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城白i房建筑装饰艺术探析
摘要:白i房是乡城县及其周边区域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是历代乡城藏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他们将厚重的建筑构造与灵动的色彩装饰巧妙地结合起来,融入纳西族、汉族、藏族和蒙古族的装饰艺术手法,形成墙体厚重,外部色彩简洁,室内装饰庄重热烈的建筑特色,科学应对自然气候条件,实现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的并行不悖,营造出俗世天堂的人居环境,是研究康巴地区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实体样本。
关键词:白i房;装饰艺术;民居建筑;建筑构造;宗教装饰
乡城县位于四川省甘孜州西南部,东临稻城亚丁,南接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是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域。乡城因地形而得名,其藏语意为“手中的佛珠”,硕曲河由北而南纵贯全境,如一根丝线把分布在沿河两岸的村寨连在一起,犹如一串佛珠①。乡城县地处横断山脉的中北段,沙鲁里山系南端,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平均海拔在3200米左右。乡城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性分异和垂直变化,气温年差较小,日差较大,雨量少而集中,干湿季分明,光照充足。白藏房仅存在于乡城及周边少数地区,白色碉楼式构造是乡城白i房的特有构造形式,它与寺庙、疯装一起被称为“乡城三绝”,成为乡城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白i房与藏羌建筑在布局方式和构造形态上较为相近,均采用下大上小逐渐收拢的碉楼式构造,白藏房为土木构造建筑,内立木柱,外墙采用夯土砌筑,与其他地区以木、石为主要墙体材料的藏羌民居存在较大差异。白i房外墙面自下向上逐渐收拢向内倾斜,内墙面平直,室内密布木质柱网,房屋的大小以立柱柱头的多少来定,一般为35根柱头至118根柱头,平屋顶(多作为农作物晒场),建筑以四边形和L布局,外观整齐统一,多座建筑依山就势,沿河散布,错落有致。
一、简洁中蕴含变化的建筑外部色彩
乡城白i房在结构和功能方面保留了藏式建筑的主要特征,但在外部色彩和室内装饰方与其他地区藏式民居差异较大。白藏房建筑外观以白色装饰为主,藏民认为白色象征平和与善事,是最为吉祥、纯洁的颜色,被藏民广泛用于各类生活物件之中②。白i房除门窗等部位外,建筑外墙主体均施以白色装饰,村落中一幢幢白色建筑依山就势,坐落于河谷向阳区域,在藏区明亮的阳光照耀和洁净的天空衬托之下,犹如一颗颗白色的珍珠散落在山水之间(见图1),极具视觉震撼力。在藏区各地的建筑中白色都有一定程度的应用,但唯有乡城的白i房将白色用到极致,建筑的四面前墙体全部用白色“嘎土”装饰,每年的特定时间进行维护来保持墙体常年的白亮整洁。在藏历传召节前,乡城的藏民都要到山里挖掘当地特有的“嘎土”(一种白色风化土,具有良好的色牢度,不会因阳光长时间爆鹜噬胨旌虾笮纬砂咨莺矗嘧⒃诓韬冢忧酵房妓城教褰阶蛊浯由舷蛳略谇矫孀匀涣魈剩敝镣耆哺乔矫妫蛊洳皇苡晁闹苯映逅诤煌燎教灞砻嫘纬晌榷ㄓ行У谋;げ恪0资i房的墙体为夯土构筑,干燥的气候使墙体具有极强的吸水性,从而确保了表面白色“嘎土”装饰的稳定性,在建筑表面形成自然、粗糙而又古朴的质感效果。乡城白i房除顶部的女儿墙和门窗等处外均为白色,女儿墙的外表面采用红色做底色,用黄色线条将其分为三等分、上面部分使用突出于墙体的白色色块装饰,在中间部分,白色装饰块下方的间隔处,用白色绘制圆形装饰,在红色基底上形成白色块状装饰,排列整齐有序,呈现出简洁统一的装饰效果。窗户的四周则是乡城民居建筑外观的装饰重点,窗框外围使用牛角状装饰,呈现出建筑立面形态较一致的梯形形态,是乡城藏民牦牛崇拜在建筑上的体现。门窗的主体分别使用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和粉色等多种颜色、图案和雕刻艺术进行处理,形成繁复华丽的装饰效果(见图2)。乡城白i房的窗楣和门楣突出于墙体,并由上向下逐渐内收,出挑的横梁(“飞子木”)部位与建筑女儿墙的白色方块装饰类似,其他部位用红色、黄色、蓝色和绿色分别绘制祥云、花卉和几何纹样装饰,与建筑顶部形成色彩呼应关系。门窗多采用木质雕花工艺,窗框的外围使用红色或黄色的回纹装饰,由窗口四周向内收缩成阶梯状,窗框最外层雕有瑞兽祥花,其上以绿色和蓝色等冷色装饰,中间两层以植物雕刻为主,表面被处理成黄色,最里面的两层装饰最为复杂,在层次丰富的木雕表面绘制红色底色,配以蓝色或绿色的花卉、几何纹样和佛教吉祥装饰纹样。白藏房外墙面为大体量的单一白色装饰,形成一种整体、简洁的视觉效果,门窗多位于南向和东向墙面,运用明快艳丽的色彩和复杂堆垒的雕刻装饰,与简洁的白色墙面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总体上看,乡城白i房的外观色彩较为单纯统一,局部色彩丰富绚丽,形成统一中有对比,简洁中富有变化的建筑外部色彩装饰特点。
二、厚重而不失灵动的建筑构造形式
乡城县位于高海拔地区,冬季多大风,气温常年偏低,出于高寒地区对建筑保暖性能的需求,乡城白i房的西面和北面等向阴区域的墙面基本不开窗,建筑墙体偏厚,墙基部分的厚度可达到100cm,外墙面斜向内收,内墙面平直,墙体自下而上逐渐变薄。乡城白i房多为3-4层碉楼式建筑,墙体采用夯土垒筑,各外立面均呈现为下大上小的梯形构造特征,建筑给人产生一种高耸、坚固和稳重的视觉心理效果。建筑背阳面除顶部女儿墙外,通体为白色,表面平整,无构造性装饰,显得简洁而有力度。为增加房屋的采光和采暖能力,建筑向阳面从二层开始,等距设置窗户,门楣和窗楣的构造大致相同,均突出于墙体,结构复杂,其装饰性构造多达4-5层,逐层内收至门头或窗头,第一层有6-8根突出墙体,半径约8cm左右的短椽,外挑的飞子木端头被处理成白色,第二层是与墙体平行的承重枕梁,突出墙体约8-10cm左右,第三层与第一层构造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突出的飞子木被处理成向下内收的斜面,第四至第五层采用雕花与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向内延续至门框和窗框的边缘。建筑向阳处墙面被门窗等距分割,突出墙体的门楣和窗楣为单调平直的墙体增加了凹凸和化,使平整的外墙体产生丰富的次变化,构成建筑主立面的视觉重点。简洁、厚重的白藏房犹如镶嵌在绿色或金色田园中的白色珍珠,给淡雅、纯净的田园增添了清新迷人的韵味。远观乡城白i房,建筑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简洁明快的视觉特征,近观则显现出坚实、厚重的效果,触摸之则让人感受到古朴和自然的韵味。在白藏房的不同外立面,呈现出繁简节奏性变化的装饰效果,背阳面装饰简洁整体,向阳面层次变化丰富,使乡城白i房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厚重又不失灵动的视觉心理感受。
三、神圣与世俗并存的室内装饰
乡城藏民多为几代同堂的大家族聚居的生活方式,白i房是乡城藏民的家族传承关系的具体体现,在房主几代人共同参与和不断建设下,历经数年方能建成。白藏房外观简洁大气,内部装饰则华丽繁复。房屋第一层主要作为储物间和关放牲畜使用,在政府的引导下,乡城藏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村落民居建设实现了人畜分离。第二层为主要生活区,起居、厨房、客厅和经堂(佛堂)(见图3)均分布与此,经堂位置上方为平台,为表达对佛祖的尊崇,其上不再修筑房屋,三层为卧室分布区,四层作为家庭粮食储藏区,屋顶平台兼做粮食晒场。
(一)厨房与客厅装饰
白藏房中厨房与客厅是仅次于经堂的重要区域,二层的厨房和客厅采用厨客一体的开敞式布局,客厅区域沿墙布置藏式橱柜和碗柜,用作厨具、炊具和食品等的放置,柜体多为松木制成,沿整面墙布置,上至屋顶,其上有融合了纳西族、汉族以及蒙古族的泥塑、木雕和彩绘艺术,内容多为龙凤、孔雀、牡丹和八宝吉祥图案,柜前布置有座椅和茶桌,其上放置着绣有各种吉祥花卉和瑞兽的坐垫。藏民喜爱洁净,水缸柜是乡城白藏房每家每户必备的生活设施,其布置和装饰是白藏房的一大特色,水缸柜位于厨房区域靠近灶神供奉的位置,上面一般放置有3-5个大号的铜制水缸,储存着藏民从清澈的山涧中打来的山泉水。乡城藏民有供奉灶神的习俗,紧挨灶台区域的整个墙面供奉灶神神位,乡城藏民利用泥土的阻燃性和可塑性,塑制出形态各异的灶神图腾,为避免生活油烟的污损,泥塑表面通体被处理为黑色,灶神形象因各家喜好差异而存在不同,主体一般塑制有八宝吉祥、财神爷和长寿佛之类的神像。乡城白藏房中灶神供奉的独特性在于乡城的敬猫习俗,各家各户的灶神供奉中必然会有猫的形象。相传乡城曾受鼠害侵扰,老鼠肆虐,盗粮啃经,民众不堪其扰,由于百姓信奉佛教不愿杀生,特地从印度请来猫神灭鼠护教,猫也因此被看作高僧大德的转世化身,受到家家户户的供奉。白藏房建筑外立面的牦牛装饰和厨房内的猫神敬奉,其实质都属于原始图腾崇拜的范畴,乡城民众将原始图腾崇拜融合到藏传佛教之中,体现了乡城藏民文化的包容性,也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民俗文化内涵。
(二)经堂装饰
藏传佛教在藏区有着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乡城白藏房中都设有经堂,且处于建筑的核心位置,白藏房的经堂布置和装饰在藏区极具代表性。白i房中经堂有“三最”,经堂的窗户面积是建筑中最大的,其装饰是最为精美和奢华的,在建筑中的地位是最为神圣的。经堂装饰以黄色和橙色为主,佛龛区域使用木刻、镂雕和彩绘等手法进行装饰。经堂的内部装饰呈现出华美庄重的特点,受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影响,经堂的布置格局与藏区寺庙的布置极为相识,使用层次分明的雕刻、泥塑、贴金、沥粉勾画和彩绘装饰,烘托出神圣而又富丽堂皇的气氛,主位面为佛龛的位置,佛龛中供奉有佛祖的塑像,佛龛左右则成排供奉有佛像或佛教法器。佛龛的装饰极尽奢华,以明亮的橙黄色为主色调,佛主的背后雕刻有狮虎、鹏鸟、护法金刚和八宝吉祥等,佛龛前的屏风上均镂雕有盘龙、莲花等佛教祥瑞,通过复杂的卷草纹连接在一起,最前端的供桌上敬放有活佛的相框、香烛和酥油茶等。经堂内部的立柱均采用木雕彩绘装饰,柱头部分雕刻有繁复的云纹和龙纹,四面的墙壁均绘制有佛教题材的壁画,或层层叠叠挂上密集的唐卡。乡城白i房的室内装饰,体现了藏民对佛教无限虔诚的信仰,通过繁复的装饰手段,提升了室内空间的观赏性,营造出热烈而神圣的环境氛围,体现了藏族民俗文化极强的可感知性。
四、结论
乡城白i房的构造和装饰体现了世俗与宗教的紧密结合,合理利用建筑外观布局、装饰色彩设置和室内的布置陈设,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的装饰风格,弘扬本民族宗教和文化习俗,通过借鉴融合其他民族艺术表现手法,形成兼容并包的建筑装饰方法和技巧,彰显出白藏房特有的地域文化气质。首先是应对恶劣自然环境的智慧和有限资源的科学利用。乡城白i房为适应高寒气候,对建筑外观进行了针对性改造,厚实的夯土外墙和向阳开窗的设计,可有效抵御寒冷气流,增加室内采光和采暖效果,藏民利用建筑外墙的构造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装饰,形成强烈的对比装饰效果。通过学习汉族地区夯土墙体的筑造技术,有效解决了乡城本地建筑石材不足的弊端。为保护夯土墙体,提升建筑防雨防晒能力,利用乡城地区特有的白色“嘎土”涂淋外墙面,形成建筑整齐统一的色彩,在高原地区碧空白云的背景中,白i房在明亮的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仿如人间仙境。其次是体现了宗教寺庙文化向世俗的延伸,乡城白i房的室内外布局和装饰均与当地的寺庙相似,形成体系化的建筑装饰规则。白藏房的女儿墙、门窗的装饰多以红、橙、黄色为主的装饰色调,装饰元素也多使用的是藏传佛教的标志性图形和纹样,形成家与庙一体的地域装饰文化传统,体现了乡城藏民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是建筑构造和装饰形式的多元融合,乡城白藏房在结构上受南方民族干栏式建筑的影响,融合了藏式原有的井干式结构、碉房造型以及汉族擅长的土筑墙体技艺,形成了独特的土木碉房建筑③。房屋装饰在体现自身特色的同时,巧妙地融合了纳西族、汉族以及蒙古族的泥塑、木雕和彩绘艺术。白藏房是乡城藏族人民在适应自然气候、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智慧创造的产物,他们以白藏房为载体,将物质生活与精神信仰有机结合,通过建筑装饰将宗教信仰、生产生活和审美观念予以集中呈现,构成乡城白藏房外简内繁,庄重而不失灵动,神圣与世俗共存的民居装饰风格,赋予了乡城白i房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
注释:
①乡城县志编撰委员会.乡城县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9.
②白小梅等编.“乡城三绝”之一白色藏房[J].四川旅游(乡城专刊),2017:34.
③蔡光洁.甘孜州乡城传统藏式民居的艺术特点[J].艺术探索,2010(4):40.
宋来福 刘邦春 黄康亚 常熟理工学院纺织服装与设计学院 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