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信镇朝鲜族的传统建筑重生
摘要:旅游产业逐渐成为世界性范围的必要产业。我国的旅游产业亦在现代化发展的大潮中发展成为了优势产业。珲春市具有浓郁的朝鲜族风情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因此,敬信镇作为珲春市旅游产业先导军对于民俗文化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展示当地的朝鲜族特色的需要尤为迫切。分析敬信镇民俗旅游现状及发展前景入手,对“文化-旅游”模式下的建筑设计形态进行归纳总结,提出设计过程的原则及建议,为旅游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民族传统;建筑设计;建筑的重生
引言
传承和保留敬信镇朝鲜族传统民族风味和历史风貌是“文化-旅游”模式下必须遵循的原则。朝鲜族传统的建筑是传统元素,通过功能重置与空间改造至关重要,是敬信镇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过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1珲春市敬信镇民俗旅游现状分析
敬信镇西南与朝鲜隔江相望,东南与俄罗斯陆地相接,为一眼望三国的边疆小镇,生态环境良好有区域优势。国家4A级防川名胜风景区,敬信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圈河口岸等在内的诸多风景区。敬信镇抓紧旅游产业,致力于把敬信镇打造成为集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美丽乡镇。内设机构、资产调整和重组,全面建设旅游配套设施。投资1000万元修建防川朝鲜族民俗休闲娱乐广场,建设民俗木屋、斗牛场、秋千、摔跤场、跳板等朝鲜族民俗活动场所。敬信镇现存与新建民俗村多是对传统建筑形制的复制,已无法满足现代居民的生活需要,民俗村仅供游客参观,而非集参观与居住于一体的民宿形式。限制了朝鲜族传统建筑形式的向前延伸和发展。
2朝鲜族民俗建筑在现代旅游产业下的发展前景分析
为游客提供的住宿场所依旧是旅馆、酒店,与景区有一定距离的城镇中心。随生活质量提高,传统民居的弊端逐显露出交通、通讯不便、基础设施简陋。重新发挥传统建筑的居住属性是对其进行改造的基本目的,不仅为游客的短期住宿,还可为居民服务,作为铭记历史,传承文化的载体。
3“文化―――旅游”模式下的建筑设计形态分析研究
建筑营造的影响因素:历史背景、自然环境和构造技术。城市的区域性和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也是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建筑设计形态研究要素分为:①建筑的平面和形体,是建筑的功能布置、各功能分区间关系和交通集中体现,基于建筑“形”的不断突破。②建筑的空间组织,实质是人的一种行为习惯,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考量,基于“场”的不断发展。③建筑的群体布局,指的是建筑设计与城市发展和风俗习惯的密切关系。④建筑周边的生态环境,包括建筑的地域性、生态性,为生态概念具体体现。
3.1平面与形体
传统朝鲜族民居具对称的形体和方正的平面,受古代儒家思想影响。现代建筑的平面设计是以人性化为重点,人是使用者和建造者,注重人的行为习惯。(1)室内外公共活动空间的设置;传统民居功能结构单一,现代居民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条件,添加室内外公共活动和交往空间,丰富游客和居民的居住体验,增强舒适度和吸引力。(2)多种服务设施的设置;居民区增添咖啡座、饮料机等设施和跑步机、健身房运动设施。为居住提供便捷。(3)建筑形体的设计;传统建筑材料-木材和石材,再次利用。运用现代建筑构造方式,采用传统材料,建造具有传统韵味的现代建筑。
3.2空间组织
现代居民更注重精神层面追求,合理空间布置提供良好的精神体验。建筑空间是信息的载体,营造的氛围,可使人感受到敬信镇的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和生活方式。(1)模糊空间;传统民居室内外界限明确,缺乏室内外空间交流,与周边环境相对独立。(2)室内装饰;室内装饰对民族元素提取,展示具有特色的服饰与装饰特色,运用传统服饰的色彩为室内空间点缀,或对朝鲜族的传统茶具、家具进行保留。
3.3群体布局
敬信镇“文化―――旅游”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传统建筑的群体布局不仅与旅游区内各功能区相协调,更要符合现代城镇建设的功能需要。整体看,对居民区集中布置,完善城镇道路系统,妥善处理景区与居民区的关系。民宿建筑应位于景区周边,并在形体上与周围建筑相协调。
3.4生态环境
考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要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能源-光、水能、风能和自然地形地势,满足人们居住需求,不破坏生态。把建筑作为表达地域生态特征的符号。具体做法有:保留原地形貌的肌理、适应地域气候特征、合适的建造材料等。
4民俗文化与旅游建筑设计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尊重传统文化,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把旅游建筑打造成敬信镇的代表符号为目的,采用现代建筑的构造手法和设计理念来表达传统敬信味道,展现敬信民族特色。使朝鲜族传统民居在新形势下得以重新焕发活力。尊重生态环境,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是保持建筑生命力的必要前提,不破坏敬信镇的自然环境的情况下,对传统民居进行改造。打造绿色生态建筑,建设和谐美丽乡村。5结论“文化―――旅游”产业模式是朝鲜族传统民居重获新生的良好契机,通过建筑平面形体的改善,空间营造的突破、建筑群体布局的布置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朝鲜族传统民居与现代建筑友好融合,敬信镇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得以充分体现。当地政府在进行建筑改造措施过程中,尊重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为设计原则,不仅为当下旅游产业的兴旺发展,更为传统建筑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奠定基础。最终做到以文化带动旅游产业,以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加)BobMcKercher,(澳)HilaryduCros,著,朱路平,译.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符太浩,陈光跃.试论民族旅游的行业特征及社会价值.旅游科学,2002(3).
[3]何苗,刘b.传统建筑材料演绎下的现代建筑.中外建筑,2006.
曹燕文 金光虎 延边大学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