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建筑论文 > 建筑形式论文 > 传统圆形土楼建筑形式的现代演绎研究

传统圆形土楼建筑形式的现代演绎研究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12-02 13:09:00人气:459

摘要: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中规模最大的一种,其建造方式、空间特点、建筑造型对中国现代建筑创作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建筑发展的脚步不曾停歇,建筑创作不能只单纯模仿其形式,更要清楚其空间的发展趋势。照搬照抄经典建筑,可以借助其知名度带来一定的商业效益,并协助建筑文化进行跨地域的实体传播,使人不需前往便可感知其魅力;但这些照搬经典形式的建筑由于缺少与地域文化的衔接,其存在具有往往具有孤立性,往往显得生硬刻意,缺乏持久生命力。

关键词:圆形土楼;建筑形式;现代演绎

土楼是分布于中国东南部的一种以生土结合当地石材、木结构作为主要建材并具有极强防御功能的家族式传统民居;包括方形、线形、殿堂式、圆形、异形、组合形等多达30种样式,根据地形和功能特点发展出吊脚楼、纱帽楼等,其中以方形、线形和圆形土楼(下文统称为圆楼)数量较多。圆楼旧称圆寨,为以大门处中心线为轴线的中轴对称的圆形建筑,其建筑空间具有向心性、封闭性等特点,且墙体因防御需求较厚。圆楼因其特点鲜明、建筑形式与空间具有一定的现代性成为建筑师创作的灵感来源。

一、圆楼的空间特点

圆楼一般以一个圆心为起点,以不同的半径建造两三圈环环相套的房舍,祖堂设在中心,环与环之间用天井相隔。最外环最高,为仓储、餐厨和居住用房。二环较低多为客房。中间的祖堂则为整个家族婚、丧、喜、庆的公共空间。圆楼建筑空间的鲜明特征为:(一)封闭性:圆楼形制因客家为抵御外患、加强防御而生,外墙高厚,窗洞窄小。整个建筑为家族聚居之地而自成体系,对外相对封闭。(二)向心性:祖堂位于圆楼中心的视觉焦点上,强烈的中心指向性有利于增强家族凝聚力。生活空间围绕圆心展开,不仅有利于公共事务处理的整体性和高效率,更增加了居住者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匀质性:圆楼内扇形卧室大小一律均等,不分长幼尊卑极其平等,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实属罕见,有利于宗族内部团结与和谐。(四)层次性:圆楼内建筑功能从内而外与从上至下均按照一定的层次分布,基本上外环建筑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储,三四层为卧室。若空间充裕,则会围绕中心祠堂布置浴室和客房等功能用房。这种层次性赋予了圆楼空间上的秩序性。

二、圆形土楼形式的现代演绎案例

圆楼因客家为抵御外患而产生,其独具特色的空间形式在当今时代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国内外以传统圆楼为设计灵感的现代建筑层出不穷。以下选取代表性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广东万汇楼

万汇楼是以圆楼为设计灵感,又称“土楼公社”,是一个由万科发起的一系列探讨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解决方案的“海螺行动”的产物。一间间小户型廉租房像传统圆楼的住房一样,绕圆均匀排列。但是为了更好的统筹使用功能关系,万汇楼并非等高的圆环形态,而为类似圆楼“e形环体”形态,外圆内方,之间以廊道相接,呈螺旋状盘旋而上,在保持完整形象的同时打破了圆形的封闭格局。设计者认为圆楼与现代宿舍建筑类似,但是又因为其平面的向心性而具有走廊式宿舍所缺少的亲和力,有助于保持低收入社区中的邻里感。采用圆楼的形式有效避免了高密度社区的冷漠疏离感,赋予空间人情味。结合居住者使用需求,设计了比传统圆楼更加丰富的公共空间,如配备有公共食堂、小型图书馆和运动场等较齐全的公共设施。公共空间主要为四部分:地下空间、一层架空空间、每层内圈方形建筑部分转角处以及顶层屋顶花园。平面设计上,依旧沿袭传统圆楼空间分布的层次性与匀质性,但是与其整齐划一的居住空间配置不同,万汇楼的居住单元在考虑不同使用者需要的基础上,设置了多种户型,围绕圆心大致均匀配置。在立面处理上,万汇楼用现代的建筑材料,以抽象的方式再现了原土楼的风格特征。如使用黛色单坡瓦顶代替传统土楼双坡瓦顶;外圈单元阳台使用大面积的密格挡板与小面积的竹格栅结合覆盖,以模仿土楼夯土砖墙面的肌理效果与窗洞较小的封闭感特征,同时不影响阳台的正常采光等。笔者认为万汇楼对于土楼建筑的现代化演绎是较有深度的,用富有凝聚力的土楼形式去消化城市化中不便使用的闲置土地,发掘出传统土楼在现代生活方式下的城市性,在土楼原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经济、自然等城市环境要素,进行了有创造性的的演绎。万汇楼作为特定环境中的试点案例,住户反响较为良好,但其发展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如其土地利用率较低,整体盈利过低,如何大规模推广,都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二)丹麦Tietgenkollegiet宿舍

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南校区也有一座以圆楼为设计灵感的学生宿舍建筑。整个建筑高七层,呈一个环形,中央是一块用于活动的绿地。有别于传统土楼的封闭性,宿舍单元均有大面积落地窗阳台,使得空间十分通透明亮。建筑立面采用铜板装饰,随着时间流逝会氧化变深而呈现出一种历史感,从而让光亮的现代建筑多了几分夯土圆楼般的厚重感。中国传统土楼重于防御,只设一个出入口;而Tietgenkollegiet则有五个出入口,建筑被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而又相互连通。其周围是大面积的草坪和人工河,学生常来休闲活动,生活空间内外交织,是一个较为开放的系统。像中国传统圆楼中一样,宿舍单元沿圆环分布,这种空间的向心性与匀质性所带来的凝聚力和平等感与北欧人追求的民主团结精神不谋而合。与国内集体宿舍不同,丹麦宿舍多为单间或双人间,厨房成了重要的公共活动与交流空间,这些公共厨房像一个个盒子悬挂于圈楼的内部,十分富有科技感。在保持空间的层次性和秩序性的同时,洗衣间、酒吧、自习室等公共空间被以一种灵活的方式合理配置。这些公共空间为促进使用宿舍的学生进行公共事务民主讨论与集体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Tietgenkollegiet宿舍是国外建筑师在异域对圆楼的演绎,在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上,充分结合本地文化特点,创造出了有生机的空间环境。

(三)合肥娃哈哈大酒店

合肥娃哈哈大酒店在建筑造型与立面材料使用上均是对传统圆楼的模仿。在现代商业竞争中,提供特色服务无疑可以避免同质产品的恶性竞争,深化品牌形象,获取竞争优势。酒店建筑作为餐饮住宿服务的空间载体,富有标志性的空间形式有助于服务特色性的塑造。娃哈哈大酒店借用圆楼的外在特征,用独具一格的建筑形象来达成广告效应与品牌深化。与传统圆楼建筑中开敞的院落空间不同,该建筑使用玻璃顶将圆中空间覆盖,形成一个直径40米的大型封闭圆形空间名曰“金色大厅”,充分利用中厅空间满足酒店大跨度功能需求。而厅内为巴洛克歌剧院风格与建筑造型的传统民居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金碧辉煌,迎合了当下人们对酒店厅堂装饰风格的需求。这种根据消费价值观念引导的建筑造型与室内风格混搭的做法在现代建筑中非常多见。而在传统土楼中作为重要的起居空间的外层环形空间则被分为两个扇环形的中厅以及客房等,用于较小规模的宴会和住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外墙被粉刷成类似传统夯土墙的黄色,屋顶、窗台等都根据现代材料特点在传统圆楼的基础上加以简化,整个立面就是一座简化版的仿古圆楼。娃哈哈大酒店是单纯地模仿建筑外壳,丧失传统圆楼的雅致古朴,却也不见现代建筑的时代特征。从建筑艺术角度而言,其对于土楼的借鉴基本是流于表面、乏善可陈,但其类似于传统民居的造型与周围巢湖景致融洽结合,在实现了较高的商业价值的同时,也称得上是合格的标志性建筑。像这样模仿传统圆楼的建筑还有很多,如宁波奉化黄贤土楼海景大酒店、台湾苗栗县的“客家圆楼”等,多采用土楼的建筑形式来制造话题,引起关注,吸引消费,作为实现商业利益或地域文化宣传的手段。其建造水平与及与周围场地结合的程度不一,但对圆楼的借鉴都停留在简单模仿甚至抄袭之上,用崭新的材料模仿古老建筑形制,难免显得虚假和单薄。圆楼的每一处空间的组合、每一个构件的形制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寻求最优解的结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深刻智慧。如今,当人们把目光转向圆楼寻求设计启发时,有的不加思考、全盘照抄,生产出的山寨圆楼令人啼笑皆非;有的囫囵吞枣,只对原有形式稍加优化改造;有的则充分剖析传统圆楼的空间特点,充分结合现代技术与时代美学,创造出既继承传统智慧、又兼具时代特征的、令人耳目一新的空间。

三、结语

建筑发展的脚步不曾停歇,建筑创作不能只单纯模仿其形式,更要清楚其空间的发展趋势。照搬照抄经典建筑,可以借助其知名度带来一定的商业效益,并协助建筑文化进行跨地域的实体传播,使人不需前往便可感知其魅力;但这些照搬经典形式的建筑由于缺少与地域文化的衔接,其存在具有往往具有孤立性,往往显得生硬刻意,缺乏持久生命力。传统建筑形式不曾死去,人们在特定情况下的空间需求会不时重现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中。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材料在革新,但解决人们某种生活形态下矛盾的空间形式的属性不变。要剖析历史中人们创造的这种空间形式的因果关系,超越对表皮和形态的简单模仿,在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和空间需求的同时创造出历久弥新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黄汉民,陈立慕.福建土楼建筑[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2012.

[2]张北松.客家土楼建筑文化与艺术特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3]李楠.传统客家建筑文化的当代设计表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4]郑艳艳.从民族文化传承视角探究永定客家土楼的延续[D].青海师范大学,2014.

刘亚楠 洪小春 南京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文化背景下的当代建筑形式研究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