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新中式建筑应用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10-20 14:51:00人气:444
摘要:以山西社会主义学院新校区规划及方案设计为例,对新中式建筑在大学校园中的设计思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校园各功能分区的设计方法,以期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并发扬光大。关键词:新中式建筑,学院,设计,风格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学校园层出不穷,笔者曾接到一项设计任务:山西社会主义学院规划及方案设计。山西社会主义学院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是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建设项目位于龙城新区东侧,北靠龙城大街,南靠龙城南街,西邻龙城B公园,东依针织路。山西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太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肌理和历史文脉需要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延续。本次设计借鉴山西大院建筑群落的传统布局形式,结合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营造出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新校区建设项目内容包括:行政办公、教学楼、阶梯教室、体育馆、学员宿舍、食堂及400m标准运动操场。基本与一般大学甚至中学无异。通过对地形图和设计任务书的解读,经过提炼,结合用地条件,设置横、纵双轴线。主轴线贯穿教学行政综合楼体育馆、食堂及宿舍楼组团围合形成的中心景观广场,营造出庭院,分别适应不同的使用功能。北广场严谨、庄重,南广场纵深入校园内部,保留生态区和绿化;充分利用轴线,疏密结合布置绿地,主要的步行线路沿着绿地和轴线设置,考虑人性化元素,为师生营造轻松活泼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我们将场地设计为三个不同的功能分区:教学办公区、生活服务区、体育运动区。将教学行政综合楼设于场地的北侧即教学办公区,沿龙城大街展开,既节约用地又利用其体量形成建筑与龙城大街的对话,并成为该区域的地标性建筑。在教学行政综合楼前利用退后道路红线66m的距离设置前广场,一方面避免建筑体量对城市道路产生压迫感,另一方面又为校园营造了园林式的场地环境。生活服务区由三栋宿舍楼组团及体育馆+食堂组成,布置在整个校园的西南侧,三栋宿舍楼与连廊围合成庭院,为学员提供优美的住宿环境。体育馆+食堂作为公共服务组团通过校园中心广场功能与学员宿舍形成左右对称,并与学员宿舍组团后退道路红线15m形成校园南入口。同时,也考虑到社会主义学院以短期培训为主,有些后期保障项目、体育馆以及部分学员公寓等可以考虑社会化运作模式,故体育馆+食堂和部分学员公寓面向主要街道临边规划进行布置。体育运动区布置在基地东侧,为400m标准田径场地及篮球、排球场地,同时作为学院二期用地。在校区的空间组合上运用带有山西地域特色的庭院围合形式。由教学行政综合楼、体育馆、食堂及宿舍楼组团围合形成的中心景观广场和由各组团建筑或建筑内部围合形成的内部庭院。将建筑组团依照庭院围合式布置是我们将传统文化元素加入现代化建筑设计的一种浅尝辄止。整个校园的交通并不复杂,基本原则即人车分流、步行优先。车行体系在本规划设计中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设计,校园设置了完整的车行主环路,达到高效快捷地联系各个区域,同时保证尽量避免机动车对各区步行系统的干扰,保证各区内舒适的步行环境。校园南侧、北侧分别规划主广场等区域设立安全步行区,各功能组团亦经几个交通节点,建立各区的步行联系。建筑风格应当体现出现代性与文化性,我们从此次“本土化”入手,以新中式元素及建筑风格来诠释建筑。教学行政综合楼设于场地的北侧,且位于校园轴线中心位置,我们将建筑分成东西两部分通过屋面联系并构成“门”的形象,与中部凸出屋面平台的礼堂观众厅构成校园纵向景观轴的视觉中点,庄重大气,建筑风格上通过采用竖向构图将建筑统一为一个尺度宏大、形象简洁有力的建筑形体。外墙色彩上以暖色米黄色为主色调。屋面采用带有山西大院地域特色的内坡屋面。蕴含“四水归堂”之蕴意;将传统青瓦结合到现代建筑构建中。宿舍的立面风格设计与教学行政综合楼的建筑风格保持一致,采用山西民居的倒坡屋面形式,同时避免类同,取得在秩序中求变化的效果。立面采用相同色调,与蓝灰屋顶相得益彰;1层~4层外窗采用框架感觉,寻求形体的穿插,形式以简洁为主,同时宿舍立面开窗形式与综合教学实验楼相呼应,使得宿舍与整个建筑群协调的同时又不至于被淹没,在窗之间加了有温暖质感的木质百叶交错布置,增加温馨感。在体育馆+食堂组团的体型设计中,将作为一栋建筑来进行考量,同时西临道路,在立面形象上进行考虑,创造一个完整的沿街立面整体。立面设计中,除了与校园内其他建筑相协调采用坡屋顶形式外,体育馆采用近似颜色的金属屋顶;强调色彩、虚与实的对比,体育馆+食堂立面形成了一个富于动感与变化的连续立面形式,使两栋建筑达到交流与渗透的效果,形成一个色彩明快,体量变化,立面简洁,虚实结合的的公共服务组团。关于社会主义学院的创作,笔者感到:建筑创作是永无止境的。对于“新中式”这一主题,我认为是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由于建筑材料的局限性,大多都是低层的,是坡顶木结构,其形制与现实生活,城市规划与发展要求都有一定的矛盾,现代建筑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当人们一股脑地钻进“方盒子”里出不来的时候,当人们崇尚西方所谓的“经典”的时候,我们在思索,似乎全用现代“方盒子”等设计手法也太单调,而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生活了数千年,难道就没有继续生存的空间,“本土化”正悄悄兴起,我们中国的建筑师能将中国自己的建筑形式(特别是精神上的)继承与发挥下去,是不是也是一种“责任”。所幸,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最近几年,“中国风”正在掀起一场新的流行风暴。国人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也在逐步的建立中。新中式建筑正在兴起。然而,新中式建筑在设计中要想满足现代文化生活的要求,难度不小,新中式建筑已有人接受并肯定,但并不等于“符号学”上的循环延续。现代风格的新中式建筑融合了诸多新的审美要求,特别是通过现代材料和手法修改了传统建筑元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抽象化,脱离了传统建筑陈旧的气息,我们认为是可行之道。今后,新中式建筑将往何处去,又如何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融古汇今、西学中用”,是新一代中国建筑师们需要认真思索、传承发展的责任与义务。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资料》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张先慧.新中式楼盘Ⅰ[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张婷 单位: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