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投影艺术呈现形式融合创新浅探
摘要:建筑投影艺术是国内近几年在夜间经济蓬勃发展下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也是各大地标建筑与数字媒体艺术结合的常用手段,凭借其强烈的视觉效果让许多观众感到新奇,掀起一阵建筑投影艺术热潮。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绚丽的内容和视觉效果让观众眼花缭乱,如同夜空中绽放的烟花一般,仅仅留下了很好看的印象而已。本文重点在探讨建筑投影艺术发展现状以及如何对建筑投影形式进行创新,提高二次观看率。要想在观众心里留下记忆点需要一改常态、引起共鸣,从呈现形式到内容都需要融合创新,让建筑投影不再只是在建筑上播放一成不变流于表面的绚烂动画,而是更具创造性的综合艺术形式。
关键词:建筑投影艺术;空间感;形式创新;互动体验
由于景区夜晚视野较差,导致夜晚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近几年来夜间经济迅速发展,带动了各大城市灯光艺术发展,各式各样的数字媒体技术手段被广泛地应用在地标建筑中,建筑投影艺术也因此进入大众视野中。作为一种通过投影机将影像投射在建筑外表的艺术形式,用最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将观众带入建筑的前世今生,带领观众沉浸在建筑与光影所营造的虚拟与现实交织的世界中。
一、建筑投影艺术形式特点
近百年来媒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家开始探索新的媒介手段进行艺术创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投影机技术不断更新下,推动了投影艺术的发展。区别于其他投影艺术形式,建筑投影艺术以投影机作为内容输出的仪器,将建筑作为承载影像内容的画布,配合音乐强化现场氛围,视听的双重感官刺激下更具沉浸感[1]。由于建筑自身的体量感,建筑投影通常具有一定的规模,难度较大,但能迅速发展源于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首先对设备要求较高,需要使用2000流明以上的大功率投影机,在做好相应措施后对建筑外表做影像投射展示。其次对建筑也有特殊要求,颜色不要过深、不要太多镂空部分和玻璃反射,因投影机无法架在高空对建筑高度也有限制。满足要求的大多都是古建筑,但建筑投影只对建筑外表起到美化作用,不会对古建筑有任何实质性的破坏,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方式。建筑比起常见平面幕布更具空间感,观众沉浸在建筑空间中,体验感加强。将建筑投影置入景区,对于景区引流是很好的方式,带动当地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很多传统文化由于缺乏有效的传播而不为人知,而建筑投影的形式可以将建筑作为载体承载文化,而建筑在时间的洗礼下见证了一个地方的发展,是当地文化的优秀传播者[2]。
二、建筑投影艺术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国内建筑投影艺术这一形式在各个领域里兴起,受到大众的青睐,不论是商业广告还是城市形象的宣传效果都很好。给很多地区带来经济效应,给许多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传统文化也在与新兴技术的碰撞下产生新的火花。就时效性来看,建筑投影艺术可分为长期作品和短期作品,短期作品通常带有某种宣传的目的,比如临时展览、灯光节等,由于人流量过多,只能碎片化地欣赏作品。长期作品更多的是打造成固定景点,在该地区景区资源没有这么丰富的情况下,通过配合新兴技术手段将整个地区特色体现出来,是引流的很好方式。但随着建筑投影快速发展也有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技术在高速更新的同时内容也需要跟进,空洞的作品只会泯然在时间的长河里[3]。路易斯・康说过“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光影是建筑空间中的灵魂,建筑依靠光影塑造空间,由于投影投射上去照亮了建筑所有块面,在强光照射下反而削弱了建筑自身的空间感。目前建筑投影大多是以独栋建筑为投影载体,只是利用影像视觉效果营造出空间感,实质上只是在建筑单一的一个面上做影像投射。观众的观看视角固定,只是在作品对立面,没有走进作品中,边界轮廓感较明显,沉浸感较弱。文化是千百年来经过大部分人认同下形成的一个共同隐喻,特别是图像的产生后,人们对某一物质会有既定印象。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道:“虽然文化是语言的产物,但是每一种媒介都会对它进行再创造――从绘画到象形符号,从字母到电视。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4]虽然大多数建筑投影的影片专门为该建筑量身定做,但通常只有一个影片循环播放,作品重复率过高,二次观看期待值降低。很多作品制作粗糙、内容空洞,在缺乏良好的文化输出的情况下,更难提高回头率。
三、建筑投影艺术呈现形式融合创新
艺术发展至今,艺术家在跨界的同时,都试图打破原来固有的模式,寻求新的突破。罗伊・阿斯科特在其著作《未来就是现在:艺术,技术和意识》中提道:“习惯是艺术的敌人,阻碍探寻新的实施途径,融合的过程总是攻击习惯,把被忽视的即成现实和主流事物混合成为均化惯例。”[5]融合不代表平均化,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探索更多可能,通过将各部分的元素之间进行混合,不断地打破现有模式然后重组。数字媒体艺术本身就是一个融合的学科,不限制任何材料,在常见的材料中寻求不常见的组合方式,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思考。融合性也是如今各行各业走向的趋势,在融合中获得惊喜,找到更合适的搭配。
(一)形式创新
当画面走到极致时,应思考如何突破。建筑投影不应该只是在不同建筑上播放影像,它应该是一种结合实际场地变化而变化的综合艺术形式。建筑的空间性很适合打造沉浸感,将建筑自身空间利用起来可以达到很好的氛围效果。2019年法国里昂灯光节在市政厅的庭院做了一个建筑投影作品――THTR’EAUX水剧场,艺术家将歌剧院打造成水下之城,不同于普通的建筑投影,该作品利用了歌剧院本身的建筑特点,配合水波光影仿佛将整个建筑搬进了水里,打造了一个梦境般的场景。建筑从物质的角度来说具有静态性,但投影机是可移动的。来自圣保罗工作室的两位艺术家YgorMarotta和CeciSoloaga不仅打破了建筑的束缚,还将影像内容带离建筑,他们把电池、笔记本、投影机和音响都安装在了三轮车上,带着他们的动画影片走街串巷,不只是街道和建筑,连树木、行人都成为他们的画布,所有既定好的内容在这样的方式下都变成了惊喜带给观众。在建筑上投影但又不局限于建筑,打破常规,让艺术变得更有趣。
(二)互动体验
互动性是数字媒体艺术的特点之一,主客体在这个过程中的状态是不断地转化与流动。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留有一丝空间,让观众与作品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流动的不只是主客体身份,也包括构成主客体变化的元素,作品不再被当成一个单纯输出的窗口,更像有来往的双向通道。当观众参与互动体验时,多感官的刺激导致对作品记忆点增强。在建筑投影上加互动需要符合作品的立意,互动方式巧妙自然地引出内容。来自Nike鞋的商业案例《自由变形》的互动就很好地展现了其产品特性。为表现出鞋子的柔软度,在日本横滨的某个建筑上将影像和鞋子做关联,观众通过任意变形鞋子,投影在建筑上的画面也会跟着鞋子的变形而变形。这个作品通过观众与产品互动来传递品牌理念,让观众在互动中获得直观的感受。
四、结束语
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建筑不只是一个休憩地,它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建筑投影艺术带领观众从一栋建筑中领略到一个地区的文化和风采,以其独特的艺术审美角度,为观众讲述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但建筑投影不应只是纯粹的视觉效果,在注重视觉的同时更应该考虑讲故事的方式。在众多作品中,如何能够创新突出重围,笔者认为这是接下来建筑投影艺术想要发展更好的必要关注点。不局限于常见的形式,在原有的形式上不断寻求融合和创新,在内容上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加深观众记忆点,赋予建筑和影像不同的个性,使建筑更加鲜活生动,在每一次参与作品时都能获得新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张健,陶梦楚.影像变迁与建筑投影艺术发展[J].美术观察,2020(02):69-70.
[2]许哲.抽象动画综合媒介投影艺术探析[J].美术观察,2019(11):78.
[3]张贺泉,张峰.建筑投影的艺术语汇探析[J].工业设计,2020(09):87-88.
[4]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5]罗伊・阿斯科特.未来就是现在―艺术,技术和意识[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吴姝凝 广州美术学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