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建筑论文 > 中式建筑论文 > 中式建筑设计中的装饰性探索

中式建筑设计中的装饰性探索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11-20 06:19:00人气:371

摘要:中式建筑的体系范围博大而精深,针对中式建筑设计中装饰性的特征表现方法等内容也较为繁复,装饰艺术所具备审美性给中式建筑增加了美的光环,使得中式建筑设计装饰无论在建筑结构还是建筑构件细节的体现上,具有强烈的特征和审美韵味,文章通过对中式建筑设计中装饰性的意义与功能、建筑装饰的手段以及表现等几个方面的论述,阐述了中式建筑设计中的装饰性。

关键词:建筑装饰;装饰性;彩画

人类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开始就出现了最早的装饰行为,把日常生活中狩猎所得的兽骨爪牙、羽毛皮骨等作为装点生活满足审美的用品,用以体现并反映个人生活的地位和权利,表现了最早期的装饰性的概念,反映了其所体现的基本使用功能和地位价值的意义。远古文明到现代社会的历史长河中,装饰性伴随时代的更替发展,在现代设计艺术中已广泛应用在公共环境、服装设计、装饰雕塑、绘画、平面艺术设计等各个领域。本文就从中式建筑设计这个领域来探讨下建筑设计中的装饰性。

一、中式建筑设计中装饰性的概念意义

中式建筑的发展伴随着中华文明的沿袭交替,中式建筑的装饰大到建筑的造型结构小到雀替瓦楞的图案,都体现了时展的审美性和装饰性,承载着这个时代的历史发展和文明的记忆,这些文明的印记很好地向世人展示了中式建筑的装饰性和审美意味。中式建筑设计中的门窗柱台的雕刻纹样、屋顶梁沿的精美木饰、室内垭口的流畅线脚,以及建筑设计中各功能构件相互排列组合的秩序等,都是我们分类各个时期建筑风格的必要特征,而这种特征也恰恰是代表建筑风格特征和文化蕴含的信息符合,这个符号在承载鲜明的风格特点的同时,又是具有装饰性的审美符号,显现出建筑更深层的意义,体现建筑的时代性、特征性,反映出建筑所处时代的精神因素。建筑离开了丰富多样的装饰造型,就失去了原本的个性和艺术魅力,好的建筑设计是在满足合理的功能前提下,达到功能与审美的和谐统一,装饰性正是体现审美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式建筑设计中的装饰性具有无法抹去或替代的意义。

二、中式建筑装饰的功能

我们对功能的表达通过材料、结构方式和加工手段使之成为可见的形式。中式建筑装饰的功能概括起来:首先是审美的功能,美的意识伴随着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人们在日常的居住环境中使用装饰的目的创造了审美价值,能够为使人在视觉和心灵上的产生美感和愉悦,达到精神层面愉悦感的功能性。其次是调节并突出功能,装饰元素体现在建筑的构造和形式中,可以起到调整比例关系、协调局部与整体关系的作用。无论是古典建筑还是现代建筑,我们都充分发挥了装饰的这种功能,利用线脚、装饰性的构件调整和划分建筑的比例关系,并通过这些装饰,对材料和形式的转换起到过渡的作用。装饰由于自身的特点,具有很强的表现性,可以使建筑的主题或某种文化的涵义凸现出来,形成视觉上的显著点,而这些显著点往往就构成了建筑中的“点睛”之笔,产生深刻的感染力。最后是文化符号的承载功能,建筑设计中的装饰元素常常是反映历史和文化信息的主要承载物。人们之所以把建筑称为用石头和钢铁铸就的历史,就在于透过那些建筑和装饰元素,人们可以看到这个时代的所反映的人们的信仰、道德、技术和情感等信息。

三、中式建筑设计中装饰性的特点表现

1、彩画和琉璃瓦的艺术表现

在中式建筑艺术特征表现上,彩画和琉璃瓦是两个很重要的表现方面。1)彩画我国古建筑常见彩画的身影,在明清时期表现最甚,在宫殿庙宇、寺院王府以及园林建造上,皆可见彩画,其中北京故宫是最能反映古建筑的彩画工艺水平。在故宫中随处可见的清式彩画里,一般的宫殿房屋多使用“璇子彩画”,主要殿宇则用“和玺彩画”,“和玺彩画”是一种高档的彩画形式,一般都用“金龙和玺大点金”,常见于皇宫宫殿建筑的主梁上。彩画也并不是皇宫所独有的艺术形式,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寺院、贵族府第等也可见其踪影。中式建筑中一些重要建筑的室内室外彩画,特别是屋檐之下的金碧红绿彩画,使这些建筑的构件增强了色彩对的比,同时使黄绿各色屋顶与下部朱红柱子门窗之间有一个转换与过渡,显得建筑更加的绚烂辉煌。建筑彩画还具有实用和美化的作用,实用是指可以保护木材和墙壁表面,美化作用是使房屋内外明快而美观。早期的彩画图案是在建筑物上涂以颜色,并逐渐绘画各种动植物和图案花纹,后来逐步走向规格化和程式化,到明清时期完成了定制。明清时期的彩画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完全成为图案化的彩画,分为和玺(以金色龙凤为主要题材)、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琢墨、烟琢墨、雄黄玉、雅五墨等,它们都以用金多少和所用的主要题材来定其等次尊贵。另一类是后来兴起的“苏式彩画”。它的特点是在梁枋上以大面积画出包袱形的外廓,在包袱皮内绘各种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以及各种故事、戏剧题材。2)琉璃瓦琉璃瓦是一种非常坚固的建筑材料,防水性能强,皇家建筑和一些民间重要建筑都大量使用了琉璃砖瓦。琉璃瓦的色泽明快,颜色丰富,有黄、绿、蓝、紫、黑、白、红等。一般以黄绿蓝三色使用较多,并以黄色为贵,且只能用在皇宫、社稷、坛庙等主要建筑上。而在皇家宫殿建筑中,也不是全部建筑都用黄色琉璃瓦,次要的建筑一律用绿色和绿色镶边。琉璃瓦件大约可分作四类:一类是筒瓦、板瓦,是用来铺盖屋顶的。第二类是脊饰,即屋脊上的装饰,有大脊上的鸱尾(正吻),垂脊上的垂兽,戗脊上的走兽等,走兽的数目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和等级而决定。明清时期规定,最多的是十一个,最少的是三个。它们的排列顺序依次为:骑鹤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它们的大小和数量显示着建筑物的豪华和宅府的等级。比如太和殿上十样俱全(仙人不计在内),而其它地位和规模稍低的殿堂则相应减少。第三类是琉璃砖,用来砌筑墙面和其他部位。第四类是琉璃贴面花饰,有各种不同动植物和人物故事以及各种几何纹样的图案,装饰性很强。

2、色调质朴

中式建筑的色彩较为丰富,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质朴淡雅。建筑设计者根据设计的使用功能和当地的风俗习尚而变化多样。总体来说在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物的色彩上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艳的色彩:红墙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再加上屋檐下的金碧彩画和琉璃瓦,使得建筑绚丽伟岸。当然,朴素雅致的色调在中式建筑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江南的民居以及园林寺观多喜用质朴的色调,洁白的粉墙、青灰瓦顶掩映在丛林翠竹、青山绿水之间,显得清新秀丽。北方民居的土墙青瓦或石板灰瓦也都使人有恬静舒适之感。质朴淡雅的色调魅力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部分皇家建筑,它们的建筑也着意追求这种朴素淡雅的山林趣味,其中最为代表性的是清康熙、乾隆时期的承德避暑山庄。

3、装饰性的常见表现手段

1)雕塑中国古建筑有着丰富的雕塑装饰。中式建筑的雕塑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雕刻在建筑物身上,或雕刻在柱子、梁枋之上,以及在屋顶、梁头、柱子之上的。相关题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等,龙凤题材更被广泛采用。雕塑的材料根据建筑物本身的用材而定,有木石、砖瓦、金银铜铁等。另一类是在建筑物内部或两旁前后的独立雕塑,它们大多是脱离建筑物而存在的,是建筑的保藏物或附属物。建筑物内的雕塑多为佛道寺院内的与之相关的雕塑作品。2)雕刻雕刻主要包括砖雕、石雕、木雕。砖雕常见于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等处;石雕常见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木雕是最为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以及古典家具的装饰,在民居的手架梁、梁托、檐条、楼层栏板、窗扇、栏杆等处常见木雕刻的身影,雕工讲究,并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体系,其雕饰部位都是与建筑本身的构件合二为一的,使得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与中式建筑相得益彰。3)纹饰图案纹饰图案是中式建筑设计体现装饰特点的基本构成因素之一,审美意象只是其表层含义,而在更深层面上则反映其所存在的历史地理背景、人文风俗习惯、宗教礼仪信仰、文化理念和民族精神等。中式建筑设计的纹饰图案具有象征性,象征性图案装饰在中国传统图形上曾被广泛运用,形成了力量、权力、生命和吉祥四大主题。最早的装饰纹样图案起源于人类原始本能,人们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将神秘不可知的自然现象化为象征性的纹饰图案,并收集记录下来,以此反映出对神秘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四、中式建筑设计中装饰的审美性及现代建筑设计装饰性的发展

1、中式建筑设计中装饰的审美性

受中国传统的“周礼”思想影响,中式建筑设计、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为主。纵观我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如唐大都长安和明清的北京城,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再如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中,也多为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可见中轴线对称、封建礼教严格的等级制度是那个时期代表整体审美要求的规范标准。设计中讲究对称均衡、秩序等级。中国传统设计中所蕴含的“对称均衡、秩序等级、韵律、简洁”等装饰审美观,在现代主义建筑中也有所体现。中式建筑设计中装饰元素总是不断以各种简繁不等的图案符号表现出来,从未从建筑设计中消失,传统的建筑装饰以精细的加工、优良的材质来展现出自身的美和韵味,从而达到功能与审美相统一的目的,以此影响到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表现中去。

2、现代建筑设计装饰性的发展

现代建筑造型简洁,虽然体面单调,而现代装饰材料如玻璃幕墙、不锈钢墙面、各种磨制精巧的石材,无不体现了这个时代建筑设计装饰美的特征。如现代建筑杰作同时也具争议性的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大都会、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等个个别出心裁、装饰手法特征强烈,这些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无―不体现了“机器美学”、“几何美学”、“结构美学”纯粹而高雅的装饰抽象艺术之美。就人类装饰实质而言,装饰并不是一种表面化的修饰和涂脂抹粉,它作为人类特有的艺术秉赋和才华来自人类心灵的强烈需要,是人类的艺术追求。诚如美学家苏珊•朗格所说“:装饰不单纯像‘美饰’那样涉及美,也不单纯暗示增添一个独立的饰物,‘装饰’与‘得体’为同源词、它意味着适宜。”远古人类的装饰是用于装饰自身的“纯装饰品”,无论是人工制的石珠还是兽牙、贝壳,其相同形状的重复,表面不施雕饰,自然质朴,而发明创造的石器工具通体光洁精巧、形状规则具有几何形体的简洁。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曾提出对于装饰存在的质疑,但从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人设计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设计的新风格。其设计想法过多的反映出对功能主义至上的观点,但对于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等等,都不能说脱离了对于美的认知,而装饰性正是传达美、表现的美的功能之一。

五、总结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装饰性随处可见。无论是北方四合院里建筑的雕梁画栋,还是江南私家园林亭台楼阁轩榭的精美纹饰,亦或是徽派建筑白墙黑瓦之上的马头墙造型,都不同形态的体现了中式建筑设计的装饰性。这种装饰性通过简洁的图形符号既体现了建筑结构的功能承载,又体现了建筑审美的呈现,同时又把建筑通过装饰性所传递的建筑个性突出强调,任何一个建筑的解读都不能将装饰性排除在外,功能离了审美是索然无味的,审美不依附在功能的基础上,建筑也是无用的。建筑设计的功能和审美的统一协调能使单一的功能性加载美化,而装饰的美又能让功能更加地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王文忠.建筑装饰的功能作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3(4):134-136.

[2]吴银辉.建筑装饰的功能及设计要求[J].四川建筑,2003(10):126-128.

[3]王葆华.建筑装饰的中国风[J].新材料新装饰,2003(6):30-32.

[4]杨爱国.汉代墓室建筑装饰与随葬品的关系[J].四川文物,2001(8):111-113.

[5]杨远,刘莉莉,曹永智.中外建筑简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2):6-7.

作者:朱苗苗 单位:淮南师范学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