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美学视角下的建筑艺术表现力分析
摘要:
本文我将会围绕建筑艺术及其常用表现手段和在以结构形态视角作为建筑艺术表现创作的出发点的问题,重点从建筑艺术的结构合理性和结构形态的艺术表现力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结构美学;美学视角;建筑艺术表现力;建筑设计
一、建筑艺术及其常用表现手段
艺术是人们对完美事物的精神追求,我们通常将具有一定表现力的事物称作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建筑的本质也在发生着概念上的转变,建筑逐步地成为和艺术相关的产物。并且和绘画、雕刻、音乐等其他种类的艺术形式还有着些许的不同,建筑艺术被称作是一种综合性要求非常强的艺术种类。而且建筑师在考虑这些艺术因素的同时还要考虑建筑的使用功能、防火材料、城市整体规划等实用因素,还要包括对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可行性等因素的考虑。现在人们对建筑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建筑的艺术表现风格现在越来越多元化。一个成功的建筑作品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的表现手段做到对自身艺术性的表达,常见的表达手段主要有穿脆性表现和复杂性表现两种。纯粹性表现手段又具体包括建筑物的结构形态设计、色彩和材料质地的选择、空间格局的安排等,而复杂性表现还可以通过别的表现手段展现,具体是通过文化和语言手段的表现、听觉、味觉和嗅觉的运用等方法来提升建筑艺术的表现魅力。
二、以结构形态视角作为建筑艺术表现创作的出发点
1.建筑艺术的结构合理性
许多人对建筑艺术给人的美感认识比较浅,认为建筑的美感是建立在虚无缥缈的氛围中的,而实质上建筑美感是需要一定的科学原理来支撑的。这个科学原理就是我们的专业术语中讲到的建筑艺术的表现力,而其内在都是蕴含在其结构合理性中的。
(一)稳定性。人们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受力方面是比较熟知的,但是建筑结构形态整体画面中呈现出的稳定性在理想建筑艺术效果的确定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如十二至十五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哥特式教堂,专家就是通过结构形态的塑造来营造那些均衡的氛围,使得人们在走进哥特教堂的时候能够体会到空间宏伟感觉对稳定性的展现。
(二)比例感。建筑美学规律的一个重要属性之一便是比例感,此属性在结构形态的构成中被体现的最多,在建筑中合理的比例感是建筑美呈现不可或缺的因子之一,一旦建筑失去所谓的比例,任何的弥补措施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建筑艺术家们从来不吝啬对建筑比例感的追求。希腊的维纳斯、埃及的胡夫金字塔、雅典的帕提农神殿等等,都将建筑艺术的比例感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些成功的建筑也全面地向世人展现了适当的比例关系是带来整体形态统一性和协调性的重要因素。
(三)力学支撑。富有表现力的结构形态是合理的力学规律的外在表现,我们如果能够将基本力学规律成功地作为建筑形态的构思支撑,我们最终想要给世人建筑视觉上的极大冲击的目的就会自然达成,其中弯矩的计算可以说是结构构思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除此之外,在结构构思中对于结构形态弯矩图及其含义的推理和判断对我们形成建筑美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现在的电视塔和大跨度屋面结构和桥梁等中,力学支撑应用的较多,而且最终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合理的结构是建筑整体形态得体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某些层面上讲,结构的合理性是建筑艺术表现的必要条件,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2.结构形态的艺术表现力
随着人们对建筑艺术了解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建筑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原有的建筑结构框架反而要比装修过的建筑看上去漂亮,这种情况虽然不能说是普遍存在,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也绝不是偶然。同时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建筑结构形态本身是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的。
(一)科学美与内在美。平衡、稳定、强度与刚度是建筑结构形态的四个最基本的内在要求,我们在建筑外形的展现中如果能够将这四个要求展示的淋漓尽致,这边是对科学最大的尊重。科学美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分为刚度之美、平衡之美、强度之美和稳定之美也可以分为内在的理性美和逻辑美,在建筑结构中其内在美和科学美是相互对应的关系。很多的建筑师在构思过程中以结构的科学性为前提采用常规的形态去追逐建筑非凡的艺术效果,这也是对科学技术合理性的反应方式之一。
(二)形态美与外在美。建筑结构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外在美可以分为整体美和细部美两种,因为如果不以装饰和材料性能为研究对象的前提下,结构形态就完全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由点、线、面、体而形成的单纯、抽象、纯粹的几何体。结构的形态美问题也可以看做是这些组成元素的美学问题。其中细部的组织排列构成整体,在组织的过程中形成韵律和节奏,有序和统一。
(三)感觉美与心理美。人们的知觉和心理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视觉的冲击,建筑结构形态的外在美可以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这种知觉心理所引起的感受就是我们所说的感觉美。感觉美主要来源于人们从结构形态中所获得的中心感、方向感和领域感,大到建筑的整体形态,小到一个形态构件都会引起人的心理共鸣。
参考文献
[1]亚瑟•叔本华,张弈译.人生之路如何走过:叔本华随笔[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布正伟.结构构思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严钧,汤亮,托马斯•特尔福德.从建筑师到工程师[J].建筑师,2006(02):31-32.
作者:杨志 单位:邯郸市爱民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