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建筑论文 > 建筑研究论文 > 船形屋与黎族审美文化

船形屋与黎族审美文化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8-02 06:42:00人气:381

本文作者:张潮 单位: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海南黎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文化,其审美文化反映了黎族人民审美经验、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海南黎族传统建筑是黎族审美文化的重要载体,黎族船形屋是基于居住区域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以独特的民族智慧、文化观念创造发展而来的,它反映了黎族人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和变迁过程,体现了黎族独特的审美心理和固有的人文内涵。

天人合一,和谐之美

“黎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融,追求生态美。”[2]从黎族传统建筑的外围环境、用材和结构形式,人们可以看到建筑、人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自然生态环境深刻影响了海南传统村落和民居文化审美价值的形成。黎族在村寨选址上通常要考虑到有山有水,村寨往往坐落于山水之间,其建筑布局一般根据地势定向,房屋多散布在高大的阔叶林和灌木林中,其间还有各种热带植被。村落与自然山水交融,交相辉映。黎族村落生态形态优美,人与自然协调统一,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展现了黎族传统审美文化中天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理想以及黎族同胞的自然生态伦理观。

黎族传统住宅与我国南部及西南部许多少数民族的住宅有相类似的地方。船形屋的独特建造方法和形式呈现出鲜明、地域性的“水”文化特征。海南岛气候炎热、雨量过多,野兽出没频繁,蛇虫繁滋,干栏式建筑具有适应这种气候条件的优越性。黎族船形屋建构吸收了干栏建筑形式并与自己独特的船形特点加以融合。船型房屋构件之间往往用藤条或野麻皮等绑扎固定,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构件间连接有着一定的弹性,又有利于抵御台风。船形屋适应了海南岛热带气候,解决了避风挡雨、隔热御寒、防御野兽等问题,起到了防潮、通风、避虫、防洪的作用,是巧妙的自然生态民居。

黎族同胞从“干栏”式住宅到“地居”式住宅建筑的变迁也是出于适应自然环境、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过去,黎族同胞过着刀耕火种、流动式的原始生活,因频繁迁徙,他们的住房也经常随之改变。后来,随着耕作技术的提高,锄耕、犁耕地的增加和居住地的相对稳定,黎族同胞就将“高栏”的脚缩短,“高栏”也就成了“低栏”。出现了多种船形住屋。到了近代,黎族同胞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在平地建造房屋,逐渐去掉“干栏”式房屋的栏脚。

自然本色,朴素之美

海南岛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富饶的自然资源,给黎族人民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天然建筑材料。在搭建船形屋时,黎族同胞从自然适应性出发,针对海南地区的气候和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使用茅草、竹、木、藤等材料建造住房。船形屋造型取于自然形态,竹木扎架构成轮廓,屋顶成半圆拱形,犹如船篷,船形屋常常不盖檐墙,屋檐一直垂向地面,檐墙与屋顶合二为一,厚厚的茅草和蒲葵叶覆盖在屋顶上。这种大屋顶在海南具有独特的实用功能,夏天,它使房屋避免暴露在阳光下直射,起到隔热的作用,冬天它又可以帮助保温。房屋的地板常常用藤条或竹片编成。黎族船形屋的建造符合实用的生活需要,反映出黎族文化质朴的自然之美。

与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民居一样,船形屋建筑用色也与环境相互匹配、相得益彰。船形屋里外不涂颜色,在一年四季绿草如茵、色彩丰富的海南岛上,船形屋不事雕琢,尽显朴素之美。这些本色而无雕琢的森林小屋与周围环境十分和谐,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反映出黎族顺应自然,力求与自然融合协调的环境意识。原始、粗犷的建筑风格契合了黎族同胞的居住环境心理,简洁独特、自然本真的形态也给人带来神秘、愉悦和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

文化心理,传承之美

船形屋顶是黎族民居显著的标志,在“干栏”式和后来的“地居”式传统住宅建筑中,人们能看到住屋的外形仍具有船的特征。船形屋顶的建筑风格一直保留至今。船形屋有船的象征性,屋的外形与船的形体是相呼应的,在使用功能上,船形屋与船又有一致性,屋盖下的筒形内部如同船舱,空间上没有分隔。实际上,房屋的船形结构与黎族的文化心理是契合的,黎族民间故事《丹雅公主》中有关船形屋的描写似乎能说明这一点。古时南海有一个俚国,国王的一位公主名叫丹雅。因受到惩治,被父王置于一条船上,小船在茫茫大海中漂泊,搁浅在一个荒岛岸边,公主就在这个荒岛定居下来。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丹雅公主在海滩竖起几根木桩,然后把小船倒扣在木桩上当屋顶,用茅草围在四周,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公主白日外出,夜晚睡于船屋中。后来,船板腐烂,她便割下茅草盖顶。后人为纪念祖先,便模仿船的样子建造自己的房屋,这便是后来黎族船形屋的来历。[3]由此可见,船形屋蕴含着独特的黎族文化心理和审美文化。

黎族先民对生活的理解与船密不可分。船是昔日黎族先民的居所,船形屋是以船为原型构建的住屋形式,它体现了先民早期的船居生活,具有社会文化的象征含义。黎族的祖先古代百越人为习水性的民族,他们早在移居海南岛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制作船的技术,因而他们驾船漂洋过海来到海南岛定居。船居生活时期的黎族先民都是围绕船进行家庭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先民以船为家,船是一种安慰。移居陆地搭建新的住房时,他们自然会想起船―――昔日最基本的生存环境。船形屋作为他们新的居所,有似曾相识之感,因而得到了认同。“习惯于船居生活的黎族先民,对船构成的生存场所产生认同感,船形屋再现船的特征,满足他们在新的居所追求及生存空间塑造过程中,在心理上给自身以补偿。”[4]船形屋兼有物质及精神功能,给人以温暖、亲切的审美感受,也使人感受到了那份持守。如今,在欣赏那些海南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诸如坐落于五指山市的原自治州州政府大楼和三亚市市政府大楼,人们依旧可以领略到船形屋造型的古风,感受到黎族文化内涵的传承。而那些具有鲜明海南热带特色的建筑也使人们感受到了适应环境,因材致用,融合生态理念的延续,[5]P335看到了海南黎族传统民居“软传统”的继承。

结语

海南黎族的形成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民族心理等因素影响,黎族有着自身的宇宙观、人生观、文化传统和审美理想。船形屋是海南黎族的传统民居,是黎族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船形屋与生态融合,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反映出黎族的自然审美意识,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元风采。当今,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黎族传统建筑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