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客栈区中式建筑与街巷设计浅析
1背景及概况
1.1项目背景
随着近年来我国文化旅游的持续火爆和新型城镇化的大力推进,旅游小镇作为文化旅游与城镇化结合的重要方式,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山东省地级城市临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鲁东南地区中心城市,具有滨水特色的现代工贸城市和商贸物流中心。本项目位于历史悠久的临沂市费县。上古为东夷之地,春秋称费邑,战国改费国,西汉始为费县,是唐代杰出书法家颜真卿的故里,素称“圣人文行之邦,贤人钟毓之地”。随着鲁南高铁的建设和大外环的构想,费县城市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未来的主城区、高铁小镇及西部循环经济区将架构起费县城市发展的大框架。本项目恰处于三者之间,具有极大的生长空间。项目基地东临西外环,南临G327,在费县规划中的大外环之内。北距费县高铁站4km,距离日东高速出口8km;东至费县火车站6km;南与汽车站一路之隔,交通区位极为便利。本项目充分考虑基地作为费县第一门户印象。同时,国家也在大力推行旅游经济,中国“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在旅游中找推动力,在文化中找精气神,在房地产中找盈利点。这为本项目的推进提供了契合的政治形势。
1.2项目概况
国古城文化旅游小镇以古城为主体,以文化为魂,以文旅产业运作为手段,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建筑景观相结合,融“文化+旅游+建筑+商业+人居”内容于一体,打造集国学传承、文化体验、旅游集散、休闲娱乐、养生度假、品质宜居等功能于一身的国古城文化旅游综合体。以古文化为发展端点,延续地方文脉,运作文化资本,带动文化复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区;以旅游休闲为产业先导,整合旅游要素,拉动相关产业,实现产业升级的旅游产业综合体;以“士大夫”为立意特色,提升项目内涵,传承儒学精粹,成为城市发展的品质人居新标杆。国古城文化旅游小镇基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地势高低起伏。项目基地现状东北高、西南低,高差40多米;东西最长处2352m,南北最宽处1205m。国古城文化旅游小镇一期A1区(民俗客栈区)国土局拟出让面积74368m2,规划供地红线内面积70129m2。项目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费城街道信国村、盖家洞村,东至高速连接线,南至北环路,西至信国村土地,北至盖家洞村土地。项目地块周边配套齐全。南侧为327国道,毗邻费县汽车站,具有便利的交通。东北侧是费县中华奇石城,是项目的一个重要娱乐配套,东侧是红云小镇商业街,带来了良好的商业氛围。项目现状地形复杂。地块总体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状态,南北向最大高差约9m,东西向最大高差约7m,并且整个场地低于周边道路高程约3~6m。地形高差较为复杂,整个场地的设计难度较大。
2总体规划
整个国古城文化旅游小镇规划是以国古城为一心,以文化礼仪轴和古城游览轴为两轴,以城郭板块、城邑板块及苑囿板块为三板块,形成两郭一邑一苑的规划布局。借鉴中国传统的古城文化格局,放大费县本土文化优势,形成如下6个文化功能分区:国王宫区、乾隆行宫区、国老街区、民俗客栈区、养生旅居区及国苑囿区,各区的建筑形态略有区别,见图1。民俗客栈区以十八巷格局为骨架,以园区内四个里坊为主体,形成“一街四坊十八巷”的规划理念,营造“坊巷穿行”的整体意境氛围,并设立大型青铜雕塑声光电水景演绎场地,将几近消逝的历史记忆跨时空串联起丰富多彩的创意体验。客栈区共分为归园坊、云来坊、朋来坊、游客集散中心、御龙广场。笔者在原有大规划的架构下,根据业主诉求政策导向及市场定位,对民俗客栈区中式建筑、街巷设计与景观规划进行了深度挖掘与融入,以下将作重点介绍。
3民俗客栈区的总体规划
3.1民俗客栈区的总平布局
客栈区总平布局以《周礼・考工记》的规划形制为原则。《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规划以游客中心为核心,形成南北向的规划主轴,以西侧广场的景观渗透为依据,形成三条东西向的景观次轴。一纵三横的主要规划轴线,将整个场地分为八个客栈(公寓)组团。每个规划组团都依附在规划轴线两侧,形成主次关系分明的规划结构。
3.2民俗客栈区的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充分考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兼顾地块环境特点,形成一种气质优雅、自然和谐、经典高尚的园区环境。2)自然。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结合周边环境,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与效益原则,力求塑造一个具有优雅环境、丰富文化内涵、经济效益显著和个性鲜明的高端精致园区。3)文化。体现地区特有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挖掘临沂的人文内涵,使之与现代生活进行充分融合,契合高素质人群对传统和现代的双重文化企盼。4)融合。讲求人与环境的融合、建筑与整体规划布局的融合,建筑与绿化、环境的融合。5)安全。适度的人车分流,既消除人车混行的不安全因素,又避免由此造成的时段性消极空间,确保车行与步行系统的利用率。针对不同区域出行设置道路及出入口,避免交叉干扰。加强管理,确保园区的安全性。
3.3民俗客栈区的功能布局
民俗客栈区包括游客中心、客栈(公寓)及沿街配套商业三部分。由于地势高差原因,场地分为三个南北向高差为3m的台地,层层跌落,形成丰富的建筑天际线。三个台地均分别布置2层的客栈(公寓),形成层层叠叠的建筑空间形态,丰富了整个园区的空间。游客中心南侧中心位置,是整个园区的公共中心,也是一个重要的形象入口。沿街商业设置在园区西侧,利用地势高差,将地下车库延伸部分设计为沿街商业。项目设计充分利用地势高差的因素,将各功能布局结合场地设在合理的位置,有利于土方开挖及环境资源的利用。
3.4民俗客栈区的交通组织
1)出入口设置。园区主入口设置在南侧的327国道上,与费县汽车站相对,是场地的主要人流出入口;次入口设置在高速公路连接线(210县道)上,与中华奇石城,红云小镇相对。2)车行系统。园区考虑适度的人车分流。车行道宽6m,设置在园区西侧,地下车库入口布置在车道边,机动车可以直接在主入口进入地下车库,尽量减少机动车对园区的影响,实现园区内部人车分流。3)人行系统。行人经过主入口的广场进入园区,在园区内部道路结合中心绿地、景观系统设计,形成了独立的人行系统。内部空间与绿化景观系统合而为一,有效地使园区步行系统将各部分外部活动空间、景观空间与绿地联系在一起,创造出人性化的园区户外活动空间。4)停车设置。项目原始地形标高低于周边市政道路约3~6m,利用原始场地高差分别设置3个不同标高的车库,三个车库高差均为3m,车库与车库之间利用坡道连接。地下车库共停放机动车辆500辆,地面停车36辆,布置在主入口游客中心两侧,作为园区的临时访客车位。地下车库出入口分别设置在西侧园区车行道一侧,车辆均从主次入口处的车库入口进入地下车库,减少对整个园区的影响。5)消防车道设置。消防车道结合西侧园区车行道布置,在必要处延伸至园区内部并设置消防回车场地,供消防车回车,尽量减少消防车道对园区内部景观布置的影响。
3.5民俗客栈区的竖向规划
民俗客栈区在竖向处理上,遵循土方量平衡的原则,力求顺应地形,道路纵坡大部分控制在1%~8%。在保证整体土方量较小的前提下,分组团分台地标高解决高差,使此区域的场地与周围地形在竖向上有较好的衔接。由于原始地形南北向高差约9m,东西向高差约7m,场地高差非常大。方案结合周边市政道路的标高,将场地分为北高南低的三个台地,室外地坪设计标高分别为145.0、142.0、139.0m。台地高差均为3m,用景观放坡和室外台阶的方式衔接。
4单体建筑设计
4.1平面布局
1)客栈(公寓)套型设计充分考虑了现代生活的客观需要。娱乐活动、会客空间与休息空间功能分区明确。茶水间、卫生间面积宽畅,配置齐全,内部各功能空间布置合理紧凑且流线顺畅,动静分明。各客栈(公寓)套型均设置了宽露台,可摆放小椅、圆桌等。2)配套商业街主要位于地块西侧,利用地形高差将地下车库沿西侧敞开部分作为商业。商业标高设计在133.7~139.0m之间,商业街沿西侧规划古城御龙广场开放商业,打造整体商业氛围。商业与整个园区通过三个景观台阶作为垂直交通,并与园区内客栈(公寓)相互紧密相连,形成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园区环境。商业进深约14~17m,面宽约3.9~7.2m。每个商铺向西侧广场开门,商铺内部均设置采光井,利用采光井增加商铺的通风和采光,提升商铺品质。3)游客中心布置在南面主入口处,是园区的形象展示面。游客中心作为整个项目的公共中心,起着为园区游客提供公共服务的作用。游客中心平面布局中轴对称,并采用院落围合式布局,主要由接待大厅、文化展示大厅和配套办公三部分组成。
4.2立面造型
客栈(公寓)立面为传统江南中式民居建筑风格,见图2。游客中心为传统江南中式官式建筑风格,配套商业采用传统中式建筑风格和整体园区形成统一风格。见图3。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式文化的情怀回归,遵循营造法式的做法,结合滴水、木作、中式花格窗,并结合北方官式建筑的布局与建筑营造做法,形成符合当地建筑文化特色的风格。沿街商业立面采用批檐的形式,作为商业的入口灰空间。不同形式的批檐结合,形成丰富的商业界面,并结合景观亭子增加商业的空间趣味性。客栈(公寓)剖面设计:室内外高差为0.15m,客栈(公寓)首层层高为3.8m,2层层高为3.3m。游客中心剖面设计:室内外高差为0.3m,首层高度5.4m,2层层高3.9m。配套商业剖面设计:室内外高差0.1m,层高4.5m。地下汽车库层高3.8m,覆土厚度为1.4m,庭院内覆土厚度为1.75m。
5民俗客栈区的景观系统规划及街巷空间设计
民俗客栈区以游客中心为核心景观,自然形成了一条贯穿南北的景观主轴线,东西向形成三条景观次轴,各个组团形成组团庭院。通过三个设计高差形成立体化的景观设计,创造一个舒适休闲的园区环境。融合现代生活功能,以日式园林的极致匠心打造具有真正文化价值感,以中国传统园林为蓝本,晓居、尚古、善饰的宅第花园。在巷道空间,庭院景观空间的规划设计借鉴了留园的造园手法,在直露中有迂回,在舒缓处有起伏,使住户在转折迂回的空间行走时能够体会到不断变化的景观,营造变化流动的公共空间,获得深邃悠远的景观意境。节点的设计也蕴含着古典园林的浓厚韵味。见图3。利用太湖石的玲珑与多变,结合多种组合,点置形成富有节奏的特色景观。配合特选的植物点缀,构成充满古典韵味的中式景观,充分表现现代人的文人气质。宅园合一,园是宅功能的延续和扩大,建筑多层院落布置,可游、可赏、可居。叠山理水,园区以水为主景,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水为陆之眼,水不在深,妙在曲折。庭院深深,依据传统宅院空间次序,由入口大门而车马院,进而游园,进而巷道,终于庭院,层层递进,格局特色。曲径通幽,园林游廊为园林脉络,用于路径和景点引导,廊庑回环。在游客中心,考虑中式大宅院落设计手法,采用了花园式迎宾,酒店式落客,宁静中庭,雅致中式水院及曲径通幽的巷道等各具特色,步移景异高潮迭起的五进景观主题空间。以群体性的空间构造和“园”“院”“亭”的组合,抽象化地表达了江南一带古典的庭院特征和园林特点[1]。
6结语
民俗客栈区是旅游小镇与中式街巷融合的一次尝试。本文探究传统文化内涵在小镇建筑中的体现,思考传统建筑在未来城市化发展中的存在形式,能够为传统中式在未来的发展中提供建议,引起人们对继承传统建筑风格,保留建筑文化遗产的反思[2]。项目从概念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耗时2年,目前是在建状态。在此过程中,因市场反馈及政策导向,业主还在未建地块进行多种业态尝试。无论如何,此项目为我们探寻古城旅游项目与中式设计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黄华星,柳真.浅析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用色之美[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25(3):85-86.
[2]王川.当代中式建筑创作中传统建筑空间意境的营造[D].长沙:湖南大学,2010.
黄佩莉 浙江省工业设计研究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