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书院建筑研究
摘要:书院建筑是承载传统书院文化的物质载体。无论在选址、布局、结构或空间环境上,书院建筑体系追求与环境、人文“天人合一”的境界,突显儒家文化道德思想内涵,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本文通过对建筑专家李相海韩国书院建筑研究的介绍分析,体现了书院择址、布局、园林、建筑风格、结构艺术等形制方面等思想文化相结合的特色。
关键词:书院建筑;李相海;韩国书院
1引言
书院作为韩国历史研究领域的主题之一,韩国研究学者努力将书院研究融入国际史学研究范畴。他们积极参与国际书院学术会议,并且多次与岳麓书院合作。在汉学界,韩国书院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建筑专家李相海关于韩国书院建筑的英文著作――《韩国私立书院建筑》(Seowon:TheArchitectureofKorea’sPrivateAcademies)。[1]李相海1970年毕业于韩国首尔大学建筑本科专业,在韩从事了七年建筑工作之后,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求学,获得建筑历史学博士学位。1980年受聘为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期间前往北京清华大学和南京东南大学任访问学者,展开对东亚建筑史的研究。他主要有两大研究方向:一是东亚文化历史背景下的韩国建筑研究;二是建筑遗址的保存研究。在大学工作的同时,李相海还兼任多项职务,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理事会理事、韩国建筑历史协会会长、国际古籍和遗址协会韩国主席(COMOS)、以及韩国政府文化遗产管理局韩国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等。他参与编著多部英文建筑书籍,如《跨文化视野下的住宅、住区和传统》(Dwellings,SettlementsandTradition:Cross―culturalPerspectives)、《亚洲的旧住宅:传统,弹性和变化》(Asia'sOldDwellings:Tradition,Resilience,andChange)[3]和《韩国私立书院建筑》等。
2《韩国私立书院建筑》述评
2.1书院定义
《韩国私立书院建筑》全书有多幅书院建筑景观插图,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还原了韩国书院景致。除绪论和结语外,主体内容共有四章。第一章《什么是Seowon》?作者介绍Seowon一词指代李氏朝鲜时代的儒学私立书院。该章共分为四小节,分别介绍了私立书院出现的背景、私立书院的功能、私立书院的位置和私立书院发展历史。书中指出李氏朝鲜(1392-1910)教育机构有成均馆、乡校和书院三种类型。“成均”二字源于《周礼》:“成人才之未就,均风俗之不齐”。成均馆是朝鲜最高学府,朝鲜王朝的成均馆都位于首尔,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国子监、太学。地方各级教育机构是官学、乡校和私立书院。朝鲜“书院”二字最早始于新罗末年,《三国史记》中的“瑞书院”是国家机密事务机关。高丽成宗九年(990),设“修书院”,相当于整理收藏图书的机关。李朝世宗元年(1419),“其有儒士私置书院,教诲生徒者,启闻褒赏。”[4]这才正式出现教学功能的“书院”一词。李相海指出朝鲜书院来源有祀庙和书斋两种类型,后来受中国书院制度影响,才形成有讲学和祭祀机能的正规私立书院。受朱子理学影响,明代书院制度开始移植至东国“朝鲜”。“东国朱子”李辏1501-1570)提议:“惟我东国,迪教之东,一遵华制,内有成均四学,外有乡校,可谓美矣。而独书院之设,前所未闻,此乃吾东方一大欠典也。”[5]韩国公认最早的书院建于朝鲜中宗三十七年(1542),为了纪念元代将程朱理学东传至朝鲜的安(1243-1306),郡守周世鹏在荣广州小白山创建文成祠。[6]中宗三十八年(1543),周世鹏在文成祠基础上创设白云洞书院。明宗五年(1550),李晡自贫词樵呵氲谩吧苄奘樵骸贝投睢Mü惭Ш筒厥椋樵悍⒄钩晌瞬排嘌褪苛只疃某∷樵嚎季弑秆=逃δ堋4咏ㄖЫ嵌壤纯矗苄奘樵航惭Э占浜图漓肟占洳⑽炊猿坪粲Γ蔡煤驼岬奈恢靡猜晕⒙遥欢姹讣漓牒徒惭毓δ埽虼吮还衔世钍贤醭谝凰樵骸K孀胖熳友У姆至16世纪朝鲜开始分为勋旧派和在野士林派。勋旧派以功臣为首,继承大性理学家权近(1352-1409)的道统,是国家政治统治核心;士林派继承吉再(1353-1419)的道统,坚持气节拒绝侍奉新王朝[7]。16世纪开始,士林派势力逐渐登上政治舞台。书院在这一时期功不可没,培养了大批士林,成为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基础。[8]16世纪后半期,朝鲜书院受朋党影响,书院功能从讲学逐渐转向祭祀,以祭奠特殊人物或者先祖为主要目的,从而提高家族社会地位。不同于中国书院以教育为主要功能,朝鲜书院以祭祀为主,具备学校、祭祀家族先祖、政治活动据点等特点。17世纪,书院讲学活跃,祭享也进一步强化,书院正式确立了学校特性。随着“士林时代”的正式开始,朝鲜书院成为士林的活动基地,具有政治性和社会性。18世纪士林时代走向没落,书院滥设现象使得书院转变为祭享祠堂,最终走上撤毁的道路,变成两班家门的门中组织之一,以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
2.2理学世界观与书院建筑
第二章为《理学世界观与书院建筑》,介绍了理学世界观“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天人合一”在书院建筑中的体现。书中谈及程朱理学东传,经过本土化这一过程形成了朝鲜特色的性理学,即西方所说的新儒学(Neo―Confucian)。新儒学对韩国书院影响深远,韩国奉祀中国先贤书院中,祭祀朱熹的书院有25所,占了近一半比例,专祀孔子的书院却仅有8所。[9]书院为教化基地和理学传播中心,书院士林们以“修己”和“治人”为目的。关于“修己”,“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10]学者们重视道德修养和学问积累,以此达到感化世人,教化民众的目的。李相海重点讲述了理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学家认为,“天”是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庄子•达声》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11]《张子全书》附录又有:“天地者,吾之父母也;父母者,吾之天地也。天即父,父即天;地即母,母即地。”[12]“人”是一种普遍的抽象精神存在,是与天相对应的一个总体概念。“天”与“人”皆统一于“气之本体”,也就是“太虚”。[13]“天人合一”理论主体内容为人性、人道应该与天理、天道相统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具体在书院建筑方面,作者以中国武夷山主峰九曲溪畔武夷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韩国安东陶山书院、安康玉山书院独乐堂等为例,指出在书院选址布局、建筑构建、园林设计上都孕育“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出儒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书中提到韩国书院选址多在山川秀丽之处,既能满足读书人追求隐逸生活的向往,也符合回归自然的儒家理想;建筑形制上,书院严格遵循“礼”的规范和要求;园林设计也处处渗透新儒学“礼”的伦理秩序。
2.3私立书院的建筑
第三章《私立书院的建筑》分析了韩国书院空间构成、书院建筑群特色、书院和建筑取名反映的理学思想等内容。李相海将书院空间按照功能分为讲学空间和祭祀空间。以最早的韶修书院为例,虽然书院已经同时具备讲学和祭祀双重空间,然而当时书院空间并未定型,两种空间没有遥相呼应,讲堂和斋舍之间也没有明确的联系。不同于定型后书院入口固定的外三门,韶修书院正门只有一个开间。明宗(1515-1545年)至显宗(1660-1674)时期,士林以书院为基地迅速崛起,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导权,以讲堂为中心的书院建筑模式得以正式确立。譬如蓝溪书院和道东书院,从入口空间进入后,中心即为讲学空间,讲学空间侧面为附属后勤设施,后面为祭祀空间。从肃宗(1675-1720)到英祖(1694-1776)年间,由于书院泛滥,最终走上衰落之路。仅1741年就撤毁了173所书院,英祖统治期间撤毁的书院数目高达300所。随着书院重心从讲学到祭祀的变化,书院建筑讲学空间逐渐弱化,转变为祭祀祠堂的附属空间,有的讲堂甚至被撤销,刻书和藏书空间也逐渐萎缩。高宗八年(1871),撤除书院诏令颁布,书院开始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李相海在本章详细介绍了韩国书院入口的红箭门(Hongsalmungate)、下马碑(Dismountingstone)和外三门(Theoutergate,pavilionandgatepavilion)。红箭门相当于中国建筑的牌坊,附近有下马碑,之后就是书院的外三门,这种入口空间设计是韩国传统建筑布局的重要方式。之后是讲学空间,有讲堂、斋舍、刻书或藏书的文集版库、藏版阁或藏经阁等建筑。讲学空间通常由讲堂和东斋、西斋构成,斋舍数目一般为2~5间。讲学空间之后是祭祀空间,有神门(Spiritgate)和祠堂(shrine)。神门又称内门,一般有三间名为内三门,中央仅祭祀时开放。祠堂内饰较为奢华,突显其尊贵地位。该章最后,作者解读了书院“尚德祠”、“体仁庙”、“明诚堂”、“中正堂”、“敬义堂”、“两进斋”、“偕立斋”、“直方斋”、“日新斋”、“养正斋”、“辅仁斋”、“博约斋”和“弘教斋”等建筑的命名缘由与理学含义。
2.4韩国书院建筑特色
书中第四章详解了韩国八所著名书院建筑特色,这八所书院分别是韶修书院(Sosuseowon)、陶山书院(Dosanseowon)、玉山书院(Oksanseowon)、蓝溪书院(Namgyeseowon)、道东书院(Dodongseowon)、道南书院(Donamseowon)、笔岩书院(Piramseowon)和屏山书院(Byeongsanseowon)。每个书院作者都引用了平面建筑图,将书院空间布局和建筑结构等进行对比研究。以著名的陶山书院为例。宣祖七年(1574),为了纪念李朝宰相李辏ê磐讼┑难逗推返拢诤焐斜钡腊捕刑丈叫藿艘凰吧械蚂簟惫┓钔讼壬:笥中藿说浣烫煤投⑽鞫纬赏暾奶丈绞樵航ㄖ骸L丈绞樵夯竦眯娲投睿呛岳硌У木翊砗臀幕サ亍1960年,陶山书院获评韩国第170号史迹,是韩国历史与文化传承的象征,今已成为韩国庆北道观光胜地。韩国千元纸币背面正是陶山书院全景图。因为保护得体,陶山书院空间布局和建筑景观多年未受破坏,在书院建筑研究领域颇具代表性。李相海首先介绍了书院整体选址布局环境。书院三面环山,正面安东湖,单体建筑矮小,通过庭院和台阶层层相连。不同于中国传统书院对中轴线空间秩序的强调,陶山书院轴线特征并不明显,主轴线为大门,二门(进道门)和讲堂,通过墙体或植物来实现内外院的融合。接下来,作者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逐一介绍了陶山书堂、陇云精舍、典教堂、尚德寺、东西斋、光明室、试云坛和藏版阁等书院建筑。其中尚德寺为祭祀建筑,属于祭祀空间。陶山书院、典教堂和试云坛为讲学功能的建筑,构成讲学空间的主体。陇云精舍、东西斋、光明室和藏板阁为附属建筑,隶属讲学空间。书院建筑以木制结构为主,从陶山书院到典教堂,随着山势层层递进,直到没入山林。从中轴空间看,建筑虽然并不对称,空间布置却很均衡。这种依照山势布置的建筑群构造,由次景到主景,体现了书院空间的秩序和多样性。
3结语
李相海这部英文书院著作总结了韩国书院建筑的总特点。文中指出韩国书院以朱子性理学为指导,发展演化中形成祭祀优先、教育为辅的书院特征。在选址上书院通常追求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意义,布局上主要分讲学和祭祀两种空间。书院建筑严格按照“礼”的规范来建造,体现了士林“修己”的学术理想和“治人”的社会目的。在“礼”的主轴线上,书院建筑强调等级分布和秩序关系,一般依照山势逐渐抬高,按照空间秩序来排列不同功能的建筑。书院园林植物以梅兰竹菊或莲花为主,体现儒学家对高尚人格和道德修养的追求,也表明书院对环境和品性教育的重视。李相海最后总结到书院建筑作为韩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朱子理学和传统礼制相结合的产物。书院作为礼仪教化的场所,对书院建筑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韩国文化传统和建筑历史,对现代的建筑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LeeSH.Seowon:TheArchitectureofKorea'sPrivateAcademies[M].NewJersey:HollymInternationalCorp,2005.
[2]BourdierJP,AlSayyadN,LeeSH,etal.Dwellings,SettlementsandTradition:Cross―culturalPerspectives[M].Maryland:Rowman&Littlefield,1989.
[3]KnappRG,LeeSH,etal.Asia'sOldDwellings:Tradition,Resilience,andChange[M].Beijing:OxfordUniversityPress,2003.
[4]李朝世宗实录•卷二[M].东京:黎明社印,1960.
[5]李.退溪书抄•卷一•上沈方伯[M].首尔:韩国退溪学研究院,1975.
[6]郑万祚.韩国书院的历史与书院志的编纂[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6).
[7]秦菲.论16世纪朝鲜王朝社会的贞节观念[D].吉林:延边大学,2013.
[8]郑万祚.韩国书院的历史[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
[9]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
[10]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1]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2]沈自彰.张子全书•附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张载.正蒙•太和篇[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作者:陈仙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