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近代天主教堂建筑研究
1近代天主教在河北地区传播概况
天主教在河北地区的传播,自传入至民国主要经历了四个重要发展时期。明末清初平稳发展时期、百年教禁挫折发展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快速发展时期以及庚子教案后恢复发展时期。明万历年间,利玛窦到达北京后,在河北籍教徒的协助下,到保定的安肃县安家庄等地传教,自此天主教传入河北。清初,清政府对天主教采取了宽容政策。据记载,清顺治年间,直隶保定府、河间府、永平府等地有了少许或相当数量的天主教徒并陆续建起了教堂。1664年,直隶境内建有10座天主教堂,到1701年时,建有教堂27座。这一时期天主教发展相对平缓,是以一种相对平等的方式传入中国,并采取了本土化的传教方式。1704年,罗马教廷下令禁止中国教徒尊孔祭祖,继而引发了中西“礼仪之争”,并最终激怒了康熙皇帝。1721年,康熙签署禁约,禁止天主教的传播,雍正继位后严厉推行了这一政策。大批传教士被驱逐,教会财产被没收,教堂被捣毁或改作他用。这一时期,河北的天主教会转入地下。张家口的西子湾村因地方僻静,受教禁影响较小,此时成为秘密传教据点。保定安肃县安家庄成为北京教区临时主教府,秘密进行传教活动。教禁期间,河北的天主教事业在地下艰难发展,至鸦片战争爆发前,河北地区的天主教徒达到7.5万人。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对华传教的特权。1846年,道光皇帝下令弛禁天主教,返还被没收的教产,至此长达120余年的教禁彻底解除。1860年签订的《中法北京续约》中不但规定有外国传教士可以在内地活动的条款,还赋予了买地建堂的权利。自此,外国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对河北地区的传教活动更加紧锣密鼓,各处买地建堂,天主教在河北地区的发展进入空前鼎盛时期。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各地天主教会遭到严重破坏,多数教堂被焚毁,史称庚子教案。这场运动以义和团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而告终。庚子教案同“礼仪之争”一样,对天主教在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然而在列强的扶持下,河北的天主教事业很快得到恢复,并快速发展起来。教会利用庚子赔款重建被破坏的教堂,并建造了更多的新堂。民国初期,天主教在河北地区的发展延续了这一势头,并很快达到顶峰。河北地区天主教自明末传入至民国的三百余年中,虽几经挫折,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天主教深深植入了河北的城市和乡村,河北逐渐成为中国天主教徒最多的省份。至解放前,天主教在河北地区陆续设立了14个教区,累计建造了数千所教堂。
2河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现存状况
河北地区近代以来建造的天主教堂,历经百年教禁、义和团运动等多次破坏,保留至今的教堂大多为庚子教案后重建的。这些教堂分布在河北的城市和乡村,规模大小不一,风格各具特色。保留下来的教堂中,多数经过修缮,仍作为宗教场所使用;还有一小部分教堂,由于历史原因,被闲置或改作他用,保存状况堪忧。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视,这些教堂多被各级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河北地区现存典型近代天主教堂状况如表1所示。
3河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风格
一般地说,河北地区的近代教堂建筑大多是欧洲教堂的翻版。建造之初多为神父设计,呈现西方教堂的典型形制。然而受近代西方折衷主义发展的影响,以及鸦片战争后国人对洋教的排斥,在许多新建教堂中,各种西式风格被融合,有些则加入了中式建筑元素。按照不同建筑风格,河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可分为:罗曼式、哥特式、罗曼式兼具哥特式以及中西合璧式四种类型。
3.1罗曼式
罗曼式教堂盛行于西欧早期中世纪,由巴西利卡式教堂演变而来,形式上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罗曼式教堂以厚实的墙体,半圆形拱券的门窗,半圆拱穹顶以及巨大的钟楼为主要特征,给人以庄重稳定的印象。河北地区近代罗曼式教堂以保定圣伯多禄圣保禄主教座堂(图1)为典型代表。该堂始建于1905年,由法国传教士修建。教堂长54.3m,宽17.6m,高20m。主体建于台基之上,由城砖砌筑而成,采用砖木结构,高坡屋顶。外立面为半圆形拱券门窗,主入口为砖拱透视门,两侧对称的钟楼;堂内为三廊式的巴西利卡,一端有突出的祭坛,中厅侧廊之间由连拱柱廊衔接,门窗均为半圆形拱顶,均体现了罗曼式的建筑特征。
3.2哥特式
哥特式教堂起源于中世纪的法国,在罗曼式教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以轻灵的骨架券拱顶、尖券门窗、飞扶壁和立面上多彩的玫瑰窗为典型特征。外部高耸的尖塔和飞扶壁,营造出哥特式教堂雄伟的外观;内部修长的束柱和尖肋拱顶,使整个空间极具向上的动势,周围大而明亮的长窗镶嵌彩色玻璃,在教堂内部营造出一种浓厚而神秘的宗教气氛。河北地区现存典型近代哥特式教堂以大名天主教宠爱之母大堂、宣化天主堂、保定南关天主堂为代表。这些教堂大多建造于清末,受制于当时财力和施工条件,建筑规制普遍较西方哥特教堂小,外部没有飞扶壁,玫瑰窗也没有西方教堂那样大而绚丽,在一些中小教堂中,立面也只设一个尖券门,但这些教堂仍能体现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征。大名天主教宠爱之母大堂(图2),始建于1918年,为法国传教士所建,主体采用砖石结构,堂高18.5m,建筑面积约1440m2,平面为拉丁十字式。堂外钟楼凸出,高46m,钟楼两侧建有两个对称的陪楼,陪楼上有尖塔,与钟楼形成“山”字形构图,呈现典型哥特式教堂的立面特征;堂内砖券尖拱顶,两排高耸的石制束柱将内部划分为三个空间,中舱上有高侧窗,堂顶用灰砖砌成十字拱,并在拱形的交叉处安装木刻圆形图案,堂内窗户均用彩色玻璃镶嵌,哥特色彩浓厚。宣化天主堂(图3)是宣化教区的主教座堂,现教堂为1904年用庚子赔款重建。大堂为砖木青石结构,平面采用拉丁十字式,进深51m,堂高21m,建筑面积约810m2。立面采用哥特式双钟塔布局,钟楼高33m,上有尖塔,大堂正面有一个尖券拱门,上部为一组巨大的尖券玻璃花窗;从大堂正门进入,两侧各8根灰白石柱组成连续尖拱,与一般哥特式教堂不同,宣化天主堂堂顶是由木板拼合而成的尖拱形,平面十字交叉处的穹顶由四个石制尖券构成,仍体现哥特式教堂的特征。始建于1918年的保定南关天主堂(图4),为一单钟楼哥特式教堂,现废弃闲置。堂身长29.8m,宽12.4m,建筑面积约370m2。西立面现已被其他建筑堵住,立面原有三个尖券门,钟楼凸出,高15m,上有尖塔,顶部的十字架现已被毁;内部为巴西利卡式布局,6组连续尖券的柱廊,体现了哥特式的特征。经对比发现,保定南关天主堂与北京南岗子天主堂在外观和形制上基本相同,是一处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3.3罗曼式兼具哥特式
随着19世纪折衷主义在西方盛行,其影响也随着传教士的活动传到了中国。清末民国以来,河北地区建造了许多兼具罗曼式和哥特式特征的教堂,其中现存的典型代表有张家口土尔沟天主堂(图5),涿州石家务天主堂(图6)。这两所教堂的形制虽较为简单,但仍可看出罗曼式和哥特式教堂的特征。土尔沟天主堂,始建于1923年,立面为单钟楼,其顶端立有十字架的尖塔(塔尖现已被毁),拉丁十字式的平面,显示其哥特式教堂特征;外部的半圆拱形门窗,内部的半圆形拱券柱廊,则彰显其罗曼式教堂特征。建于1922年的石家务天主堂,由青砖砌筑,长18.6m,宽12.5m,建筑面积232.5m2,解放后曾作为粮库使用,现废弃闲置。其立面采用典型的哥特教堂式样,主入口两侧各有一个钟楼,上有尖塔;而门窗则采用了半圆形拱顶,内部为巴西利卡式布局,两侧连续的圆拱柱廊,体现了罗曼式的特征。原教堂外观虽已被严重破坏,仍能看出其兼具两种形式的特征。
3.4中西合璧式
河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中,中西合璧式的教堂不在少数,它们是近代中西建筑文化碰撞的产物。从建筑学的角度而言,中西合璧式教堂平面仍采用西式教堂常用的形式,从而保证了宗教仪式的需要;立面多设在山墙面,当中间开尖券窗或玫瑰窗,入口往往是门斗式,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式样。河北地区现存中西合璧式教堂中较为典型的有献县云台山圣若瑟堂和献县南单桥圣母圣心堂。云台山圣若瑟堂(图7),始建于1881年,教堂仿照中式宫殿建造在台基之上,主体为硬山屋顶,立面为中式硬山墙面,中间开玫瑰窗,体现中西合璧。内部为传统抬梁式构造,柱梁刷成红色,柱础和砖雕的装饰均采用中式做法;半圆形拱券门窗,巴西利卡式布局,体现了西式教堂的特征。南单桥圣母圣心堂(图8),始建于1899年,东西长15m,南北宽8.2m,建筑面积123m2。教堂主体为上覆硬山屋顶的平房,其入口的中式门斗,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其立面顶端的十字架钟楼以及四角的尖塔,拱形门窗又体现西式教堂的特征,可谓中
4河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特征
河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遗存,其单体往往采用了典型的西方教堂形制,如哥特式、罗曼式,或者两者兼具的风格;还有一部分教堂体现中西合璧的特征。在各种风格的表征下,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整体性分析,总结群体的建筑特征。
4.1选址布局
西方教堂多采用开放式布局,往往建造在城市中心的广场旁,多为城市的地标,与街道及城市关系密切。虽然中国传统城市空间中没有广场的概念,河北地区的教堂延续了一些西方教堂选址思想,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域,民众活动的密集场所,以方便教徒聚会,同时具有一定的标志性。如宣化天主堂,位于宣化古城中心的牌楼西街;大名天主教宠爱之母大堂位于河北大名县城内东街;保定圣伯多禄圣保禄主教座堂位于保定市中心(图9),毗邻直隶总督署。河北地区天主教堂建筑的总体布局多采用中国传统院落式,由教堂主体和附属建筑构成。教堂主体按照西方教堂的形制建造,在整体布局中位于中心地位;附属建筑如主教府,宿舍、食堂、医院等往往采用中国传统的合院式布局,并在建筑形式上也多采用中国传统式样。
4.2建筑朝向
按照天主教的传统,西方古典教堂多为坐东朝西,以保证礼拜仪式的需要。就现存的典型实例来看,河北地区天主教堂的朝向并非严格遵守西方传统,多数仍遵循中式传统坐北朝南。而有些甚至不符合中式传统,首先满足特殊的基地环境,与当地的路网和院落布局保持一致,且将主立面朝向街道或主要居民聚集区,方便教徒的朝拜。河北地区天主教堂的朝向主要可分三种:遵循西方传统的坐东朝西,如献县南单桥圣母圣心堂;中式传统的坐北朝南,如保定天主堂、宣化天主堂;因地制宜朝向街道的,如大名天主教宠爱之母大堂为与路网保持一致而朝向北方。
4.3平面形制
河北地区天主教堂在平面上延续西方教堂传统,主要采用改良的巴西利卡式和拉丁十字式。此外,河北有些天主教堂由于规模较小,而采用简洁的矩形平面,大厅内部不设柱子,没有中厅与侧廊之分,只通过座椅的排布划分中间的走道和两侧的祷告空间,如献县南单桥圣母圣心堂。河北地区的中小规模天主教堂多采用改良的巴西利卡作为平面样式,这种形式结构简单,平面规整,易与中式传统的坡屋顶结合,从而创造出满足宗教活动的空间,例如保定圣伯多禄圣保禄主教座堂、保定关西街教堂、石家务天主堂、云台山圣若瑟堂等均采用这种平面形式。其表现出的主要特征为:入口往往设有三门,中间为主入口,单钟塔式教堂平面入口凸出;教堂内部为长方形空间,根据教堂规模设定进深间数,两排柱廊将内部分隔为中厅和侧廊空间;平面尽端为祭坛,祭坛有半圆形、多边形和矩形等形式,两侧围绕祭坛对称布置有储藏、更衣等辅助空间。典型代表为保定关西街教堂(图10)。拉丁十字式平面,是在巴西利卡式基础上,在祭坛前增加一道横向空间,从而形成一个中厅长、横厅短的平面形式。由于拉丁十字象征着耶稣受难,并且较为适合宗教仪式的需要,所以一直被天主教会视为最正统的教堂平面形制。河北地区的大名天主教宠爱之母大堂、宣化天主堂、土尔沟天主堂等采用了拉丁十字式平面。其主要特征有:入口一个长方形大厅,两排柱廊纵向划分为一条中舱和两侧舷舱,大厅尽端正对半圆形或多边形的祭坛,凸出于十字平面尽端,祭坛背后放射状地排列几个小礼拜堂,小礼拜堂前有半圈环廊,两头和大厅的舷舱对接;祭坛前有一道横厅,两侧的空间作为小的祈祷所。宣化天主堂平面(图11)形式为拉丁十字式的典型代表。
4.4立面形制
河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的立面基本上沿袭了西方教堂立面的基本形制,采用单钟楼或双钟楼布局,立面多为三段式,而在细部上呈现哥特式、罗曼式以及中西合璧等混合样式特征。具体而言,教堂通常建在台基之上,立面底部一般设三门,象征天主教“三位一体”;入口一般为半圆形拱券或尖券门,门洞层层出挑;门洞上方为镂空玫瑰窗或抹白灰的圆洞,也有的为尖券花窗或者窗型壁龛;再往上一般有中文书写的匾额,顶部一般以三角形山花收束,也有的以钟塔的高耸塔尖作为顶端,山花和钟塔的顶部多直接立有十字架。河北地区现存的典型教堂立面,如保定圣伯多禄圣保禄主教座堂(图1),罗曼式的立面上三个厚重的半圆形拱券门洞逐层挑出,上有圆形花窗,两侧为高大对称的钟楼,顶部有三角形山花;大名天主教宠爱之母大堂(图2),立面哥特式单钟楼形成的高耸向上的体量,入口的透视门、墙面上的尖拱状装饰线脚,钟塔上部为一尖券型壁龛,内安放圣母怀抱耶稣的雕像;土尔沟天主堂(图5)的立面的半圆拱券门窗和单钟塔钟楼则混合了罗曼式和哥特式的特征;南单桥圣母圣心堂(图8),西立面为一中式硬山墙面,入口采用中式大门式样,中间开罗曼式半圆拱门洞,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立面特征。
4.5内部空间
河北地区天主教堂内部空间在规模和宗教氛围渲染上虽远不及西方天主教堂,但仍有其自身特点,并呈现多样化的风格。根据大堂空间有无柱列,可以将礼拜大厅分为两种:有中厅和侧廊之分,如宣化天主堂、大名天主教宠爱之母大堂、保定圣伯多禄圣保禄主教座堂等;而一些小型教堂如献县南单桥天主教堂,内部没有柱列,无中厅和侧廊之分,空间形式较为简单。有中厅和侧廊的教堂,往往内部空间高大,根据其剖面形式又可分无高侧窗(图12)和有高侧窗(图13)两种。无高侧窗的教堂规模一般不大,这些教堂室内空间结构大都比较简单,中厅和侧廊的高差很小,多呈现罗曼式教堂的空间特点,其中以保定圣伯多禄圣保禄主教座堂、土尔沟天主堂、石家务天主堂、云台山圣若瑟堂为代表。教堂内部的中厅和侧廊之间几乎没有高差,侧廊略低于中厅的拱顶,室内空间比较简洁,采用交叉连续拱顶,由侧廊长窗采光,窗洞一般较小,在内部营造一种神秘的气氛;一些中小教堂,拱顶并非砖石拱券结构,而是在木屋架下作拱形吊顶装饰,故没有强烈的厚重感;中厅拱顶的拱券和两侧列柱形成的拱廊共同营造出交替向前的趋势,将人们的视觉引向位于中厅尽端的祭坛空间。河北地区有高侧窗的教堂,以宣化天主堂,大名天主教宠爱之母大堂,保定南关天主堂为代表,一般呈现哥特式教堂礼拜大厅的空间。柱廊的侧壁依次由尖券拱廊、三拱式拱廊和高侧窗构成;整体呈现强烈向上的动势,镶嵌彩色玻璃的巨大侧窗,消弱了罗曼式建筑的厚重感,从而产生轻盈向上的神秘感。高侧窗的出现,一方面出于在教堂内部创造出神圣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是哥特教堂结构发展更趋于合理的表现。教堂室内中厅和侧廊形成的纵深狭长空间和昏暗的光线也在教堂内营造出了静谧、幽远的的宗教气氛。
5河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与中西建筑文化交融
自天主教传入河北以来,在西方教堂形制与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中国多扮演被动的角色,尤其鸦片战争以后,所建教堂多直接采用西方教堂形制,体现了入侵的文化特征。随着鸦片战争后民众对西方文明的反感和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后建的教堂多采取了中西合璧的式样。主观上,外国传教士为了迎合中国百姓的心理,在教堂的设计中加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客观来看,由于教堂建造多出自中国工匠之手,由中国工匠采用当时的建筑技术与材料进行建造,他们会不自觉地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融入教堂之中。河北近代天主教堂融合了西方教堂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有的教堂主体采用西方教堂建筑的形制,而在细部构造上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手法,如云台山圣若瑟堂;有的教堂主体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制,而门窗采用西式教堂样式,如南单桥圣母圣心堂。这些教堂是中西建筑文化碰撞的产物,对近代河北地区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具有独特意义。结语教堂建筑在西方建筑史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建筑技术、建筑艺术上都深远影响着西方建筑的发展。河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所展现出的独具特色的教堂文化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力。河北近代天主教堂建筑遗存,展现了西方宗教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相互接触、交流碰撞与融合的漫长历史,是河北近代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晓丹.康乾期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各级政协.中华文史资料库第18卷•民族宗教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715-734.
3赵建敏.天主教研究论辑第二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4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宗教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203.
5杨豪中,孙跃杰.宣化古城近代天主教建筑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6,38(3):390-394.
6董黎,杜诚.清末教堂建筑的风格与类型研究.华中建筑,2009(11):140-143.
7朱志越.岭南近代教堂神圣空间的解读――以广州圣心大教堂为例.南方建筑,2016(2):101-109.
李晓丹 中国矿业大学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