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建筑论文 > 传统建筑论文 >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影响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影响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12-11 02:07:00人气:381

【摘要】从中西方传统建筑的比较入手,针对其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寻找到相应的解释,进一步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性和文化性

【关键词】中国;西方;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受不同的哲学观念、文化传统、美学心理等的影响,呈现出了明显的形象差异。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文化气质,散发着东方特有的芳香,自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

1建筑材料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上看,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西方古典建筑则以石质为主

1.1自然环境与社会形态的差异

不同地区因建筑材料的不同所导致的建筑形象的不同,其原因是该种材料在当地的盛产情况以及以这种材料为主产生的建筑形式是否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需要。我国是1个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文明之国,这种以农为主的经济生活,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对植物的感情。因此,我们的祖先从建造房屋之日起就开始选择以木为原材料,进行最早期的房屋建造,对我国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生产的进步,建筑技术也在进一步发展,但我国一直以木建筑结构发展至明清,其中1个重要原因是,黄河、长江流域的木材植被资源非常丰富。在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河流短促,分布着广泛的石灰岩和大理石。尽管古希腊早期也出现过木质建筑,但由于该地区多雨潮湿,木质极易受潮腐朽,于是人们开始使用石材取代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古罗马则在继承了古希腊的建筑传统基础上,将石构建筑推向了新的建筑高峰。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对石构建筑的建造,可以看出西方人求真求智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是万物的主宰,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

1.2中国传统哲学的解释

根据五行说,木火金水土,分别与“东南西北”四象加方位“中”以及“春夏秋冬”四季加夏与秋之间的第五季―――“长夏”相对应。其中,木处东方,与“春”相对应,代表植物,代表生命的根源。中国传统哲学中,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解释,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1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的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因此,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即使在后期出现了"无梁殿"等砖石建筑,木结构的建筑仍然是最普遍的建筑形式。

2建筑形态的差异

在建筑形态上,中国传统建筑多为平面铺开的组群布局,从中国的皇宫、园林、民居中都有体现,西方古典建筑则强调挺拔高耸的单体,体现个体的精神。在物质方面,由于中国传统建筑受土木结构承重力的局限,我国传统建筑不利于向上发展。在精神方面,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非常重要。根据儒家“入世”的思想,人生的快乐在土地上,在现实生活中,因此,建筑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可以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同时,儒家“礼”“和”的观念使中国传统建筑强调组群的统一、和谐,而抑制单体建筑的突兀。即使是向高空发展的佛塔,也以多重的水平线来削弱其拔高的势态。与之相比的西方古典建筑则反映了西方传统文化中重视主体意识,强调个体的观念。

3建筑造型的差异

3.1建筑造型差异的功能原因及艺术效果

在建筑造型方面,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面一般都做有明显的曲线,对比西方古典建筑的典型实例帕提农神庙,它的檐部则是做成中央微微凸起的曲线,正好与中国古典建筑屋檐曲线相反。中国传统建筑屋顶上部坡度较陡,下部较平缓,这既便于排泄雨水,又有利于采光与通风。在歇山顶与庑殿顶的建筑中,屋檐都有意做成微微地向两侧升高,特别是屋角部分做成明显的起翘,形成翼角如飞的意境。而西方的凸曲线产生的是一种挺拔平整的艺术效果。

3.2中国传统哲学的解释

中国传统思想强调和谐,讲求和谐与中庸的人生理想、人伦观念。建筑和谐之美往往表现为精神和生理的“双重”功能,“双重”功能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的1个特色美域―――“灰空间”。在中国建筑中,屋檐上翘,屋檐下形成的空间,成为内外部空间的1个“灰空间”,其体现了内外部空间的过渡,使建筑实体变成1个动态变量,有了活力和生气。

4建筑文化主题的差异

在建筑文化的主题上,皇帝的宫殿、陵寝、祭祀等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是古代中国匠人的顶尖之作。而西方建筑的精华则以教堂为主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权之尊,明伦示礼为中心,皇帝是世俗的主宰。儒家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忠君爱国”,为皇权蒙上了神圣的光环,“尊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为了表现皇权的威严,统治者一方面通过严格规范建筑的等级、君臣之卑,一方面又通过建筑的内部空间的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装修等来烘托皇家的至尊与高贵。西方古典建筑则是宣扬神的崇高,表现的是对神的崇拜与爱戴。

5建筑发展进程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发展进程缓慢,缺乏剧烈的变化。西方古典建筑的发展进程却表现为快速多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地域性民族特色。中西方古典建筑在发展进程上出现如此的反差,最重要的原因是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中国长期处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之下,稳定的社会结构和“大统一”的行政管理使得建筑缺乏变革的动力与活力,因而拘泥于程式。而西方古代社会常常处于分裂割据,各国对峙,为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使得各地区、各时代的建筑均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就是说,应该遵循、效法旧有的礼仪、制度、文化,而不应该自行创造。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法先王之道”“遵祖先之制”就成为封建时代政治的准则,从而影响文化的准则。在这种哲学理念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建筑的创新也受到了束缚。

6室外空间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的室外空间中最典型的即为庭院,而在西方则为广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老子的“埏植以为器,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可谓是对建筑,对空间最好的解释。老子对“空”的阐述,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虚”的重要地位。纵观中国传统建筑,宫廷、民居、园林等,均以丰富的群体,虚实的对比来体现群体的艺术,表现天人合一的精神。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庭院、天井、廊、轩等空间成为了建筑之间的纽带,使自然与人得到充分的相融,达到整体建筑环境的统一。

7建筑美学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注重和谐,中国建筑不强调突出自己,而是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种方式的对自身的肯定。而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则重在表现人力的伟大,强调以不凡的形象屹立于自然。

7.1建筑材料与建筑空间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初见内向封闭,进入时层次丰富,步移景异,宜人的尺度与木材的使用,给人以亲近自然,温馨、祥和之感。西方古典建筑以石头、混凝土等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加之庞大的尺度和造型,给人以距离感和震慑力,体现了建筑的永恒与崇高。

7.2中国传统哲学的解释

《易经》中讲究“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按易学系统,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对立与统一,既要改造自然又要顺应自然,以此来达到和谐。儒家思想中,礼乐是相辅相成的,《礼记•乐记》说:“乐由天作,礼以地制。”礼乐结合就是天地万物秩序的体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是等级森严的典章与伦理规范,乐是指平衡协调。礼乐中和即是一种“天人合一”。中国建筑的和谐之美表现为均齐、对称、平稳、冷静。道亦讲究“天人合一”。道追求生命个体精神的自由与自我完善,即无为自然的“道”,以柔自守,不与人争,返朴自然,表现于中国古代园林文化中,即是一种典型的自然、阴柔之美。“我以天地为栋宇”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中国传统建筑并非受制于自然,亦非制约自然,而是崇尚自然,将自然溶于建筑,居于“楼宇”亦是居于“天地”。以上中国传统哲学均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对中国传统建筑和谐之美有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8结语

中国传统哲学源远流长,千百年来,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影响了世世代代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形态、布局、文化主题、美学精神等,使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相比,呈现出其独特的艺术特性,这种独特的艺术特性,在今天的建筑创作中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王振复.中国建筑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3】褚良才.易经•风水•建筑[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4】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姜晓萍.中国传统建筑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萧默.萧默建筑艺术论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7】李允F.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

王楷 王红娟 刘虹 北京汉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