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建筑论文 > 建筑艺术论文 > 官式建筑论文:嘉应观的建筑特征研讨

官式建筑论文:嘉应观的建筑特征研讨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10-12 07:59:00人气:373

本文作者:刘红娟、王东涛 单位: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嘉应观山门构件数据分析

山门是嘉应观建筑群体的开端,也是建筑序列的开始。山门明间面阔3.70m,东西次间面阔为3.585m,通面阔为10.870m,通进深5.540m,梁架为五架梁抬梁式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前后檐檐柱柱高为4.750m,斗拱高:0.7m;五踩重昂斗拱的斗口为60mm,屋顶部覆盖蓝色琉璃瓦,檐下为五踩重昂斗拱,用材甚小,玲珑别致。外檐木质上均有彩绘,笔调明朗,色彩鲜艳。门前门牌上书有“敕建嘉应观”五个大字,为雍正皇帝手书圣旨。

梁思成先生的《清式营造则例》总结的清《工程工部做法》的做法和数据,其用材的比例规定:柱高(到挑檐檩下皮)与柱径的比例为:3∶35,山门檐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2∶35;则例中五架梁的高厚比:7∶5.6,山门五架梁高厚比为:21∶17;则例中三架梁的高厚比:2∶3,山门三架梁高厚比为:1∶1;则例中大额枋高厚比:5∶4,山门大额枋的高厚比为:17∶10;则例中平板枋宽高比:3.5∶2,山门平板枋高厚比为:31∶24;则例中脊檩直径为:4斗口~4.5斗口,山门脊檩直径为:4.5斗口;则例中随脊檩垫板宽厚比为:4∶1,山门随脊檩垫板的宽厚比:5∶2(见表1)。则例中随脊檩枋高厚比为1.2∶1,山门随脊檩枋的高厚比为:21∶13;则例中上金檩直径:4斗口~4.5斗口,山门金檩直径为:4.5斗口;则例中随上金垫板宽厚比:4∶1,山门随上金檩垫板宽厚比为:21∶13;则例中随下金檩枋宽厚比:1.2∶1,山门随金檩枋的宽厚比约:1.4∶1;则例中下金檩直径:4斗口~4.5斗口,则例中挑檐檩为3斗口,山门挑檐檩约为3斗口。表1中数据表明:山门的檐柱径偏小,金柱无法测量到,在此就不做比较,和清则例中的尺寸相比偏大的构件有:五架梁金檩枋、大额枋、金檩垫板,较清则例中尺寸较小的有:檐柱、三架梁、脊檩枋、平板枋、脊檩垫板。完全符合清则例中尺寸的规定的有:脊檩、金檩、正心檩、挑檐檩。由此可以看出嘉应观山门的用材的不规则性。

屋面檐步架的举折为0.567,脊步架的举折为0.673,清代“官式”建筑常用举架有五举、六五举、七五举、九举等,清式建筑的檐步(廊步)一般定为“五举拿头”,山门的檐步架介于五五举和六举之间,脊步架介于六五举和七举之间,远远小于九举,屋面曲线缓而优美(见表2)。

嘉应观中大殿构件分析

中大殿位于嘉应观的第二进院落,也是整个寺观建筑的高潮部分,中大殿面阔七间,明间面阔:4.20m;次间面阔:3.88m,稍间面阔:3.24m。通进深:10.42m。斗拱通高:0.845m;檐柱高(到挑檐檩下皮):5.665m,梁架为七架抬梁式梁重檐歇山(见图1~图3)。

根据梁思成先生的《清式营造则例》总结的清《工程工部做法》的做法和数据,其用材的比例规定:柱高(到挑檐檩下皮)与柱径的比例为:3∶35,中大殿檐柱高与柱径的比例约为2∶29;则例中七架梁高厚比为:8.4∶7,中大殿七架梁高厚比为:28∶23;则例中五架梁的高厚比7∶5.6,中大殿五架梁高厚比为:23∶18;则例中三架梁的高厚比:2∶3,中大殿三架梁高厚比为:7∶8;则例中大额枋高厚比:5∶4,中大殿大额枋高厚比为:43∶32;则例中平板枋宽高比:3.5∶2,中大殿平板枋高厚比为:5∶3;则例中脊檩直径为:4斗口~4.5斗口,中大殿脊檩直径4.5斗口;则例中随脊檩垫板宽厚比为:4∶1,中大殿随脊檩垫板的宽厚比为:8∶3;则例中随脊檩枋高厚比为1.2∶1,中大殿随脊檩枋的高厚比:5∶4;则例中上金檩直径:4斗口~4.5斗口,中大殿上金檩直径为:4.0斗口;则例中随上金垫板宽厚比:4∶1,中大殿随上金檩垫板宽厚比约:3∶1;则例中随上金檩枋宽厚比:1.2∶1;则例中下金檩直径:4斗口~4.5斗口,中大殿下金檩直径约为:3.8斗口;则例中随下金檩垫板宽厚比:4∶1,中大殿随下金檩垫板宽厚比:11∶3;则例中随下金檩枋宽厚比:1.2∶1,中大殿随下金檩枋的宽厚比为:17∶13;则例中挑檐檩为3斗口,中大殿挑檐檩约为3斗口。表3中数据表明中大殿构件与清“官式”相比较小的构件除了脊檩、上金檩、正心檩、挑檐檩几个檩构件符合清“官式”做法外,其余构件都要小于清“官式”的做法的。

屋面的举折檐步为:0.555,金步为:0.678,脊步为:0.858,清代“官式”建筑常用举架有五举、六五举、七五举、九举等,清式建筑的檐步(廊步)一般为“五举拿头”。中大殿的屋面举折很接近“官式”,屋面曲线缓而优美(见表4)。

结语

根据以上数据的对比分析:武陟嘉应观山门和中大殿两座建筑构件的尺寸等于清《工部工程做法》的规定有:山门脊檩、金檩的直径和中大殿的脊檩、上金檩直径是严格遵循《工部工程做法》的。与《工部工程做法》的尺寸相差相对较大的有:随脊檩垫板宽厚比为:4∶1;山门随脊檩垫板的宽厚比:5∶4;随脊檩枋高厚比为1.2∶1;山门随脊檩枋的高厚比为:21∶13,其余的结构构件尺寸或略大于或略小于《工部工程做法》的尺寸。

构件本身的尺寸:中大殿构件与清“官式”相比较小的构件除了脊檩、上金檩、正心檩、挑檐檩几个檩构件符合清“官式”做法外,其余构件都要小于清“官式”的做法的。山门的檐柱径偏小,金柱无法测量到,在此就不做比较,和清则例中的尺寸相比偏大的构件有:五架梁金檩枋、大额枋、金檩垫板,较则例中尺寸较小的有:檐柱、三架梁、脊檩枋、平板枋、脊檩垫板。完全符合清则例中尺寸的规定的有:脊檩、金檩、正心檩、挑檐檩。由此可以看出嘉应观中大殿的用材的不规则性。

屋面曲线山门的檐步架介于五五举和六举之间,脊步架介于六五举和七举之间,远远小于九举,而中大殿的屋面举折很接近“官式”,但屋面曲线处理的却线缓而优美,造成这样的原因有:1)结构木构件由于年久受潮等原因导致构件变形,在测量的过程中有失误致使尺寸有变化。2)即使是统一思想指导的“官式”建筑,在地方的传承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多元性和地方性的各种可能。在同一座建筑中斗拱的高度与檐柱高比在各个时期由于斗拱结构受力的退化而变化的。嘉应观山门的斗拱与檐柱的比约为16%,中大殿的斗拱高度与檐柱的比约为:15%。这个比例“唐代为40%~50%,宋、金时期约为30%,元代为25%,明代则减为20%,清代故宫太和殿斗拱高度为檐柱高的12%”[3],用这个比例来衡量建筑的年代,这是很接近清“官式”建筑的。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