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历史上的怀旧情怀及中式建筑
摘要:文章以阐述文艺复兴到折衷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建筑风格,结合中国当代“新中式”建筑的产生,提出一种“怀旧”建筑思想的发展过程,即以向传统学习为初衷,结合时代特征,最终形成一种新的建筑风格。
关键词:文艺复兴;折衷主义;怀旧;新中式建筑
前言:
不论是十里洋场的上海,还是丝绸路遥的西安,当你行走于这些城市之中,初阅的不仅是它们的风貌,还有专属于这座城市的回忆。城市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每个时代都会留下自己的痕迹和烙印,延续至今,形成一条历史脉络,记载着城市发展的兴衰。我们将这些“痕迹”捕捉,用建筑作为“载体”,从而物化形成新城市的延续,这是建筑思想上的一种的“怀旧”,而这种情怀自有记忆开始便已存在,并成为影响建筑历史上变革的重要因素。
1文艺复兴的诞生和建筑风格
1.1文艺复兴的诞生
14世纪初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萌芽。这一运动从文学开始,不断壮大,最终演变成影响意大利甚至整个欧洲社会生活的文化运动。14世纪后欧洲各城市逐步由共和制变为独裁。独裁者们沉迷于享乐,渴望挣脱宗教禁欲思想的束缚,因此鼎力护卫艺术家们对世俗生活的刻画。罗马天主教会出现危机,教廷走向腐败,各届教皇的享乐程度较之世俗独裁者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法国在亚维农设立教宗,教廷分裂,又由于1348年“黑死病”在欧洲盛行,大批人员的死伤,因此,中世纪价值观遭到质疑,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文化是一种倒退,而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则是光明发达的典范,希腊罗马文化就此获得重新评价,人文主义思想逐渐蔓延。
1.2文艺复兴初期的建筑风格
因此在建筑上,奥古斯都时期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被广为传播,并受到文艺复兴建筑师的研究与追捧。另一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首先恢复了古希腊建筑所具有的人的尺度,建筑中的比例关系来自人体的比例关系。正如数学家巴奇奥里所言:各种度量及它们的名称均源自于人体,也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我们看到,古希腊的列柱式再次被运用到建筑当中。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中止了哥特建筑的发展。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则结合古典建筑体系与哥特建筑的结构技术,创造了全新的建筑风格。尽管建筑的结构是哥特式的,但其外表则体现出古典建筑的特征。这一新风格后来被称作文艺复兴风格。
1.3文艺复兴的影响
文艺复兴的发展随着“教条主义”倾向和“人文主义”倾向的出现逐渐走向末路,但是它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我们从现代的角度去审视曾经的文艺复兴,它对今天的设计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文艺复兴的文化理念是对过去的、更为自由的人文主义的提倡,但是它并没有一味地遵从原始的规则,而是将传统有意义的部分汲取,并与时代结合。在这场变革中,文艺复兴运动历经了曲折的历程,犹如它以一种特有的方式诉说着自己变革、文化和符号的拼接。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所提倡的意识形态和这个时期的艺术格调,在西方艺术的整个发展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它影响了整个时代的风貌,突破了人们所固有的意识形态中的建筑模式。
2文艺复兴与中国近代折衷主义
2.1文艺复兴与折衷主义的诞生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应运而生,这种过度装饰的风格引起了一些建筑师的不满,于是在18世纪下半叶,一种新的复古思潮诞生了。主要有三个分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以及折衷主义。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开,它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因此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和题材上模仿古代艺术。浪漫主义的第一阶段主要在18世纪60年代~19世纪30年代,产生了中世纪的城堡式府邸和东方式的小品建筑。而到19世纪30~70年代左右,它开始发展为一种探求中世纪哥特式风格的创作潮流,因此又称为哥特式复兴。19世纪,交通便利,考古学、出版业发展,一些人提出对建筑风格的解放,让建筑风格与时代背景的关系完全地脱离,建筑师可以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这种盛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流行现象,称之为折衷主义。
2.2中国近代折衷主义的诞生
我国建筑史上的折衷主义是伴随鸦片战争的爆发而产生的。鸦片战争之后,上海、广州等城市先后被辟为通商口岸,随着英法等国家的进驻,西式的教堂、学校、海关等相继建立,折衷主义建筑随着国门的打开而被接受。在20世纪初~30年代,中国建筑开始大量融合多种设计元素,特别是含有中国本土建筑元素作品的相继出现,视为我国建筑史上的“折衷主义”。折衷主义的发展、兴盛适值现代建筑的酝酿、探索期。折衷主义代表的是一种温和式的演变过程。折衷主义也是我国建筑师立足于传统建筑创作的一个重要出发点,他们尝试用西方的物质文明发扬中国特有的文艺精神,这也是一场“吾国固有之建筑形式”的探索热潮。
2.3折衷主义的影响
折衷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从民族的角度看,是外国列强主义侵略中国的见证。然而,它也有积极的方面:在收集、提取多种建筑手法及风格的基础上,创造出许多全新的建筑语言。不论是在材料、形式抑或结构上均能表现我国近代建筑的独到语言形式及价值观定位。这些载满历史的建筑,给人们呈现出一种美好的建筑形式语言,它不仅有追求西化、崇尚科学性的一面,更有追求名族特性的一面,它的出现及发展,显现出中西方文化珠联璧合的历史风韵。
3新中式建筑的诞生
3.1新中式建筑的概念
建筑大师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提到:“因与欧美频繁接触,至清末醒于新异,标准随之摇动,以西洋建筑之样式渗入都市,一时呈现出不知所从之混乱状态。民居市廛中旧建筑艺术之势力日弱。以致民国初期,殆欧美建筑续渐开拓其市场于中国各通商口岸,而留学欧美之中国建筑师亦起而抗衡,于是欧式建筑之风大盛。”于是中国的建筑师们开始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制的探究,它必须属于中国且标新立异,一种新的怀旧情怀冉冉升起,因为要创造一种属于中国的建筑形制,只有从传统中国文化出发,从传统建筑中汲取吸收能量,于是有了“新中式建筑”这一概念的提出。它是对传统建筑的一种传承,是和现代建筑相互结合的一种设计方法。功能上必须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同时结合当地的地域性,做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且采用当代建筑材料及建造技艺提取出传统建筑的设计元素及内涵。
3.2新中式建筑的风格
就像所有新风格诞生与发展的过程一样,新中式建筑由于拥有许许多多的源头,加之社会影响,涌现出了多种多样的设计手法。
3.2.1复制与照搬
复制与照搬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对设计保护历史建筑策略时,复制是一种经常运用的手法,为了保留最原始的历史文化风貌,建筑师会对现有的历史建筑进行修复,并在用地内根据需要复制已有建筑的形制,不破坏原有的环境和氛围。这种情况在旅游风景名胜区或者对古遗址保护中运用较多,如杭州的清河坊,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建造,严格按原有风貌加以保护,在建筑上、景观上、细节上都试图恢复和保持建筑原貌。而另一种照搬,则是在没有相应文化或者自然环境的基础下,直接将已有的历史传统建筑原样复刻在新的用地内,这种情况有史以来却也屡见不鲜。如江阴市的华西村博物馆,整个建筑将北京的故宫太和殿、乾清宫、东华门、角楼等一比一复制,形态蔚为壮观。这类建筑只是停留在最基础的复古层面上,并没有考虑到环境、文化等对建筑的影响。 3.2.2古典元素的拼合
正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柱式一样,人们对传统的怀旧最终都会落实到某一样具体的事物中去,如果规范得得体,运用得恰当,也能产生如佛罗伦萨大教堂一般影响深远的建筑作品。比如上海市的金茂大厦,作为现代的高层建筑如何融入传统元素,它给出了一个代表性的解决方案。金茂大厦由美国芝加哥的SOM事务所设计建造,其主体形象取自于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制――塔。因此也被列为新中式建筑的典范,精致的细部构造和精准的结构设计,让它一度成为上海的地标式建筑,但就其传统性似乎也较停留于表面。更有甚者,截取了某个中国传统元素作为立意,而没有对建筑本身进行量体裁衣的设计,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称为中式建筑,仅仅是为博得一个噱头而已。
3.2.3传统思想的融入
王澍在设计宁波历史博物馆时说,如果不能在大规模的现代建筑中推广传统匠作和现代建造技术结合的做法,中国的建筑传统就将死在一个个博物馆和建筑师的空谈和诡辩中。至于“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这类理论探讨,要能成为活的实践,最终还是落在日常的“情趣”二字。作为“特立独行”的一派,王澍关注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是建筑被物化前的思想、文化。那些本源才是中国传统建筑想要表达的理念,而经过数千年的洗礼,那些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不是一块青砖、一片薄瓦能体现的,特别是在建筑功能完全转变,建筑材料日新月异的今天,再一味地制度化,系统化某一种传统装饰无异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柱式,会被历史淘汰,关注本源才是新中式建筑最重要的设计导向。
4从文艺复兴、折衷主义看新中式建筑的征途
纵观这两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无不是以“怀旧”作为伊始,作为初衷,而以创建新的建筑形制和风格作为结束。文艺复兴提出的对古罗马柱式的运用,虽然制度完善,充分量化,但最终也成为使之没落的助推手,但是其对人文精神的提倡,在今天的建筑中仍然有所体现,我们不断强调的人性化设计也正是当时人们进行这一运动的初衷,也证明这一“复古”运动的影响的久远性。折衷主义是使得中国近代建筑最接近本土化的一次,也是民族复兴的基础。虽然留有许多西方物化的影子,但是它所诞生的建筑手法及语言具有不可复制性,在新中式建筑的道路探索中起到巨大作用。对于建筑师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为建筑行业带来蓬勃的生命力。但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信息传播之快过滤不及,导致对于信息的筛选成为最大的困难。我们还在探索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做出真正意义上的新中式建筑。中国建筑已经进入了历史的新阶段,中国当代建筑文化在继续与形成之中。先前的传统建筑文化格局虽然单纯有序,但已经从舞台中心转移到边缘,这些都是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事实。20世纪以来开始出现多源多向的形态发展趋势,这样的局面归因于中国当代建筑文化格局有多个源头,主要可分为三个:一是中国传统建筑及相应的传统观建筑文化;二是外来建筑及相应的外国建筑文化;三是近百年出现的中国新建筑及形成的新建筑文化。许多人认为“新中式”现象更多地主要体现为将传统中式建筑元素和建筑符号作为局部装饰呈现到现代新建筑中,其主要的目的是满足了对局部传统审美的需求。但实际上,对“新中式”建筑艺术现象的探究由于每次发起人不同、产生的原因不同以及设计思路不同令其内在的含义和外在的表现也大相径庭。是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建筑外观,造成视觉冲击,还是运用传统材料重塑现代建筑表皮,又或者在结构上模仿怀旧,在空间上延续传统文化意境,这些都还有待考证。但是我们首先必须要肯定的是这是一种积极的做法,尤其在这一时代,我们不愿意自己城市的记忆被越来越多的高技森林或者西派欧风吞噬,“怀旧”不仅仅是为了在外观上保留属于自己的风格,还是为了在精神上坚持自己的态度,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需求和发展,不断探索发现,最终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陈志华著.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DavidWatkin.AHistoryofWesternArchitecture.Laurence.KingPublishing,1996.
[3]蒋鸿兴.什么才是“新中式建筑”发展之路[J].建筑师,2007,05:123-125.
[4]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第9页
[5]王澍.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宁波历史博物馆创作笔记[J].时代建筑,2009年
[6]郑时龄.佛罗伦萨和文艺复兴时代建筑,1986/2
李琦 徐从淮 南昌大学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