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建筑论文 > 风土建筑论文 > 少数民族风土民居建筑美学探析

少数民族风土民居建筑美学探析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2-02-10 13:38:00人气:721

我国有着极其丰富的民居建筑遗产,各地都保存有能够体现当地少数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云南藏族分布于云南省西北部,由于地处滇、藏、川交界区,其地理位置特殊,加之区域内少数民族众多,在多元民族文化交汇的背景下,云南藏族风土民居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及独具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但随着现代建筑材料及技术手段的多样化,云南藏族风土民居建筑特色有逐渐同化的趋势[1-4]。在既有文献资料中,有关藏族民居的艺术特征、建筑类型、构造建材、生态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有关其建筑特点成因分析及建筑美学内涵层面的研究较少,因此对云南藏族风土民居建筑美学内涵及特点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云南藏族风土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结合自然环境和人文等多个角度,探索云南藏族风土民居的建筑美学内涵,掌握其建筑特点及民族特色,从而为云南藏族风土民居的更新与发展提供有力参考。

一、云南藏族风土民居建筑的基本特点及形成原因

碉房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由于藏族历史上战乱频发且高原地区日照强,地势复杂多样,藏民为了抵御严寒与战争祸乱而形成碉房这一建筑形式。其外形粗犷稳固,多为土木或石木结构,层高低,门窗小,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具有坚实严密、楼脚整齐的特点。但由于云南地理环境多样、立体气候特征明显,不同地域的藏房建筑特点也有差异,主要有两种典型的形式:坡顶式碉房与平顶式碉房。坡顶式碉房多建在气温较低、地势较为平坦、高海拔的高寒山区,其是基于碉房建筑结构,顶建“人字形”坡面屋顶,多为二至三层(图1)。通常底层用作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二层以上是堂屋、卧室、经堂等日常生活功能区,经堂设置在房屋最高层,以示对神的尊重和崇拜,坡形屋顶与顶层之间的夹层空间用来储存粮草或晾晒肉制品。其“人字形”坡形屋顶不仅利于排雨排雪还可以起到保护房屋木结构的作用[1]。平顶式碉房多分布在干热少雨、日照充足的干热河谷区。平顶式碉房是在藏族传统碉房基础上根据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改建而来,相较于传统藏式碉房,其建筑形式更加轻巧,内部功能空间与坡顶式碉房基本一致,其屋顶呈阶梯状以层层递减的方式构建,下层屋顶形成上层露台,方便晾晒草料与粮食,以满足气候潮热的河谷地区对晾晒环境的需求[5](图2)。

二、云南藏族风土民居的建筑美学特点及文化内涵

(一)云南藏族风土民居建筑中的结构美

迪庆地处云南西北部高原,林木资源丰富,因此云南藏族风土民居主体结构多以木结构为主,再辅以夯土或砖石用作围护结构。其多以当地分布较多的云杉、冷杉、高山松等为主要用材树。围护结构的材料选择主要与建造地的条件有关,若是当地土质较好且便于取材则以夯土墙作为外墙围护,若是石材取材较为便利当地民居建筑就以木石结构为主。这种就地取材的方式使民居建筑并不是突兀独立地存在,而是整体结构根据地形改造,做到“顺势而为”,与当地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6]。其建筑属于简化的穿斗结构,将木料以穿斗式的建构方式,构成结构稳定的柱架网,柱起到分割空间及承重的作用。在建造时,先起台基,然后以夯土或石块筑好外墙,再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铺檩,檩上再铺设木板[7],这样就形成楼面层,如此将所有的构件进行连接,形成云南藏族风土民居建筑的整体结构框架,房屋的大小则是以木柱的多少来定,柱子越多则房子大,一般横向为4柱3间或5柱4间,进深为5柱4间。木柱与梁、檩、穿枋等构件组合不仅达起到承重的作用,还使整个建筑分区明确有序,从而使整个房屋的结构有一种交错韵律的美感(图3)。

(二)云南藏族风土民居建筑中的形式美

建筑给人的美感是在心理上和情绪上的某些反应,存在一定的规律。建筑物由墙、台基、门窗、屋顶等组成,这些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造型、色彩、质感,建筑的形式美法则是对这些构成要素的普遍规律进行表述。云南藏族风土民居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其装饰的形式上与色彩上[8]。云南藏族风土民居的外部装饰与色彩较为朴素,主要包括墙面和门窗装饰。外墙多为白色,白色在藏族的色彩观念中有着神圣、吉祥的寓意。门和窗的装饰相对丰富,主要体现门楣、窗楣和窗格上。窗楣一般做成短椽形式,层层叠压,向外突出,多为二至三层,有的保持原木色,有的会以蓝、绿、红、黄等颜色在椽面绘制花草、云纹、万字纹等图案装饰;门楣的装饰和色彩更加华丽一些,增加了飞檐、枋面等结构,其形式上基本与窗楣保持一致,但在装饰图案和色彩上有细微的差异,这样的设计使建筑不至于单调,增加其形式美感及韵律感(图4);窗格的装饰主要以几何纹样为主,或在此基础上加一些吉祥纹样、花纹等,并结合运用重复、对比、渐变等形式美法则,使窗在整体上显得朴素大方、民族气息浓厚(图5)。内部装饰色彩则十分华丽。室内的色彩以暖色调为主,内柱上描绘土红色或橘色,柱头上绘有花草纹装饰,室内墙壁上绘有各种吉祥图案,堂屋正前方墙壁上部的绘制内容以宗教故事为主,下部与四周墙壁的装饰内容则多为八吉祥图案,主色为暗红色、橘色,以绿色、蓝色、黄色、黑及少量金色搭配,经堂的装饰色彩较为富丽,用色上明度相对较高,以黄色、红色为主,色彩强调对比,以示庄严及对神佛的尊重。门廊处的雀替上有精美的雕刻作为装饰,雕刻内容多以龙头、鱼、莲花为主,枋面则多以黄、绿、蓝等颜色绘制植被、花草等图案(图6)。高明度的装饰色彩使内部空间充满热闹、喜庆的氛围,具有宗教色彩的装饰图案又增添了空间中的神秘感,原木色的雕刻装饰与家具使空间中多了一丝稳重与烟火气息。

(三)云南藏族风土民居建筑中的功能美

云南藏族风土民居不仅是一种提供人们日常居住生活的建筑物,也可说是“藏文化”实体化的表征,主要体现在其功能空间分布上。其功能区域的划分不仅合理,也贯穿了藏族的宗教信仰及传统民族文化。其空间序列没有严格的轴线,布局较为灵活自由,虽由于地理环境及建筑技术方式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制,但受到相同的“民族文化”影响,差异中仍包含相似、相同性。无论坡顶式碉房还是平顶式碉房,通常底层用作饲养牲畜,上层是经堂、堂屋、起居室等日常生活空间。经堂和堂屋作为整个民居建筑的核心空间,其他功能空间围绕这两个核心空间进行布局。不同点在于坡顶式碉房一般将堂屋与经堂设置在二层,三层平顶式碉房是二层堂屋及起居,最上层设置经堂。底层用来饲养牲畜保留了藏族传统的畜牧习惯;在顶层设置经堂是由于藏族对宗教信仰十分虔诚,所以藏民在自家设置经堂,以便平时祭拜,同时其也是重大节日或祭典法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设置在顶层是对神佛的尊重与崇敬,体现了一种“神至上”的宗教思想。堂屋空间是藏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用来待客、休息、餐厨等。堂屋中心位置立有粗大、装饰精美的中柱(又称神柱,图7),它在藏民心中有神圣的地位,是家庭实力与威望的体现;堂屋右侧是“水龛”,其雕刻的精美程度可与经堂媲美,内置一或两口水缸,水缸上方悬挂铜瓢、铜盆,它的数量体现一个家庭的财富实力(图8);堂屋的左侧是一排雕刻精细的原木橱柜,碗橱前是堂屋的火塘,火塘四周围绕着长凳(图9),上方墙壁上挂有唐卡装饰或作为一小型佛龛进行供奉。

三、结语

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体现,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云南藏族风土民居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藏族人民在长期探索中慢慢发展起来的,通过对云南藏族风土民居建筑的实地考察,基于云南藏族风土民居的地域性特点,通过对其形式美、结构美、功能美等方面的理论分析,探究云南藏族风土民居中的建筑美学观念与文化内涵,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云南藏族民居中蕴含了非常丰富、独特的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不仅是对云南藏族风土民居建筑美学思想的概括与总结,还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探究云南藏族风土民居建筑美学可以更好地阐释其建筑特点,其二,它对于藏族民居的形式、建筑结构、选材、色彩以及功能分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云南藏族风土民居更新与发展的同时,可以将建筑美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其中,从而使云南藏族风土民居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陈思 袁哲 强明礼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