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建筑论文 > 建筑艺术论文 > 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茶道文化

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茶道文化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7-08 01:18:00人气:687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茶不但对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并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在茶文化广泛推广的今天,茶道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之间的融合也越来越明显,建筑设计被视为是一个载体,对我国古老的茶道文化进行弘扬与传播。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与我国茶道文化二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基于此,本文首先对中国的茶道文化进行简要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对中国茶道文化的传承,以此来促进我国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关键词:现代建筑;艺术设计;茶道文化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飞速发展,对建筑艺术设计理念进行不断创新与完善成为了诸多建筑设计师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茶道文化作为我国一项古老的文化,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茶道文化中包含了“静”、“和”、“怡”、“真”四大理念,是茶道文化的核心,也是茶道文化的灵魂。将上述4种理念融合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不仅可以向人们展示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推动建筑行业的长足发展,而且对我国茶道文化的传承也具有现实意义。

1中国茶道文化

中国的茶道文化发展至今,其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即饮茶之道、饮茶修道和饮茶即道。将上述三个方面有机结合就是中国茶道文化的概念。接下来,笔者就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1.1中国茶道:饮茶之道中国茶道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唐代中期,作为茶道的鼻祖,陆羽将品茶视为一门艺术,无论从选水、鉴茶,还是从烹煮、品饮,每一环节都要有相应的礼法。中国茶道即“饮茶之道”,即是饮茶艺术。中国的“饮茶之道”,除了在陆羽《茶经》中有所记载之外,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明代钱椿年的《茶谱》、朱权的《茶谱》、许次纾的《茶疏》、张源的《茶录》等对中国茶道文化都有或多或少的涉及。从古至今,中国茶道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尤其是在今天的福建地区和广东地区,更是中国“饮茶之道”传承的代表。由此可见,饮茶之道简单地说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在饮茶过程中加入诗文、书画、建筑等元素,可以将饮茶从生活物质的层面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

1.2中国茶道:饮茶修道有关“茶道”最早的记录是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皎然认为:喝茶不仅可以使人清醒,而且还能够消除烦恼,更深地领悟生活的真谛。随后,唐代诗人卢仝、钱起、温庭筠也纷纷在诗词中论述茶道。发展到唐代末期,茶道的影响力已然十分广泛,刘贞亮倡茶有“十德”之说,“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其,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除此之外,刘贞亮认为,饮茶不仅可以满足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而且还能够培养恭敬、仁爱的优良品质。从上述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饮茶能恭敬有礼、能洗尽尘心,同时也能够得道全真。因此,中国茶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饮茶修道”。

1.3中国茶道:饮茶即道“饮茶即道”,这也是中国茶道文化的重要内容。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不离于日常生活。因此,修道不需要刻意为之,只需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其自然,自然的生活,自然的做事,穿衣吃饭、煎茶饮茶,道在其中,不修而修。“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文化的最高要求,是饮茶者追求的最高境界。达到这一境界之后,饮茶就不会拘泥于繁琐的程序和礼法,而是随心所欲,追求心灵的宁静和雅致,贵在简单、朴素。通过对中国茶道文化的介绍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和饮茶即道三者的有效结合。其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进一步深入探讨我们就会发现,中国茶道除了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外,还融合了哲学、美学、艺术和宗教,形成了我国传统的茶文化。

2现代建筑艺术设计对中国茶道文化的传承

建筑设计和茶道文化虽然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间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有着共同的追求―――“真”。这里所说的“真”除了真实的含义之外,还包含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中国茶道文化历史悠久,在发展中也引起了社会各领域的高度重视,对茶文化的传承也体现在各个领域中。接下来笔者就简单介绍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对中国茶道文化的传承,以此来更好的促进茶道文化的推广。

2.1中国茶道文化中的“静”是做好建筑设计的基础

设计灵感是建筑艺术设计的基础,只有静下心思考,以平静的心感受生活、感知世界,才会有更美好的事物闪现,然后将其融入到建筑设计中,赋予建筑物感染力和生命力。中国茶道中所蕴含的“静”是一种神秘的想象,是品茶人的心灵感受,这点与现代建筑艺术设计相契合,设计同样是一种想象,需要设计者将诸多元素有效融合,通过丰富的形式表现出来。然而就目前大多数建筑艺术设计的现状来看,设计者只注重设计任务的完成,却忽略了设计中应有的灵魂和生命力。对于建筑艺术设计而言,理性的思考固然重要,它可以为建筑设计作品搭好骨架,但若缺少了感性的元素,就会让作品失去灵魂,违背了现代建筑艺术设计的根本理念。因此,只有将理性和感性有效融合,才能够设计出优秀的作品。作为中国茶道文化的思想核心,“静”是茶道的灵魂,这种“静”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成为了一名优秀建筑设计者必须经历的心灵感受。如果我们将建筑设计视为一门艺术,“静”就是设计者在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颗浮华躁动的心是不会有好作品出现的,只有拥有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才能够使精神在虚静中得到升华。继而设计出更好的建筑作品。

2.2中国茶道文化中的“和”是建筑设计者需具有的一种境界

“和”是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和佛家学说所共有的哲学理念,所谓“和”,主要指的是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中国茶道中的“和”,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作为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从道家“和”的哲学思想来看,人与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一体的,应具有亲和感。所以说,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在对作品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中应力求将现代技术与当地文化传统进行有效结合,并且要融入大自然的各类元素。实践证明,风土、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可以使建筑在形式上顺应大自然的特征,让建筑作品更具深度,同时,感情的投入还能够赋予建筑作品灵魂,使其更具观赏价值。然而就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筑设计的现状来看,感情冲击在设计理念中逐渐被磨灭,使建筑设计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由此可见,对于现代建筑艺术设计而言,“和”在设计理念中的体现非常重要,设计者必须重视该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以此来提高建筑设计的艺术水平。

2.3中国茶道文化中的“怡”是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身心的升华

在中国茶道文化中,“怡”为愉悦之意,是饮茶人在饮茶过程中身和心得到的享受。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将“怡”的理念融入其中,可以增强建筑设计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它心脏的跳动,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冰冷、凝重。在过去的时间里,为了可以设计出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建筑作品,设计师往往会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将大自然中的各类因素融入到设计中,这种融合可以使设计师感到快乐,同时也可以完成设计作品,为人们呈现不同风格的建筑,向人们传达着不同的信息。所以,为了使现代建筑设计更具艺术魅力,设计师应该在保留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加入更多新鲜的元素,让建筑整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在建筑设计中感觉到“怡”。目前,很多建筑师认为,日本的传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然元素的利用。在建筑艺术设计中,设计师不应支配或破坏房屋周围的环境,而应该尊重环境,呵护自然环境。

2.4中国茶道文化中的“真”是建筑设计的极致追求

作为中国茶道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真”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也十分明显。所谓“真”,主要指的是对感情和天性的释放,用心去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如果说生活是一门艺术,那么居住就是此项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道文化中的“真”在现在建筑设计中主要表现为对“绿色”的向往,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生态建筑”成为了大部分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所谓“生态建筑”,主要是在建筑设计中,尽可能降低工程建设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给予环境最大的保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很多建筑设计师在开展设计活动的时候,都会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尽可能选用当地材料,使建筑与自然之间可以做到和谐共存。“生态建筑”的优势还在于对社会功能的改善,在“生态建筑”理念驱使下,人都会向往与自然静谧相伴,享受生活。曾有位奥地利艺术家说过:通过向自然学习借助艺术及设计的力量,建筑会开始说话,它们将说一种和人类沟通的语言。我想,这是一个虔诚的愿望,也正是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所追求的“真”。

3结语

综上所述,“静”、“和”、“怡”、“真”是我国茶道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茶文化的灵魂。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现代建筑艺术设计对中国茶道文化的传承越来越明显。建筑工程的艺术设计过程就好像品茶的流程,需要用心去体会其中深幽旷远的意境。在建筑设计理念中融入茶道文化的内涵,可以赋予建筑生活力和灵魂,更好地展示建筑艺术设计的观赏性和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路晓峰.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与中国茶道共同的心灵宗教[J].现代装饰:理论,2011(5):64-65.

[2]王梅欢.赣南燕翼围的建筑文化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2.

[3]李旭.中国当代建筑艺术设计文化传承辨析[J].美术观察,2014(10):126-127.

[4]石晓梅,孙俊桥.谈中国古门楼建筑之门庭空间[J].中华民居,2011(6).

[5]刘德来.民族性特征在现代建筑中的表达[J].大家,2011(15):39-40.

作者:唐壮鹏 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