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建筑论文 > 风土建筑论文 > 苗族建筑元素的构成分析

苗族建筑元素的构成分析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07-06 14:55:00人气:608

在贵州高原山高坡陡的环境下,如果还继续沿用底层全架空的干阑房,势必要占田地,苗族人民为了解决这一居住在山坡山的难题,采取了在斜坡上开挖部分的土石方、垫平房屋后部基地,然后用穿斗式木构架在前部作调整,形成了半楼半地的“吊脚楼”;这种形式的房屋在结构、通风、采光、占地等许多方面,都优于其它建筑,因此,得以沿用至今。

独特的“半边楼”

苗族干阑民居俗称吊脚楼,当地人称之为“楼房、半边楼”,盛行于贵州的黔东南和黔南地区。其建筑形式有两种:一为建筑在平地的吊脚楼;一种是在斜坡上的吊脚楼,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半边楼”,是苗族干阑的典型,即半干阑。“半边楼”又以黔东南雷山县最为代表性,建造的水平比较高,发展也比较快,且分布非常集中,是其它地区所不及的。在贵州的大山里,山地斜坡比较多,最适合建筑吊脚楼,因为费工少,而且效率也比较高。所谓“半边楼”,就是将房屋的一部分架空,另一部分搁置于坡崖上,有的部分也可以以石头垫起,高差1到2步。建筑多为一字形,以3间和3间带岩角为多。苗族所谓的“岩角”就是大致约半个开间大小,设于端部,近似于偏厦,上部屋顶接正面屋坡转至山面,因以得名。半边楼一般架立于陡坡之上,前坎后崖,房屋侧面设置道路。底层都设于半楼部分,有单独的侧门与外界联系,同样内部也有一角附崖设置蹬道与居住层连接。居住层中间为堂屋和退堂,前边为卧室,后面为火塘、厨房。这种半边楼不像全干阑建筑,将生活完全架离地面,而是将生活层中很重要的一半,如火塘,厨房和储藏间安置在夯土上,而卧室一般都放置在架高的木板上,使整个卧室不论在采光和通风上,都比其它的干阑建筑更有优势。阁楼层为贮藏及谷仓,大多不设间隔,有的为半开敞,有的为全开敞,就算四周封闭,前后也开着窗,这样就使整个阁楼空气很流通,风干和贮藏粮食也就更为合理。可以说,半边楼是全干阑在山地创造发展的独特形式,较之全干阑住宅有更多的优势(图1)。

坡屋顶

屋顶是苗族民居的一大特点。苗居比较喜欢采用歇山式或悬山式的屋顶,坡屋不大,但出檐较深,屋面屋脊有举折、生起向心、落腰等做法,曲线十分流畅,而且彼此相互呼应,使屋顶成为建筑造型最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尤其是苗居的歇山式屋顶,具有浓烈的当地特色,形式多样,不拘程式,有的古朴无华,有的优雅别致。这种屋顶样式,被当地人民视为高贵吉利的象征,与“三间二磨角五柱丈八八式”相结合,成为了苗族最高级的居住形式。因此,尽管在许多房屋中,即使条件不允许,人们也尽量某个山面作歇山,另一面则作成悬山,成为一种混合式的屋顶。或者正面前部两屋角起翘作半歇山,另一山面作半悬山。因此非常具有当地特色。同样,在房屋的屋脊,也非常具有特色。屋脊大多是以小青瓦垒脊,两端加厚微翘,中花多以瓦垒砌。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在中花及两侧饰以灰泥塑雀鸟,或者涂以白色,点缀在屋面,逼真动人。苗族这种屋面饰鸟的做法,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这种装饰手法在苗族得以保存,作为建筑历史的遗证,难能宝贵,它其中的美学机制,耐人寻味(图2)。

穿斗式构架

苗族传统干阑式民居均为穿斗木构架(图3)体系,这也是南方民居普遍采用的结构形式。苗居的构架独立性很强,因为穿斗式有较多密集的榫卯拉结合和柱枋穿插的做法,立柱也比较多。这种构造特点是以柱和短柱(当地称之为“瓜”)承檩,檩上承椽,柱子直接落地,瓜则承于双步穿上,各层穿枋既有拉结的作用,又有承重作用。每排的构架在纵向由檩和拉枋连接,柱脚以纵横方向的地脚枋联系,上下左右联为整体,组成房屋的骨架。在黔东南的“半边楼”穿斗架唯一不同的就是,前半部分的柱子落脚长,后半部分落脚短。苗居的构造基本形式通常为5柱4瓜或5柱4瓜带夹柱。夹柱即是前瓜伸长落地的柱子,伸长不落地而支撑与露面穿枋上的则称长瓜或者跑马瓜。长瓜的应用很灵活,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夹柱的主要作用就是形成退堂的空间。在苗族民居中,中柱崇拜是建房中最重要的事情。苗族半边楼的中柱,具有神圣吉祥的含义,从选择中柱,到砍伐、制作,都有各种习俗规定。黔东南地区的苗寨,人们尤其崇拜枫香,号称“祖母树”,枫树结子,有人丁兴旺的象征。因此用枫树做中柱最为吉利。在苗族中,人们崇尚“八”的数字,有“床不离五,房不离八”的规矩。尤其中柱以高“丈八八”为大吉大利之意。一些所谓的求平安的灵物如“栽竹花”、“砍板凳”、“保家坛”等皆绑于大梁上或中柱上。外挑吊柱下的垂瓜也是苗居装饰的特点,垂瓜形式丰富多样,象征着多福多贵,雕刻手法也较为简单明快,在立面上也具有了层次感,成为苗居的装饰较为精彩的部分。

退堂与美人靠

退堂,是由堂屋退进一步或两步,并与挑廊的一部分共同构成的一个半户外空间。它既是一个堂屋的缓冲地带,又是一个向曲廊过渡的区域。室内室外相互融合,也是苗居的一大特点之一。退堂靠边常设置美人靠,并简单加以装饰,有的在前部增加披檐,就此扩大空间,变成一个方正的空间,夏天在此纳凉,冬天在此晒太阳,尤为舒适。退堂因此成为苗族人民生活中最有生活情趣的地方,他们在此休息、晾衣、交谈、干活等,特别是苗族青年男女尤其喜欢在这里吹芦笙、对歌、谈情、刺绣,别有一番民族风味在里面。在苗居装饰中,退堂是全宅装饰的集中部位,边侧设美人靠为最显著的特点,苗族称之为“安息”,为苗族姑娘们梳妆打扮的地方。美人靠挡板和脚撑雕镂简单几何纹饰,制作也较为精细,再加上垂柱的吊瓜形式多样,使整个退堂显得朴素且不失活跃。每逢举行活动,姑娘们身穿色彩艳丽的苗族盛装,佩戴闪闪发亮的银饰,使得建筑生动感人。华丽与素朴相映成趣,建筑与人互为衬托,人因建筑而增色不少,建筑因人而添色许多。退堂上部有的还设置天花,使得空间更为完整。此外,檐板挑枋也常雕刻纹饰,如刻齿纹、蝉肚纹等;门窗的装饰纹样也较多,大多作镂花几何纹样棂格,窗户后面用糊贴白纸,衬托出花格十分醒目,简洁大方,少而精致(图4)。

寨门与入口

苗族的村寨,都建有精巧玲珑的寨门,有的还不止一个,如雷山县郎德寨就有上寨门、中寨门、后寨门之分。寨门是一个苗寨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苗家人迎送宾客的地方,它与吊脚民居浑然一体,共同构成山寨的特色。山寨门主要为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重檐悬山青瓦顶或单檐悬山青瓦顶。在寨门旁,常种植风景树,树下左右设置“美人靠”,供人们休息聊天用。寨门一般面宽3~4m,进深2~3m,高5m左右,大小视具体情况而定。入口是一宅的门户,苗居常有3种处理方式。第1种是庭院式躲在院口单独设置院门,这是过去苗族比较富裕的人家在吊脚楼外面修建的围墙院门,其形式比山寨门小,但机构相同,地板铺上木板,高2m,面宽1m。但这种院门比较少见,仅在雷山开觉寨有一处,已有损坏。第2种是在外廊端头接见披屋式大门,进行了简单的雕饰处理。第3种是在山面设置入口,沿外挑曲廊转至正面退堂处大门,形成一种独特的入宅方式,入口的处理使得整个建筑格外生动活泼,与整个民居共同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图5)。

水上粮仓

粮仓,苗语称为“扎刚西”,是苗族人民以往为了储藏粮食,主要是可以防鼠、防虫蛀和火灾,同时保持粮食的干湿度,他们在居住附近的高坡、水塘、河边修建的封闭比较严实的小吊脚楼,一般这种吊脚楼只有6~7m2,设有小门,并有一平台。人们进仓取粮,只要搭上楼梯就可以了。苗族人民对修建粮仓特别重视,除了防虫害、防潮之外,在用材上十分考究,一般都用厚杉木来做木板。在距黔东南雷山县的大塘乡苗寨,那里的“水上粮仓”(图6)最为著名。这些古朴的粮仓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们就建立在这个村寨的中央的低洼处,排列整齐,十分牢固,水塘中约有30~40cm深的水,使粮仓与陆地隔断,这样就比较安全。这里的水上粮仓一般都用青石块垫基脚,6根木柱置于石墩上。粮仓大约高3~4m,在离地面1.5m处,有横枋将6根柱子连起来,再铺上木板,而屋顶大多用杉树皮或者青瓦覆盖。除了水上粮仓,苗族地区还有“坡上粮仓”,一般也都集中在坎坡的路边,这种粮仓一般上面囤积粮食,下面就可以堆积一些肥料及劳作的工具等。(本文作者:李祁、张伟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