功能与成本的匹配程度,调整项目功能与成本,使其更趋合理性。在方案设计阶段,应采用多方案比较,充分发挥经济评价的作用,挑选出性价比最好的设计方案。

2.改变设计的取费方法。建设单位可以通过改变设计的取费方法,鼓励设计单位和人员在保证安全和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地节约资金,而节约的资金则可以按一定的比例奖励给设计单位和人员,调动设计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促使他们采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手段,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3.审核图纸的合理性。在设计环节中,建设单位还应注意图纸本身技术上的准确性,因为一旦图纸本身存在错误或缺陷,将来在施工过程中,就有可能发生设计变更,就会增加施工过程中造价控制的难度和复杂性。因此,在设计前建设单位应提出合理、详尽的设计任务书,使设计单位能充分领会建设单位的意图,保证设计内容全面、设计深度合理。同时要求设计单位应充分发挥技术水平,尽可能减少错误和冲突,以保证图纸的准确性,必要时可以通过在设计合同增加相应的约束条款,实行设计质量的奖惩制度,提高设计的技术合理性。对于最终完成的设计图纸,建设单位也可以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审核,保证设计的技术与经济合理性。

4.设立合理的设计标准。建设单位在设计阶段还应结合决策和投资估算的内容,考虑合理的设计标准,合理地选用材料、设备等,应充分考虑到建设期成本和使用维护期成本之间的关系,尽可能使整个项目的全寿命期造价最为合理,通过合理设计以追求项目全寿命期总造价的最小化。

组织好招标与投标

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制度是建设单位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尤其在当前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通过招投标可以合理地增加施工企业间的竞争,提高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建设单位应充分利用这一有效手段进行造价管理。在当前的很多实际工程中,也大都采用了招标投标的的手段来选定施工单位,但由于许多项目的招标文件不规范、评标办法不合理、未能有效地清标等原因,造成招标结果的不理想,从而使项目的招标投标管理形同虚设,使项目的造价管理停留在口号上。

1.正确合理地编制招标文件。招标文件既是投标的依据,也是签定合同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编制招标文件时,要详细斟酌语句和条款,力求文字严密而准确,每项内容都应详细描述清楚,避免产生不必要的争议和纠纷,也可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索赔事件的发生。在编制工程量清单时,应保证其准确性,不重项不漏项,清单工程量计算应精确,项目特征一定要完整、全面,包容应该包容的全部信息。对于模板、脚手架之类的可以计算工程量的措施项目,应采纳清单计价规范的建议,按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的要求编写。完整正确的工程量清单是保证招标效果的重要前提。

2.选择合理的评标办法。在招标时,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设立合理的评标办法和评标细则,以便评标时能确实选择到最优的中标单位。评标办法应尽量选用综合评分法,而不宜盲目地选择最低投标价中标,否则会促使施工企业之间产生不良的竞争,甚至会出现低于成本报价的情况。

3.设立合理的资格预审制度。通过合理的资格预审,把实力较弱、信誉较差的施工企业屏蔽在外,挑选出实力雄厚、技术先进、信誉良好的施工企业参与投标,从而有效增强投标的竞争力,也便于选中较优质的施工单位。同时,由于事先剔除了一批质素较差的施工单位,使正式投标的施工单位数量适当减少,也可以减小清标时的工作负荷,便于提高清标结果的准确性。

4.应重视清标环节。评标时应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清标,仔细分析和核查每份标书的有效性及合理性,按照事先约定好的评价办法和评标细则进行认真评分,从真正意义上挑选出最合理报价。千万不能因为时间较短而忽视清标,一旦选中了不合理的报价,让其中标,甚至签定施工合同,就会对中后期的施工管理和结算产生较大的影响。

5.签订全方位的合同。签订合同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在结算交付时因为建设内容不全面或不一致而导致矛盾的发生,所以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同时参考合同内容及约束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全方位的合同管理必须从合同谈判、签约时开始,合同必须严格规范化,合同条款必须完备,双方权利、义务必须对等,语言表达严谨准确。工程项目建设在实施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在于合同管理,因此在招标投标阶段拟订和签订完备的合同,能有效减少项目实施阶段造价管理的难度。

加强施工过程管理与控制

施工过程是一个较长、较复杂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涉及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并且受自然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变化因素较多,造价控制难度较大。

1.加强合同管理。合同是经济活动的重要行为,是企业对外进行物质交流、资金交流、信息交流的基本形式。施工合同是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办理工程结算、拨付工程价款及处理索赔的依据,也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费用控制的主要依据。建设单位应熟悉合同条款和合同文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合同进行质量、工期和造价管理。

2.控制好设计变更。设计变更的原因主要有业主、设计单位、承包商、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环境等多方面的。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力求不要发生设计变更,以免增加工程造价。实际工程中不得不进行设计变更时,应当尽早尽快完成变更,否则无论是继续施工还是停工待命,无疑都会增加费用。工程变更发生后,建设单位应抓紧落实,把变更带来的费用增加降至最低。

3.把好签证关。在施工过程中,承包商上报的签证可能有很多份,对于建设单位而言,必须要严格按招标文件、投标文件、施工合同和工程量清单等材料,仔细分析每一份签证的合理性,不该签的签证绝不能签。对于合理的签证,应认真计量工程量,说明签证发生的原因及时间,及时办理,尽可能少留活口,以免给结算带来困难。由于签证一般均会带来费用的增加,所以,把好签证关是控制造价增加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4.充分考虑工程项目全要素之间的关系。造价管理不能单纯地就工程造价本身来谈,因为工期、质量、安全及环境等因素均会对整个建设项目的造价产生影响。为此,控制建设工程造价不仅仅是控制建设工程本身的建造成本,还应同时考虑工期成本、质量成本、安全与环境成本的控制,从而实现工程成本、工期、质量、安全、环境的的集成管理。要分析、预测工程造价、工期、质量、安全、环境等要素的变动和发展趋势,按照系统性和优先性的原则,协调和平衡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实现工程造价的全要素管理,力求实现整个项目系统最优。

5.发挥监理单位的能动性。应挑选综合素质较高的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作为合作伙伴,以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质量、进度、造价、安全、环境等方面的监理质量。要充分调动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的能动性,提高监理人员的责任感,可以通过监理合同,对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实行奖惩机制,以提高监理人员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发挥较好的专业技术水平。在此,笔者认为,建设单位在进行工程管理时,应赋予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一定的权利,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不应事无巨细均要由甲方决定,否则会挫伤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的积极性,时间长了,则会演变成建设单位自行管理现场,而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只负责验收和盖章的被动局面。

6.实行跟踪审计制度。在目前,大部分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是通过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的相关人员来实现的,而这些人员一般都是监理工程师和从事施工技术方面的管理人员,对于全面造价管理能力较弱,会使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流于形式。为了保证项目实施阶段造价控制的效果,也为了便于工程结束后造价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建设单位可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请审计单位提前介入,派遣跟踪审计人员进驻现场,利用审计人员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的专业知识,对工程款的支付进行监控,避免超付现象的发生,也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变更、签证、索赔等进行严格把关,对费用超支部分进行分析,提出控制工程造价突破预算的方案和措施,真正实现全过程的动态控制。跟踪审计人员的介入,还能有效地保证结算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便于将来结算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面对复杂多变的项目实施阶段,建设单位应充分调动项目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加强沟通,消除冲突,全面协调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审计单位等各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和关系,将全面造价管理的收益合理分配到每一个主体,将这些利益相互冲突的不同主体联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全面合作的团队,并能过这个团队的共同努力,实现全面造价管理的目标。

规范结算与审计程序

1.及时办理结算与审计工作。通过施工合同约束施工单位,在工程结束后及时收集和整理结算资料,进行竣工结算,并在施工合同要求的时间范围内上报建设单位,并办理材料移交手续。建设单位在收齐施工单位的结算材料时,应进行必要的复核工作,以保证施工单位上报的结算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然后应尽快移交审计单位,以便整个审计工作能全面开展。

2.应努力提高结算的合理性。建设单位可以通过施工合同要求施工单位报送的结算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以减少审计的负担。例如,在施工合同中设立相应的条款,当最终审计的核减率超过一定的限额时,审计费由施工方承担。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结算的合理性,有利于建设单位的造价控制。

3.对审计单位进行合理管理。应通过合理的方法选择信誉良好、业务能力强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完成审计工作。同时可以通过调整审计取费办法,设立奖励制度,对审计最终核减的费用以一定的比例奖励给审计单位,提高审计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保证造价控制的效果。

造价控制应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建设单位应从自身出发,考虑好确定性的和不确定性的各类风险,协调好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造价咨询单位等多方的因素,把握好建设期投资和维护期投资的关系,进行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项目实施阶段、竣工结算阶段的全过程造价控制,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全过程、全寿命期、全方位、全因素、全风险的全面造价管理。(本文作者:曾庆林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