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风格在当代建筑空间设计中应用
摘要:新中式风格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历史沉淀,也是不同地域文化的集合表达。当代的建筑空间设计越来越多地借鉴和引用中式传统建筑元素,用以体现中式设计的地域性、历史性和文化性,以此来唤醒民族记忆与文化认同。通过阐述新中式风格的演变历程,结合相关案例分析新中式风格在当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以推动当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新中式风格;建筑空间设计;地域文化
一、新中式风格的演变
新中式风格自然而然,温文尔雅,其背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巧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语境表达,也是不同地域文化的集合。新中式风格的演变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78年,当时的许多公共建筑、政府项目和中国驻外使馆呈现了那个时期的新中式风貌;第二阶段是1978―2000年,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出现了许多新中式风格的商业建筑;第三阶段是2000―2015年,更多的住宅建筑呈现出新中式风格;第四阶段是2015年至今,以传承优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具有人文情怀的新中式风格出现了。
二、新中式风格在当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空间建构美学、场所与所在地精神、环保节能可持续等都是如今设计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当下,建筑空间中越来越多地借鉴和引用中式传统建筑元素,用以体现中华文化的地域性、历史性和文化性,以此来唤醒民族记忆,产生文化认同感。
(一)大理归心酒店
位于云南省大理市环海西路的归心酒店由老房子改造,设计师祝强在让整体建筑保持白族特有的单排结构的同时又增加了二层阶梯式宽敞露台。景观玻璃顶循环系统水池巧妙地将云南高原的日照强光隔离,置身于水池下方的大厅时会产生仿佛徜徉于水下的梦幻视觉效果;水池上方随光影变换,将远处的云朵、山脉、洱海等景致倒映在水面上,形成天空之镜般的奇妙景像。整个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前有名潭,背倚苍山。穿过百年实木大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酒店大厅,以暖色木料为主基调,搭配素色水磨石地面,墙面多以刷白、做旧等处理,与玻璃顶循环水池、四周的灰色条形铝合金门窗相得益彰,韵致高雅,从容悠然,既有静谧之怡情,又有安然与祥和。大厅设有茶道展示。与其说“归心”是一处商业活动空间,不如说它是设计师寻求的一种生活方式:寂、廉、美、和、敬。以礼教之,以茶养之,洁净淡泊,朴实自然。归心酒店基于环境友好和保护匮乏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表达了设计师对新中式风格的态度:作品应立足于时代,并且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二)杭州湖畔大学
湖畔大学在改造前是杭州西湖旁的一个精英会所,随着还湖于民政策的提出,它不再是私人会所,而是求学的地方。求学之路是净化心灵的过程,应该秉承无知的谦逊姿态,在其中求得真知。同时,在求学过程中要自我否定、自我反省、自我提升。设计师朱晓鸣以最精准的定位来设计空间,习得知识的地方不需要任何花哨,简朴便是极佳选择。朱晓鸣将传统道家思想中的“无知”“无极”“无形”引入空间设计,让人们对新中式风格有更深的感触。设计师将“无知”作为求学者进入的第一个空间的名称。爬山易,登顶难,求学之路也是如此,求知者需要修心,只有秉持着“无知”的虔诚之心才能学有所得。第二个空间为“无极”,这是主要的学习交流场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设计师在空间布局中融入了“无极”的理念,无棱角的陶瓷器皿、轻灵写意的山水画与圆形灯罩散发的淡淡光晕无不营造出宁静安然的氛围。在求学的空间里,知识的累积绝非简单的堆叠,坚定、求真的心态更是弥足珍贵。第三个空间为“无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设计师从摆件的选择到空间的设计与陈列,既无东方色彩,亦无西方元素,而是把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引进,赋予新中式风格更多的思考。
(三)黄山泊舍酒店
泊舍酒店位于黄山市屯溪滨江东路新安江延伸段古村落内,属于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工程项目。设计师朱晓鸣将其打造为前后两幢独立的徽式四合院,前庭后院比邻而居,白墙黛瓦搭配徽派建筑特有的飞檐画栋,安然享受着新安江畔如诗如画之景。在空间设计上,设计师保留了老建筑的雕梁、斗拱和砖石,通过当代的设计语言,赋予了这座古老观厅新的生命,演绎出徽州文化从容、精致、悠然的一面。后院独立的两层小四合院是客房区,在保证隐私性的基础上配以休憩的庭院,开阔的视野,静雅的阁楼,可临窗观景,也可禅坐品茗。后院共计客房15间,每间客房根据徽剧角色命名,又根据角色的性格衍生出15种设计风格。客房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也具有连贯性,砖、石、木统一而略有变化,将徽派文化和徽派建筑的韵味充分展现出来。中庭天井主要承担采光功能,阳光自天井倾泻下来,透过空中的水纹,洒下斑驳的光影。开放式用餐区正好位于天井下方,一天四时光影不同,从清晨正午到黄昏日暮,每一餐的人间烟火都融入这虚实相接的光影变换。“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泊舍酒店通过新中式风格全新绽放,以徽派文化唤起人们对东方精神的向往与追求。
(四)杭州木守西溪酒店
西溪比西湖野放,比苏州园林开阔,疏朗简单中有真淳隐逸之气:夏天深碧如玉,风竹万千;秋天灰黄萧索,宜配瘦月;冬天干涸凝固,雪落成墨;到了春天,它又慢慢化开成为人们面前的眼儿媚。设计师张晓晓顺应湿地四季轮回的自然语言设计出木守西溪酒店。水是西溪的诗魂,围绕这片水的植物便是它的装饰,设计师几乎全数保留酒店内的原生植物和水道,只清理了一些低矮的灌木与杂草,以更好地展现那些线条疏朗、遒劲的乔木。“众香园里梅著,环抱群山借舟路”,设计师用一根水平线压低建筑,以几何感十足的半隐式大门提示从甬道进入的客人这里有一家酒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墙、廊引导视线的一片东方意象浓厚的水庭园,琴台与柿子树静立中央,真实与倒影静默诉语。水庭园左侧连廊的铁柱栏在正午的艳阳下将影子斜斜地映在墙上,这正是古人所说的月影移墙、长日留痕的意境;水庭园右侧一隅则留出一个观景平台,为的是观赏八月十五那晚出现在正东方的秋月,与红艳的火柿相配,正应了诗僧大善那句“黄橙红柿紫菱角,不羡人间万户侯”。
(五)长沙市图书馆
西滨湘江,北临浏阳河,长沙市的“第三文化空间”―――长沙市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处处撷取中式元素,浓郁的文化底蕴氤氲于每个角落。在图书馆大堂,设计师王胜杰以“湖湘名人”为设计线索,试图重新唤醒那些逐渐被遗忘的城市历史记忆。名人墙前的展示书架是从中国毛笔中抽象出概念,以不同角度和曲线各异的毛笔形态为原型设计出的。报告厅内外以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折纸”为主要元素,凝练为简洁明快的线条,辅之以光影交错。“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设计师在儿童区将阴阳平衡的概念融入实体构造,而非直接将阴阳、八卦这些符号简单呈现,这是因为新中式风格不是中式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富有东方意韵的空间设计,让传统艺术在当代得到适合的演绎与展现。
(六)上海皖宴餐厅
“皖”代表安徽,徽州山水秀丽,气候宜人,拥有淳朴的民俗生态环境。设计师陈林崇尚“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相互交融。建筑室内室外相互渗透,通过对安徽历史或当地惯用的符号有意识地提炼、加工、抽象、变形、简化和重新组合,让繁复的“雕梁画栋”图形化,并且将安徽建筑的色泽、体量、架构和造型都与自然环境保持一致,设计出新的装饰构造形式,使记忆中的菜肴与淡淡的乡土人情融为一体。
(七)台湾水里晶都会馆
西方用科技践行了极简主义,东方老庄、禅宗的精神则道尽空灵。设计师何武贤强调设计要“东学为体,西学为用”,以简约的西方形式展现东方的人文与哲学精神。位于台湾南投县水里乡的水里晶都会馆是一个将水晶工艺品事业与家乡闲置空间结合而成的会馆空间,占地约六百平方米,一部分为旧屋再生,另一部分为新建空间。建筑以中国式禅风空间概念为主轴,具有简约、朴拙的风格,以原木、茅草、熏竹等自然建材融入光、水、植栽,并以铁件的粗实与水晶的晶莹材质对比为关节构件装饰,展现自然与细部的对话,处处体现出休憩生活的禅味与“即景会心”的拈花微笑之悦。
(八)无锡吴月雅境
竹子有着浓厚的东方意境,文雅又有气节。设计师何宗宪先生以“竹”引入无锡吴月雅境的空间设计,将竹子与装修材料混为一体:空气顺着两排格栅自由地流动,又有一点竹径通幽之意,于轻描淡写之中将静谧闲适的空间浸染在竹的柔和雅韵之中。室内清雅、竹香淡然,虽不见竹林砚台,不在深山溪畔,却有“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的微妙之感。竹制品易加工,是江南民间最常见的生活器皿,它所体现的是一种生活、一种情感、一种朴素的记忆。
三、结语
凝固的完美只是瞬间,变化的当下才是永恒。在提倡本土设计和地域性设计的今天,新中式风格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以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和中国传统美学价值为追求,让当代的建筑空间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世世承载。中式元素既可以是中式建筑构件、中式装饰纹样、中式传统配色等显性表达,也可以是设计时所运用的中式设计思想与文化内涵。当我们愈发想用中国文化去发声,去获得更多的民族自我认同的同时,我们也愈发明白,必须用当下的时态去演绎,才能创造出符合这个时代的文化表现。
参考文献:
[1]殷智贤.设计的修养[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9.
[2]扈秀丽,胡艳力,戚麟.话锋:新中式的演进[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9.
[3]任菲,苏末,朱静洋.新中式家居设计与软装搭配[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9.
尹欣一 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