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建筑艺术论文
一、侗族建筑的装饰艺术
无论从艺术、美学或者历史学角度来看侗族传统建筑都有着非必须常的价值。长期以来侗族人民临水而居,限制于湘、桂、滇交界地区发展,由于其封闭的地理位置及优美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侗族建筑即雄伟又自然婉约的独特艺术特点。
1.绘画
侗族建筑绘画是侗族建筑装饰的杰出代表,其起源已不可考,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殿式彩绘、苏式彩绘大有不同,其性质更加倾向生活化,而不像传统建筑中大面积的运用寓意绘画,但不可否认,侗族建筑绘画使建筑的形式和内容得到了更加完美的结合与统一,彰显了民族特色。侗族建筑的绘画主要绘制于鼓楼及风雨桥的枋及下垂檐板上,题材多生活场景、英雄事迹、历史典故、重大节日、虫鱼花鸟、吉祥纹样、瑞兽、诗词、山水等,笔触细腻生动,与汉族绘画风格迥异,并且,由于侗族建筑绘画艺术时间及空间的延续性,所以侗族的建筑也被戏称为侗族历史的大百科全书,拥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图1建筑绘画之瑞兽(贵•地坪风雨桥)图2建筑绘画之民族活动(贵•地坪风雨桥)
2.木雕
侗族建筑的木雕装饰主要有浮雕、立雕,与侗族建筑的木构件相结合,凸显了民族特色,题材主要吉祥图案及立体吉祥构建,如,浮雕纹样:缠枝纹、回形纹、瑞兽纹、三鱼共首纹、金钱纹等;立体吉祥饰件:吊柱的灯笼雕刻、莲花雕刻等,雕刻精细美观,繁而不杂,体现了侗族人民装饰的高超技艺。值得一提,侗族建筑的木雕装饰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有类似之处,但又有些不同。如图3中,侗族木构件将斗拱、雀替合二为一形成侗族建筑中特有的“挑手”,以承托枋,并在其上雕刻缠枝花纹、如意云雷纹、如意莲花、鱼头衔象鼻图案等,既起到装饰作用也表达出了侗族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3.屋顶装饰
侗族建筑另一显著的装饰特点是建筑屋顶的飞檐翘角、少量的雕塑装饰及象形图案装饰。侗族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屋面“象形图案”的装饰,如以瓦片堆叠的金钱图形、五星装饰、牛角形装饰图案及浮雕的葫芦图形、云雷纹及鱼形图案等,有祈求平安、富贵吉祥的含义,这是传统建筑中不曾出现的。另外,侗族的雕塑装饰与中国传统建筑也有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雕塑的题材及装饰位置,其雕塑装饰除传统的珍禽瑞兽外,还有石狗及人物塑像等,装饰部位大多放在屋顶前檐正中或者屋脊正中,有镇宅辟邪,祈求福佑的寓意,与传统建筑中的脊兽装饰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侗族建筑由于受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继承了“五脊”而放弃了“六兽”,并从中国传统建筑的飞檐中发展出了独特的翘角,题材多为凤凰、公鸡、龙等祥瑞禽兽,一兽或一禽作为整个翘角装饰,线条流畅飘逸,比之传统建筑中的飞檐更为简洁优美。
4.吊柱及檐下挑梁
侗族民居作为地域性建筑,具有两个独有的装饰构建,吊柱和梁下挑檐。侗族民居为增加地坪上的使用面积,上层建筑经常出挑,外挑柱子通过“穿斗”的咬接与梁相连,外挑柱向下延伸一段,就叫吊柱。吊柱柱头往往加工形成莲花及灯笼形图案等,与北方四合院的垂莲柱相似,但功能及位置不同。由于南方多雨,晴天又晒的场地关系,所以屋顶通常在檐下立柱向外挑梁,梁上设檩,檐下挑梁飘逸自然,不仅加大的坡屋顶也方便排雨、避雨及防晒,是侗族民居的一大特色。
二、侗族建筑的艺术特点
艺术是文化、观念及民族特性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通过对其所蕴含的文化、观念及民族性进行详细的解读,才能了解其建筑所展现的艺术特点。通过梳理侗族的发展历史,发现侗族在发展过程中多少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其文化、艺术特点也反映出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1.侗族建筑蕴含着中国传统设计思想
侗族的建筑注重对自然环境的顺应及借用,具体来说,就是在营造之前或过程中对地理环境及气候情况的顺应,并在选址、建造、布局中借鉴自然,注重建筑与场地之间的关系,这与中国的传统观念不谋而合,在哲学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物为我用”的思想,其主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追求尊重自然又赋予人工意匠的生态聚居空间的生活智慧。这从侗族建筑注重就地取材、崇尚自然,使建筑与环境完美融合,成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达到“依景建屋,屋复为景”的效果可以看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及演绎,不仅反映出侗族人民古老的生态观,也反映出侗族人民特有的审美观念。
2.以功能为主的楼体建筑布局
侗族民居的布置以功能性为主,空间的各部分根据使用功能依次进行布置,保证了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有序进行。由于长期居住在南方,受当地潮湿多雨及山地环境影响,其建筑多为干栏。但,如果说侗族的建筑形式是对自然环境或者客观条件的适应,那么平面布局则更多的反映了侗族人们对建筑实用性的追求。一楼架空,既可以有效适应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防潮避雨,防蛇鼠虫蚁等,更方便了居住者日常杂物的储藏及牲畜的圈养。二楼厅堂的布置,上楼后进入厅堂,这里是侗族人民待客、聚餐与家庭生活的主要场所,围绕厅堂一次布置厨房、居住区和储物间等。其中火塘、厨房的布置更是体现功能需求,由于南方的湿气较重,炊事产生烟尘不易扩散的原因,侗族的火塘以及厨房不会布置在一楼。
3.体现了整体美与局部美的统一
侗族建筑在大的环境观念下,以不破坏自然美为前提,并结合自身文化特点及民族性,对建筑做出了适当的修整,遵从大的建造背景下充分发挥建筑的灵活个性,体现了整体美与局部美相统一的辩证哲学观。侗族的建筑布局始终遵循着在保持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建筑单体个性的原则。侗族的建筑朴实自然,在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侗族的建筑充分发挥着具有本民族的装饰特色,使得建筑不会使得环境过于沉闷,首先,侗族各居户的建筑根据环境及需求进行不同的功能平面布局,这样民居从外形就出现了差别,如,布局中派生出的L形、凸形和凹形等;其次,侗族建筑吊柱的雕花,翘檐的雕塑装饰以及建筑枋或檐板下的彩绘,根据侗族村寨的环境及建筑所属人的喜好选用不同的纹样及色彩效果,这样即做到了融于自然环境也彰显了侗族独有的文化艺术气息。
三、侗族建筑的审美特征
侗族建筑审美特征的形成与侗族则在特定历史中文化背景和民众审美有着巨大的关系。纵观侗族建筑的发展历史,其与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轨迹相一致,无论是从选材还是架构形式上,两种建筑发展步调惊人的相似,所以侗族建筑必然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审美观的影响。
1.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以中心为尊的观念
侗族的建筑无论是在单体建筑布局中还是在整个村寨的平面布局中都遵循着以中心为尊的原则。在桂北三江侗族的建筑中,一般建筑的中心位于二楼的大厅,这里是家庭会客、祭祀以及做饭、会餐的重要场所,其它屋于二楼的大厅,这里是家庭会客、祭祀以及做饭、会餐的重要场所,其它屋子的布局一般都围绕大厅展开。在村寨平面布局中更为明显,布局方式是以鼓楼为中心向外进行发散网状模式,成“众星拱月”状,据相关学者考察,这与侗族人民以血缘为单位,以鼓楼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鼓楼是侗族人民日常活动、唱歌、聚会处理族内事物的重要场所,在侗族人民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以村寨为单位,越靠近鼓楼的地方,在村寨中的辈分越高,并且在村寨的活动中只有辈分最高或德高望重的人才可以召集大家在鼓楼聚会。
2.侗族民居寻求曲径通幽的审美意境
建筑的意境美来源于建筑实体或建筑空间。侗语云:“高山瑶,矮山苗,汉人住平地,侗家居河槽”,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传统的审美观,使侗族人民崇尚自然,以质朴、古拙的自然美为美。在调查中侗族因场地关系很少有庞大举架的建筑,在有限的土地中侗族人民好像在建筑实体上很难达到建筑实体美的审美效果,但,这一方面的缺陷却也成全了侗族建筑另一种“百转千回”、“曲径通幽”的特殊效果。侗族的建筑由于山地地形特点无法像平原那样进行群体综合式布局,通常是从山下根据需求依次兴建,石板铺路或者开山修筑台阶,道路曲折幽深,加上街道两旁建立的干栏建筑及自然风景,仿佛步入画境,给人以诗歌及绘画的意境享受。四、总结侗族人民常依山傍水而居,其生活的地域环境及对大自然的崇拜特征,造就了侗族人民特有的建筑艺术及布局特征。干栏、鼓楼及风雨桥的建造布置,充分展现了人工艺术美与自然美和谐共存的可能性,通过对侗族建筑艺术特点和审美特征的分析,客观的反映出侗族村寨布局及建筑构造过程中天人合一、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设计理念,彰显了侗族独有文化观念及民族特性,无愧为世界瑰宝。
作者:马学旺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