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建筑论文 > 建筑形式论文 > 民居建筑形式及文化融入环境设计探究

民居建筑形式及文化融入环境设计探究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12-08 19:52:00人气:364

摘要:本文以晋中民居建筑形式及文化为研究对象,从科目分类、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几个方面凝练与深化,探析如何将地域性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环境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以期更好地传播和推广地域性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关键词:晋中民居;建筑形式与文化;环境设计;实践教学

山西的古建筑,尤其是民居,在全国是屈指可数的,其修建时期多以明清为主。晋中民居根据不同的构建类型可以分成很多种,本文从“家族大院”的构建类型为研究出发点进行深入探析。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祁县乔家与渠家、灵石县王家、榆次常家、太谷曹家、孔家等,它们均有着独特的韵味DD静穆、庄重、古朴、大方。在这些晋中民居中有太多东西需要我们不断地探寻和品读,怀揣着这份憧憬和向往,在高校的环境设计课程中融入地域性传统文化,希望影响和感染更多的人去关注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激发更多的人投身于这项伟大的事业中。

1晋中民居建筑形式及文化特色

明清时期,晋中商人建立以票号为货币的中枢渠道,创造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为了彰显社会地位及兴旺家族,他们在所属地修建居所。糅合地形、文化、风水及风俗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晋商大院,彰显了当时晋商文化影响下的社会价值观。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经济的繁荣发展影响造就了文化的千差万别[1]。晋中民居的建筑和园林景观有别于大众认知的以北京为首的类型,更与琳珑剔透的江南民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晋中民居的围合形式以四合院的构建形式为主,单个屋宇建筑面积比较小,且屋宇的高度有限,按规模分为一进四合院、二进四合院和三进四合院。这种四合院,因墙高屋顶大,房檐深,显得院心长而窄。房屋多是石条做基,磨砖对缝。整个大院对外不开窗户,走进这些宅院,人们会感受到文化之凝重,雕饰之精美,构思之独特,意境之空灵,仿佛走进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艺术殿堂。因此其成为人们解读明清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社会风俗、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活化石[2]。

2晋中民居建筑形式及文化融入环境设计课程的意义

在环境设计课程前期的理论知识中穿插讲解“晋中民居”的相关内容,可以让学生熟悉晋中民居建筑形式的历史、文化、发展等特点。在后续的实践环节中,可以让学生以场地为形体素材,展开全面系统的实地探索。在场地美学和功能理性之间取得平衡,掌握特定环境和地方建筑对人的关注与关怀,能有效提升学生在景观设计方面的艺术洞察力、创造力与整体协调能力。在专业课学习中通过实践锻炼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出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学生从晋中民居建筑形式及文化中汲取精华,探寻创作灵感,还能指导学生在《植物配置与造景》《建筑及环境设计调研方法》和《景观设计》相关课程中进行具体的实践探寻,在相应课程的“环境设计调研”环节中植入,搭建校地合作平台,感染并影响学生对地域性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从正面、直观的角度引入地域性传统文化,让学生沉浸其中,为后期快速、稳健的进入社会作好铺垫。

3晋中民居建筑形式及文化融入环境设计课程的实践

3.1《植物配置与造景》课程实践

《植物配置与造景》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围绕中小尺度场地,从地方传统文化视角探讨植物与生境的关系,引导学生营造具有功能性、如画、入境的植物景观。为了将晋中民居建筑形式及文化融入《植物配置与造景》课程中,此次实践点定在榆次常家大院中进行。常家大院坐落于榆次车辋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常氏家族的宅第,堪称中国“儒商第一家”[3]。从保留现状中可看到北常建筑格局尚且完好,经过修复后已面向观者游览,其中山石、水池均为新修。在常家大院中,随处可见绿树成荫和花团锦簌的小花园,它们坐落于每个大院的侧面和后部,众多小园又通过回廊、甬道等与后园相连,形成常家占地约8万平方米的后花园DD静园。从常家庄园布局中可以看出,常家庄园园林绿植所占比例较高,水体适中,但建筑较少。常家庄园布局严谨,规制峻整,宅第与园林浑然一体,处处体现出中国古代儒道思想的气韵[4]。课程具体从三个阶段进行开展:(1)植物美学研习。指导学生从传统绘画、造园理论及相关作品中感悟植物的形态美和意境美。选取三处引起共鸣的植物景观,通过绘画的方式展现其美感,以题文的方式思考其形式背后的内涵及意义。(2)经典案例分析。研究经典案例中植物的种类、形态、空间构成,观察群落中植物与生境的关系,测量主要植物的规格,思考植物景观从“立意―设计―成景”这一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植物造境训练。在真实场地进行实地勘测和测绘,引导学生开展植物景观设计的立意、布局及种类选择,建立图面与实地景观的关系,关注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建筑、道路等景观元素,关注植物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营造植物生境的诗情画意。

3.2《建筑及环境设计调研方法》课程实践

为了探寻当地特有的地域形态、地域文化和特色建筑。此次实践地点定在灵石县静升镇王家大院中进行。静升镇内现存五处王氏堡院,具体地点在高家崖(视履堡)进行调研。高家崖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从整体布局中可发现其由形态各异的城堡型住宅群串联式连接,依附地势而修建,最终呈现出三个不同的矩形院落。在王家大院中,除了修建规模让人惊叹外,其雕刻艺术价值也首屈一指,分别是石雕、木雕、砖雕,雕刻在每个构件上的装饰纹样更是栩栩如生。此次带领学生从三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引导学生对景观材料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主动建立材料与构造的概念;第二阶段辅导学生对王家大院进行深入解读,绘制其整体平面布局图和细节放大图;第三阶段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材料与构造知识对创作构思稿进行详尽的技术解析。整个课程追求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追求艺与匠的真实体验,课程打通了技术类课程与创意类课程的隔阂,实现了从纸上谈兵到动手营造的跨越,实现了从技术理论基础,再到真实营造的升华。在实践中感知其中的晋商气、地域性、识别度被作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双重属性的冲突或融合,使课程的探索变得更具挑战性,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与创新意识。

3.3《景观设计》课程实践

《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地点定在太谷区孔祥熙宅院中进行。孔祥熙宅院不仅有着传统的晋中民居晋商大院的风格特点,更独特的是它还有着南方古典园林的特色。院中凿地为池,池上建以方亭,又名“小陶然”,池周环以石雕,将园林景色体现至极,整体来看既有北方建筑的规整,又有南方园林的雅趣,可以称作南北建筑巧妙融合的典范之作。此外,在清王朝至新中国建立的漫长岁月里,这里发生过很多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如今在作为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对外界开放的同时,还设置了众多展览馆,供游客参观学习。由此可见,孔宅不仅是传统建筑的学习案例,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对其进行保护与研究的意义显而易见。应用到真实的实践场地中,每个学生作为个体去感知并模拟训练,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真实空间场地中行走、观看与记录(速写、素描、拍照、测绘)。通过影像记录的方式培养学生们敏锐的洞察力与源自直觉的见地。在此训练学生如何去观看,怎样去记录景观,并培养初步景观设计的意识和认知,这是训练的核心内容。课程的实操具体从以下内容着手进行,即相地、立意、立基、屋宇、造景等五个部分。相地:在孔祥熙宅院中分析地形、地貌、水系、绿植及周围景致,对场地的本质特征进行提炼总结;立意:根据场地特点及建筑功能要求构思建筑进入场地后的整体意境;立基: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场地平整,让建筑融入场地,并对道路竖向、雨虹管理、山体护坡进行技术性分析;屋宇:让建筑从功能到造型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造景:对建筑营造后的场地修复性设计,完成场地景观设计,让建筑融入自然山水中。在对孔祥熙宅院有了详尽的认知后,可以带领同学们进行拓展和延伸,通过将VR技术应用于孔祥熙宅院的展示方案中,与其他艺术设计方案进行比较,探讨VR技术给环境设计领域带来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的影响,同时希望将孔祥熙宅院通过VR全景制的表达,提供一个线上观景、学习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充满晋商文化的建筑景观[5]。通过加工处理可以将虚拟情境中的画面直观、形象的呈现在人的眼前,与此同时还能将语音、手势、动作等融入其中,使得虚拟情境中的画面更加真实,从而提升用户的体验感。环境艺术设计始终是创新性的设计,而虚拟现实技术也是完美的,两者的整合发展相信一定能够促进环境艺术设计能力的转化[6]。

4结语

环境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晋中民居建筑形式及文化”作为实践内容的核心,该内容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在融入本土地域文化内容的授课上,更易于全面的锻炼学生对真实空间的感受、对特定场地的记录、对人与空间关系的反思,直观的呈现如何处理“人与空间关系”的课程教学。纵观当下各行业的设计中,融入地域性文化已然成为设计的必备要素,这种趋势在叩击人们不断反思如何更好地应用。教师在相关的专业课教学中应加强对地域文化的贯通和致用,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方式,营造一种直观、有活力的课程教学体验,最终把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进行有机结合。

牛丽娜 杜航 晋中信息学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