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建筑论文 > 传统建筑论文 > 传统建筑文化对绿色建筑影响探析

传统建筑文化对绿色建筑影响探析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06-11 13:03:00人气:369

【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生态环境与能源紧张的问题日趋严重,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人们更加注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我国现代建筑行业在继承发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开始转向绿色建筑的发展。本文将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入手,对当前形势下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性展开讨论,并就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绿色建筑的影响展开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绿色建筑;影响

0前言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建筑行业进行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我国的能源紧张,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建筑行业更要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着重突出绿色节能理念,将绿色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这样的改变可以传承借鉴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因而本文将尝试讨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绿色建筑所产生的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承诺,“十四五”规划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虽然中国的绿色建筑已经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的60%,但是现有的近400亿m2建筑中,95%以上仍是高耗能建筑。

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建筑文化更是这种财富中的重要代表之一。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是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不断总结形成的,它受到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民族、宗教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建筑的发展成为我国文明进步的标志。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建筑不仅可以供人们居住,还成为展现地方人文的一种形式,成为一种社会象征。中国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向世人展现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在不断发展中成为一种特有的体系,进而成为现在的建筑文化。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建筑体系,这些共同构成了拥有风格独特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使我国的现代建筑行业不断得到发展[1]。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是在两方面的因素下形成的:①中国建筑的实用性;②因地制宜的建筑理念。这是分别从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个方面出发而得来,物质形态是中国建筑中具体的建筑形式,反映出了人们对于传统建筑的理解;而精神形态则包含了古人对于传统建筑的审美观念、哲学观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多种意识想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主要通过精神形态来进行传承,这也是本文所要关注的重点。由于受到中国浓厚的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当代建筑专业相关的学者意识到,应该将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弘扬工作不断进行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当代建筑行业发展,特别是在当代建筑中加入了绿色建筑的理念,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更会在今后建筑行业的发展中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

2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国家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住房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相关政府部门大力提倡发展绿色建筑,最大限度改善生态环境严重污染的问题,并有效减少了自然资源的利用,为我国节约资源投入了一份力[2]。我国既往的住宅建设过程中,耗能达到总耗能的20%多,20世纪70年代末,国内建筑的运行能耗约为社会总能耗的10%,而目前已达到约27%,我国的能源紧张问题日益严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可以有效解决我国能源紧张的问题,因此,国家政府部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向人们传输绿色建筑的理念可以使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的改善,而建筑师更要成为绿色建筑设计的主导。

3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绿色建筑的作用

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冬冷夏热,窑洞是当地特色鲜明的生土建筑,人们将窑洞置于土层中,利用地下热能和覆土的储热能力达到保温、隔热、蓄能的目的,使窑洞内冬暖夏凉,是天然节能建筑的典型。甘肃敦煌艺术陈列馆把建筑埋入山坡下,具有十分明显的生土建筑特征。福建可耕地偏少,只有通过建造多层建筑以达到节地的目的。当地气候温暖湿润,常有暴雨,而土楼能够更好地适应恶劣潮湿的气候,厚重的土墙本身具有透气功能,很好地调节了土楼内部房间的温度和湿度,通过底层厨房的烟熏可以让二层的谷仓干燥不生虫,三、四层的卧室则高爽通风,成功营造了冬暖夏凉的小气候,创造了理想的居住环境。湘西吊脚楼是典型的干阑式建筑,很好地利用了自然地建筑・节能势,既可以达到散热、防潮、避洪水的目的,还能就地取材,减少土方挖掘。在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中,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将舒适与美观排在第一位,而舒适美观的建筑往往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自然资源保护法则以及自然发展规律。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是现代建筑行业的宝贵财富,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应逐渐将思维转向绿色可持续发展,将现代建筑理念转变为绿色建筑理念,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汲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在保持传统建筑文化灵魂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和整合,从而拓展出新的设计理念和境界。在进行绿色建筑实践的过程中,将传统的建筑文化继续发扬光大,建筑行业内的绿色建筑理念需要在传统的中国建筑文化支撑下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所以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还将对绿色建筑理念有更深远的影响[3]。

3.1有利于充分挖掘绿色建筑理念

在一些固有观念中,认为“绿色建筑”就是使用上好的建筑材料和高成本的建筑方式。通过宣扬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让建筑设计师们在加强绿色建筑思想的同时,不再一味追求新奇特,而是将传统建筑与绿色建筑理念相结合,打造成一种全新的建筑风格。通过不断宣传这种绿色建筑思想,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3.2有利于增强资源保护意识

由于近些年来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使我国资源能耗严重,国家开始大力提倡资源保护,在日常生活的各方面提高保护资源的意识。因此在我国目前的建筑领域内,必须大力提倡对城市合理的布局设计,从而降低自然资源的利用率[4]。要增强人们的资源保护意识,就要大力宣扬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要让建筑领域相关工作人员向过去传统的优秀建筑学习,避免出现由于过度追求新、奇、特而导致的施工耗能、运行耗能高的现象。但同时,在建筑设计师们进行设计创新的过程中,除了借鉴古代的建筑风格外,也要向其传输一些新时代的理念,要尽量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有效结合,适当地采取一些现有的科技措施,例如可以合理地利用垃圾循环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和太阳能系统等。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无法很好地保证人均住房面积,因而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在满足健康卫生的标准下,对建筑的密度以及容积率进行合理的分配,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有效地保障公民住房建筑的采光需求,尽可能使用节能建筑材料。开发商们要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分配,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5]。在政府和开发商的共同努力下,帮助现代建筑设计师们设计出更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房屋,且还要打破原来的局限思维,设计建筑时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创建出一种新颖的、有利于环境保护,且能够增加经济收益的新型建筑。

3.3有利于绿色建筑的节能发展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中,由于资源分配不均,使一些古代建筑没有使用过多的现代能源,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节能的特质,对于现展绿色建筑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例如江南一些地区善于设计天井式建筑以达到良好的通风散热的功效,这种建筑与北京的四合院类似,将长方形的天井作为整个建筑的核心,并在四周围上楼房。这样的设计可以让空气自然流动,能实现良好的通风功能,从而使建筑内部冬暖夏凉。再比如一些冬季较为寒冷的地区,当地居民针对冬季取暖问题设计了一种空心状墙体,使墙体内部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空气隔离层。在白天吸收热量,到了晚上就会将热量慢慢释放,使建筑内部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温度中,有效解决了当地居民冬季取暖的问题。在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一些设计,应用于现在的绿色建筑。一些古代建筑的取暖方法以及采光方法放于现代建筑仍然适用,在发展绿色建筑时可以利用古代人的智慧,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寻找经验。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文化在建筑行业中起到一个良好的作用,从而帮助建筑设计师们将现代建筑与绿色建筑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使绿色建筑在将来能有一个更稳定、更广阔的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国家若要增强人们对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建筑行业若想在今后有更长远的发展,就要深刻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加深对发展绿色建筑重要性的认识。但最重要的是要让人们了解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绿色建筑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使绿色建筑理念得到充分的推广;可以增强人们的资源保护意识;还可以在发展绿色建筑过程中借鉴中国古代建筑中一些节能的设计。在今后建筑行业的发展中,应当因地制宜,走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之路,绿色建筑将会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雅茹,宋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生与死”:以霍去病墓园区规划与汉茂陵石刻廊房设计为例[J].城市建筑,2021,18(21):78-80.

[2]倪斗.过去到未来:从中国传统民居园林精髓到绿色建筑更新理念―――北京大学“人文学苑”的建筑文化与绿色设计[J].建筑与文化,2016(8):167-169.

[3]王志行,王志祥,李战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1(19):121-125.

[4]宋培娟.基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建筑模型课程改革与实践[J].陶瓷,2021(5):147-148.

[5]宋佳清.基于绿色建筑的城市生态客厅设计的发展启示[J].山西建筑,2021,47(19):142-144.

孙威 天津市华淼给排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